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7月12日10时许,南昌市的警察接到报警后,将一名躺在人行道上奄奄一息的乞丐解救,调查发现他竟然是一名中国政法大学2010届的应届毕业生黄某,福建人,今年6月份从学校毕业后,黄某希望回福建找一份工作,结果因为出来得匆忙,手机忘了带,而且不小心买了前往南昌的火车票。来到南昌后,只剩几十元钱了。为了生存下来,到处找工作,但因为无法与人正面沟通,没找到工作,逼迫流落街头,沦为乞丐。
这则新闻让人感叹:这个大学生为何如此低能,毕业了手机会丢在学校;火车票会买错;有几十块钱在手中为何先不打电话向家属求救;身无分文了为何不向警察求助?最近几年,我们看到类似的情况还很多:“研究生征婚遭遇‘李鬼’被骗3万余元”、“女研究生被拐卖到农村生儿育女”等新闻时常见诸报端。我们在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国的教育模式导致的。
我国的教育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尽管近年来在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上很难做到。分数仍然是学生的“命根”,也是家长的“钱包”,考试仍然是老师的“法宝”。“小升初”、“初升高”要读重点中学也多数是用文化课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的,少一分是要用真金白银去换的,而且如果分数太低的话,经常是花钱也买不到读重点高中的机会。于是乎,家长、老师、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考高分!为了考高分,整个社会都很紧张,牺牲了小孩玩乐的时间、牺牲了家长和老师的休息时间,牺牲了孩子的创造性,忽视了个性化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似乎都是一个模式,千篇一律,这或许是我国还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原因之一,因为缺少了从小的创造性,这是中国式教育的悲哀。
搞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的,我们在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至少会在工作岗位上适应很久才会对工作上手,与近几年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相比,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却是供不应求,这充分说明了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能做事情的人才是多么重要。
一个国家的教育系统就像一个大型的生产型企业,不妨把幼儿园称为初级加工厂,小学、中学是加工半成品的地方,而大学是生产成品的最后工序,如果整个工厂都是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进行运转的话,很难想象,出厂的“产品”会完全“适销对路”,如果在生产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市场的需求去“加工”,那么就不难理解会出现许多被市场抛弃的“积压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