本帖最后由 典藏丹阳 于 2021-5-13 12:04 编辑
《丹阳革命老区发展史》节选一一为丹阳老区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介绍
管文蔚(1904-1993) 丹阳建山人,1924年参加革命活动,1926年入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曾任中共丹阳、武进、金坛县委书记,江苏省委特派员,京沪特委巡视员,无锡中心县委书记。1930年被捕入狱,在狱中仍坚持斗争。 1937年5月出狱后,11月在家乡组织建立丹阳抗日自卫团,得到迅速响应并迅速扩大为抗日自卫总团,团员上万,脱产基干队伍三千,势力和影响波及到镇江、武进、金坛等地区,是当时江南成立最早、实力最强的地方抗日武装。1938年6月,新四军开赴江南敌后,他主动接受新四军领导,所部改编为挺进纵队,并于是年8月恢复党籍。他又献策陈毅,提出渡江发展方略。得到陈毅批准后,他多次赴泰州与国民党苏鲁皖边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促进合作抗日,并亲率挺纵北渡打开局面,使这一战略意图得到实现。他创建了丹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为新四军东进、北上和南下建立了战略通道。**期间,历任丹阳抗日自卫总团团长,丹阳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员,苏北行政委员会主任,苏北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苏中区委委员、苏中行政公署主任,中共苏中区委委员、苏中行政公署主任和第二军分区司令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苏中公学副校长等职。参加过郭村、姜堰、黄桥等战斗战役,对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迎接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粟裕率苏北根据地新四军主力赴浙东地区开辟新的战场,管文蔚重新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他放手发展武装力量,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一举收复除泰州、扬州、高邮、南通之外的全部敌占区。 解放战争初期,管文蔚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华中分局委员,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七战七捷苏中战役。1947年,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阶段,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南征北战。管文蔚先后任中共华中工委常委、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兼苏中军区司令员,华中指挥部指挥兼苏北军区司令员。他领导华中主力及地方部队与强敌周旋,共进行大小战斗5126次,毙俘国民党军官兵三万余人,缴获相当于三个整旅的武器装备,拖住了国民党两个整编师的兵力,控制了苏北大块地区,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华东主战场的军事斗争。同时,将战争锋芒指向蒋管区,做好派出精干力量进入敌人心脏地区、策动江阴要塞和国民党军海防第二舰队起义等江南解放准备工作,直至渡江战役胜利后挥师过江解放苏南。 1949年,他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南区党委书记、苏南行政公署主任、苏南军区司令员,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共江苏省委顾问。1981年起,兼任江苏省革命斗争史编纂委员会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任和全国中共党史学会顾问。1983年,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