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产业发展与布局
(二)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按照立足优势、加快研发、强化协作、促进集群 的原则,加快建设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发挥区域在电子信息研 发、设计、制造及服务方面的综合优势,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 心技术研发,促进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平板显示器件、激光显示关 键材料与器件、新型电子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制造等产业发展。 加强区域产业协作配套能力和分工体系建设,努力打造自主品牌。以 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或产业园为依托,打造通信、计算机及网络、 数字音视频等产业集群。 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沿沪宁、沪杭甬线集中布局。沿沪 宁线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软件、计算机、微电子、光 电子类产品制造,形成以上海、南京、苏州、无锡为主的研发设计与 生产中心,以常州、镇江等为主要生产基地的电子信息产业带;沿沪 杭甬线以上海、杭州、宁波为研发设计与生产中心,整合嘉兴、湖州、 绍兴、台州等地的相关产业,构建国内重要的软件、通信、微电子、 新型电子元器件、家电产业生产基地。扬州、泰州、南通、温州、金 华、衢州等在巩固发展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基础上,以产业 协作配套为重点,开拓计算机网络和外部设备等新产品领域,加快信 息产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按照提升水平、重点突破、整合资源、加强配套的 原则,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发挥大型机械、成 套设备及汽车、船舶研发制造等方面的优势,巩固提升装备制造业水 平,力争在大型电力设备、交通设备、数控机床以及大型加工设备等 关键技术和规模生产上取得突破。依托重大工程建设,积极引导企业 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采取产业链接、 技术外溢和资本扩张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区内外产业配套协作。 以上海为龙头,沿沪宁、沪杭甬线及沿江、沿湾和沿海集聚发展。 以上海、南京、杭州为先导,苏州、无锡、宁波、徐州、台州等为骨 干,提升机械装备制造业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上海、南京、杭州、宁 波、台州和盐城积极发展轿车产业,形成区域性轿车研发生产基地。 以苏州、常州、扬州和金华为重点,加快形成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 地。鼓励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以上海、南京、常州为重点, 加快形成轨道交通产业基地。围绕汽车整车制造,鼓励沿海、沿江等 地区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以上海、南通、 舟山等为重点,建设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结合上海地区 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和黄浦江内部船厂搬迁,重点建设长兴岛造船基 地。 (三)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新材料产业。依托区域内雄厚的科研实力及产业基础,与电子信 息、冶金、汽车、建筑、化工等产业配套衔接,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 金属和非金属新材料、纤维新材料、纳米材料、半导体照明用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以及特种工程材料等产业。 以上海为核心,沿江、沿湾为重点区域,发展各类新材料产业。 加快建设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新材料研发中心和宁波、连云港国 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无锡、常州、镇江、泰州、南通、徐州、 湖州、嘉兴、绍兴、台州、金华、衢州等城市积极建设新材料研发转 化生产基地。 新能源产业。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发展基础,加大新能源技术研 发和生产投入,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风能、太 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发展燃气蒸汽联合 循环发电等。在沪宁、沪杭甬等沿线大城市,加快新能源技术研发基 地建设。在南通、盐城、舟山、台州、温州等沿海地区以及杭州湾地 区,大力发展风能发电。鼓励发展以风电、核电和光伏为主的新能源 装备制造,提高零部件研发设计和生产加工能力。优化发展太阳能光 伏电池及原材料制造业。 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充分依托上海民用航空航天产业研发、制造 和综合集成能力较强的优势,利用已有的支线飞机和大型客机的研制 基础和国际合作经验,积极推动民用飞机制造业、航空运输业和航空 服务业协同发展。全面推进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卫 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遥感和相关设备制造业与服务业,加快航天 技术向新材料与新能源、节能技术、信息技术、特种制造、特种装备 等领域延伸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