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经营” 数学原来也能如此“迷人” ——读《黄爱华与智慧课堂》有感 丹阳市蒋墅中心小学 戴俊红 一杯清茶执手, 一卷好书在握 ,一席凉风吹拂,开启了我暑期的读书模式。在经年累月繁杂而琐碎的工作中,自己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甚至迷茫,从教之初的那份激情与期待似乎已在不经意间日趋浮躁,总会在迷茫与心累之时读一读名家的成长故事,品一品经典的教育教学案例,在铿锵有力、充满智慧的字里行间寻找那份自己依赖的坚持。在学校的推荐下,有幸拜读了黄爱华老师的《黄爱华与智慧课堂》一书,沉浸在他优美的文笔和无数精彩的课堂实录中,2个月的假期就这样悄然流逝!掩卷沉思,感慨颇多!收获颇丰!从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漫谈》到王金战老师的《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再到黄爱华老师的《智慧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做法,比如:对学生的认同、与学生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善于倾听学生的倾诉、良好的班规班风等等,更重要的一点是都有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在这些名师指导下的学生们无疑是幸福的,而引领这些学生成长的大师们在字里行间也同样让我们感受到他们满满的满足感、幸福感! 如果说前几位名师的著作给我更多的是教育管理上的启迪,那么黄爱华老师的这本著作带给我的就是更偏重于课堂教学的指导。 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圆的认识”教学实录与点评》一节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究其原由,主要是我也有幸参与了黄爱华老师的2次现场教学。 2013年有幸参加了“长三角名师大课堂·小学数学专场活动”观摩活动。黄老师执教《圆的认识》一课,上的那就一个精彩呀!课堂上,师亦是生,生亦是师,师生一体,共同成长。黄爱华老师先行独特的教学理念,平行互动的教学风格,处处闪烁着大师智慧的光芒。那独特的教学设计、新颖的组织形式、灵动的教学评价充分体现了黄爱华老师“大问题教学”的研究理念:即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主张:生命自由、思考独立、主动表达、即时分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们的笑声和听课老师不由自主的鼓掌声。教师语言幽默,智慧点拨,组织得当,魅力十足,学生学的轻松,学的自主,学有兴趣,意犹未尽!耳目一新的课给人及强的震撼感,在豁然开朗之时第一次发觉:数学课原来还能这样上! 在这之前,曾经在丹阳实验小学也有幸听过黄爱华老师的一节《百分数》,当时感觉特级教师就是不一般,在短暂的一晚休息时间内就能结合丹阳当地特有的黄酒的酒精含量自然导入新课,匠心独特、精致、大气的课堂教学让人能久久回味!多年之后再一次聆听黄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明显感到他这么多年从不曾停止对数学教学的热爱与钻研,一节《圆的认识》竟然能上得如此轻松、愉快,充满探索的智慧,难怪孩子们不愿下课。其实作为听课者的我们又何尝愿意就此停止观赏!没听课之前我曾经有一丝疑惑,像黄爱华老师这样的特级教师,有炉火纯青的教学技巧、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同一节课在全国各地展示,他是否还需要备课?!但黄爱华老师在讲座中提及这个问题时说,他用了整整18年零3个月来备这一课,备课纸竟达70多页! 这样的备课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想黄老师所说的18年应该是他备《圆的认识》之前的教育教学钻研的沉淀,后3个月才是他真正用于备这一课的时间,但是没有之前18年的思考,又怎会有后3个月的创新!没有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读完《黄爱华与智慧课堂》这本书,我对黄老师在教学上不懈的追求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都是日积月累、精益求精的厚积薄发! 正如黄爱华老师在讲座《大问题教学的思考与研究》中所倡导的教学主张一所言:教师的高尚不在于讲台上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富有,而在于为学生腾出尽可能多的思考与创造的时空!教学中黄老师带着朋友般的热忱与亲切,聆听学生的发言,给孩子留足表达的时间;善于听出学生的言外之意,发现学生错误中蕴藏的 智慧。在整堂课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学习的主体,黄老师仅仅只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伙伴。在学生有疑难,需要帮助时,他才伸出援助之手,稍作点拨或引导,但绝不越俎代庖;在学生表达欠考虑时,黄老师的一句“我有问题”,有意识的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智慧就在这样的等待中开始迸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也曾尝试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曾试着让自己学会等待,但每一次的尝试总为因为学生短暂的思维空白而放弃继续的等待!总说学生上课思维不活跃,发言不积极,如今深深反思一下,所有的一切都只是源于自己课前思虑不够充分,课上点拨不得法!我们总将课前研究的重心放在教材的解读上,却相对轻视了对学生的解读,缺乏对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尤其是他们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认知风格的了解,总以自己的思维去衡量学生的思维,总是在搀扶、牵引中带领着学生前进,从不曾真正在守望中陪伴着学生成长,所以我们总见不到那一缕神奇而明媚的阳光! 不是每个人都有做特级教师的潜质,但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特级教师一样永不松懈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与热情,用心“经营”我们的学科教学,单调、枯燥的数学同样也能充满迷人的色彩,哪一天,当学生也感觉到跟着我们学数学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我想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成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