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历史文化街区齐现扬城 2010-09-03
昨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经过专家组评审后,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即将公开征询公众意见。今后10年,我市将规划以“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构成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空间框架。
保护框架 “一片一线四区多点”
依据新一轮的保护思路,结合扬州历史城区发展格局,规划“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总体空间框架。
“一片”——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扬州城遗址分布范围及周边相关地块,即东以冷却河向南至城东古运河为界;南以城南古运河、二道河、荷花池、金林苑一线为界;西以金林苑向北至双桥乡人民政府、观音山、西河湾一线为界;北以西河湾向东至江家山坎、铁佛寺、东风砖瓦厂一线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
“一线”——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明清京杭运河古道(城区段)及沿线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对古邗沟遗址、仪扬河、隋邗沟东道、瓜洲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沿河水利航运工程设施进行保护。
“四区”——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
“多点”——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9处,市级143处,以及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
保护内容
延续历代城墙历史信息
包括对扬州历史城区遗址本体及其历史信息、扬州城的历史空间格局、扬州城遗址环境(包括历史城区遗址上叠加的各级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等),以及与扬州城遗址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扬州城遗址本体及其历史信息保护。包括:地面遗存、地下埋藏及经考古挖掘的历代扬州城城墙系统遗址。分别包括:城墙遗址、城门遗址、瓮城遗址、水门水涵洞遗址、角楼遗址;扬州城外宋代以前的重要建筑遗址、道路遗址、桥梁遗址、市政设施遗址的实体遗存和相关历史信息;宋代(含宋代)以前形成的历史水系,包括现存河道、水体及已湮灭河道的相关历史信息。
扬州城历史格局保护。扬州城的历史空间格局是自春秋建城以来历代叠加、积淀发展而来,需保护如下内容:保护历代运河与扬州城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唐代扬州城作为地方都城的历史空间格局;保护宋代扬州城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空间格局;保护扬州城明清时期形成的瘦西湖与老城区的空间格局关系。
扬州城遗址的环境保护。保护扬州整体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保护扬州城遗址本体周边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扬州的历史特色植被品种、古树名木;保护扬州南宋以后至1949年以前形成的扬州老城历史街区、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
与扬州城遗址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保护对扬州城市考古、城市历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墓志、碑刻等文物;保护对判定底层年代起标尺作用的重要出土文物;保护对判定扬州城建史、对外交流史价值内涵有积极作用的其他可移动文物。
街区规划
历史城区划分四大街区
把扬州历史城区划定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范围与保护重点分别为: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观巷路,南至东圈门—三祝庵—地官第一线,西至国庆路,北至个园及卞总门一线(按保护的历史建筑分布状况确定)。保护区总面积24.35公顷。
保护重点:①保护传统商业的市井气息,以东关街为代表,传统商业建筑云集,建筑尚存的老字号17处;②保护深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以东圈门一线为代表,名人故居共计15处,包括历代文化名人、官府要员、商人等;③保护多元的宗教文化环境;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保存完整,是老城区较全面反映宗教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⑤保护典型的扬州园林特色,以叠石闻名的个园在街区中占据重要地位。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小秦淮河,南至曹李巷—公园桥,西至迎春巷—史巷一线,北至旧城七巷。保护区总面积9.64公顷。
保护重点:①保护河城一体的
空间特征,体现小秦淮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②保护独具特色的街巷体系,该街区是扬州旧城的典型片区,明清时期为官府要员居住地及官府驻地,目前尚保留的鱼骨状街巷体系体现了唐代里坊制独特格局。
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新民巷,南至广陵路,西至永胜街,北至古旗亭—莲桥东巷一线,保护区总面积22.50公顷。
保护重点:①重点保护浓厚的市井气息,该街区内以手工业、商业命名的传统街巷众多,数量名列各街区之首,传统老字号云集;②保护朴实的民俗风情,该区是扬州老城区内改造最少的街区,其社会网络结构与人际关系稳定,同时也保留了相当的原有生活习惯,构成了该街区朴实的民俗风情特征;③保护多样的宗教建筑,该街区目前保留了从明代到民国时期陆续建立的道教、佛教、基督教宗教建筑六处,在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数量最多;④保护独特的城市肌理,历史上该街区位于清代新城商业地区,其城市格局是典型的“自下而上”设计布局,由此构成自由随机的街巷体系,沿湾子街两侧传统建筑以微妙的角度构成一种“向心式”的弧形空间肌理,反映出不同时期背景之下独特的城市肌理,在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堪称一绝。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徐凝门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园巷一线,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线,北至广陵路,保护区总面积23.93公顷。
保护重点:①保护完整的盐商建筑群体,该街区历史上是盐商居住、买卖的主要场所,街区内目前仍保留大量盐商住宅及会馆等,建筑高大精美,其数量、规模上都列在各街区之首;②传统的园林空间布局,体现出园林与住宅良好的空间关系,街区内园林众多,数量、规模和保护级别方面,为各街区之最,其中有八处列为各级文保单位。
其他规划
建北城河传统工艺走廊
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9处、市级143处。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按照紫线规划要求,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一切修缮和新的建设行为均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执行。纳入保护对象的传统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所有权人或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其传统风貌。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对建筑依据现场踏勘情况,提出相应要求。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保护内容的历史地段应体现与文物古迹相关的环境氛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