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修身”,我们就想到“养性”,就想到一个中老年人,在家里种花养草,蕴养天性,颐养天年,洗去曾经社会上纷争的铅华,增长自己和蔼温厚的性情,变得慈颜善目,变得不急不躁,不再与别人因为鸡毛蒜皮而争论不休,反而因别人情感家庭孩子等相亲相爱和气一堂……
我们所理解的修身,似乎是一种保守的、安逸的状态,与我们的学习、锻炼、追求等不再相关。然而,在《礼记|大学》里有这么一句:“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这里所讲的“修身”,其实就是“大学”,指一切学习、锻炼的主体,通过增长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探索能力、各种技能和体能等等,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变化,然后惠及自己、家庭、小圈子、大社会,等等。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毛泽东通过对体育锻炼的研究发现,人身体的变化往往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自身成长发育新陈代谢所引起的变化,一个是不断学习和锻炼所引起的变化。而学习和锻炼所引起的变化,往往起着很重要的主导作用,很容易超出那些底质很好而去滥用底质不再学习和锻炼的情况。
这样的事例不仅仅在于体育上,在其他方面也很适用,例如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运用上,例如在思想的改变和新思潮的融合上,肯学习和经常锻炼,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的俗语,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的认真学习。而创造新的“拳法”,谱写新的“乐章”,这其实是对更高级的“学者”的更深层次的锻炼。对于“学习”而言,我们不仅要“学习”已知的,别人能够教我们的东西,而且要“学习”未知的,只有自己能够“教”自己的东西,因而《大学》里面提出了“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自己去学习和研究新知识的方法。
新的时代到来,我们感觉到了一股知识的洪流:每天去认真学习,都有学不完的知识;每天去开阔视野,都有看不完的东西。然而,在这种洪流的冲刷之下,我们不能流于表面——每天只挑一些新奇的、容易接受的东西去学习、去分享,而忽视了对自己更深入的锻炼——通过一些知识,提炼自己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身心、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
学以修身,学习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增长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而是通过学习,对自己的大脑、体能等实施锻炼,改变自己的身心,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自己的能力提升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