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6|回复: 5

看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叹丹阳至今没有规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6 13: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四大历史文化街区齐现扬城  2010-09-03
      昨从相关部门了解到,《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经过专家组评审后,已进入最后修改阶段,即将公开征询公众意见。今后10年,我市将规划以“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构成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总体空间框架。
  保护框架  “一片一线四区多点”
  依据新一轮的保护思路,结合扬州历史城区发展格局,规划“一片、一线、四区、多点”总体空间框架。
  “一片”——历史城区:保护范围为扬州城遗址分布范围及周边相关地块,即东以冷却河向南至城东古运河为界;南以城南古运河、二道河、荷花池、金林苑一线为界;西以金林苑向北至双桥乡人民政府、观音山、西河湾一线为界;北以西河湾向东至江家山坎、铁佛寺、东风砖瓦厂一线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8.25平方公里。
  “一线”——大运河文化遗产,重点保护明清京杭运河古道(城区段)及沿线相关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对古邗沟遗址、仪扬河、隋邗沟东道、瓜洲运河、京杭大运河及沿河水利航运工程设施进行保护。
  “四区”——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
  “多点”——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9处,市级143处,以及历史建筑、古树名木等。
  保护内容
  延续历代城墙历史信息
  包括对扬州历史城区遗址本体及其历史信息、扬州城的历史空间格局、扬州城遗址环境(包括历史城区遗址上叠加的各级保护单位和历史街区等),以及与扬州城遗址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的保护。
  扬州城遗址本体及其历史信息保护。包括:地面遗存、地下埋藏及经考古挖掘的历代扬州城城墙系统遗址。分别包括:城墙遗址、城门遗址、瓮城遗址、水门水涵洞遗址、角楼遗址;扬州城外宋代以前的重要建筑遗址、道路遗址、桥梁遗址、市政设施遗址的实体遗存和相关历史信息;宋代(含宋代)以前形成的历史水系,包括现存河道、水体及已湮灭河道的相关历史信息。
  扬州城历史格局保护。扬州城的历史空间格局是自春秋建城以来历代叠加、积淀发展而来,需保护如下内容:保护历代运河与扬州城的空间格局关系;保护唐代扬州城作为地方都城的历史空间格局;保护宋代扬州城作为军事重镇的历史空间格局;保护扬州城明清时期形成的瘦西湖与老城区的空间格局关系。
  扬州城遗址的环境保护。保护扬州整体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地貌;保护扬州城遗址本体周边的历史环境、自然环境,提高环境质量;保护扬州的历史特色植被品种、古树名木;保护扬州南宋以后至1949年以前形成的扬州老城历史街区、各级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
  与扬州城遗址直接相关的可移动文物保护。保护对扬州城市考古、城市历史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墓志、碑刻等文物;保护对判定底层年代起标尺作用的重要出土文物;保护对判定扬州城建史、对外交流史价值内涵有积极作用的其他可移动文物。
    街区规划
  历史城区划分四大街区
  把扬州历史城区划定四个历史文化街区,分别为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和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其保护范围与保护重点分别为:
  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观巷路,南至东圈门—三祝庵—地官第一线,西至国庆路,北至个园及卞总门一线(按保护的历史建筑分布状况确定)。保护区总面积24.35公顷。
  保护重点:①保护传统商业的市井气息,以东关街为代表,传统商业建筑云集,建筑尚存的老字号17处;②保护深厚的历史人文氛围,以东圈门一线为代表,名人故居共计15处,包括历代文化名人、官府要员、商人等;③保护多元的宗教文化环境;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保存完整,是老城区较全面反映宗教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⑤保护典型的扬州园林特色,以叠石闻名的个园在街区中占据重要地位。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小秦淮河,南至曹李巷—公园桥,西至迎春巷—史巷一线,北至旧城七巷。保护区总面积9.64公顷。
  保护重点:①保护河城一体的
  空间特征,体现小秦淮河“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②保护独具特色的街巷体系,该街区是扬州旧城的典型片区,明清时期为官府要员居住地及官府驻地,目前尚保留的鱼骨状街巷体系体现了唐代里坊制独特格局。
  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新民巷,南至广陵路,西至永胜街,北至古旗亭—莲桥东巷一线,保护区总面积22.50公顷。
  保护重点:①重点保护浓厚的市井气息,该街区内以手工业、商业命名的传统街巷众多,数量名列各街区之首,传统老字号云集;②保护朴实的民俗风情,该区是扬州老城区内改造最少的街区,其社会网络结构与人际关系稳定,同时也保留了相当的原有生活习惯,构成了该街区朴实的民俗风情特征;③保护多样的宗教建筑,该街区目前保留了从明代到民国时期陆续建立的道教、佛教、基督教宗教建筑六处,在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数量最多;④保护独特的城市肌理,历史上该街区位于清代新城商业地区,其城市格局是典型的“自下而上”设计布局,由此构成自由随机的街巷体系,沿湾子街两侧传统建筑以微妙的角度构成一种“向心式”的弧形空间肌理,反映出不同时期背景之下独特的城市肌理,在四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中堪称一绝。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
  保护范围:东至徐凝门路,南至南河下中段及花园巷一线,西至傅家甸、渡江路一线,北至广陵路,保护区总面积23.93公顷。
  保护重点:①保护完整的盐商建筑群体,该街区历史上是盐商居住、买卖的主要场所,街区内目前仍保留大量盐商住宅及会馆等,建筑高大精美,其数量、规模上都列在各街区之首;②传统的园林空间布局,体现出园林与住宅良好的空间关系,街区内园林众多,数量、规模和保护级别方面,为各街区之最,其中有八处列为各级文保单位。
  其他规划
  建北城河传统工艺走廊
  严格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71处,其中国家级9处、省级19处、市级143处。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按照紫线规划要求,划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内,一切修缮和新的建设行为均要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执行。纳入保护对象的传统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所有权人或使用人不得擅自改变其传统风貌。在建设控制地带内,对建筑依据现场踏勘情况,提出相应要求。修建新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保护内容的历史地段应体现与文物古迹相关的环境氛围。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历史建筑的保护
  依据“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构)筑物”的判断标准,加强历史建筑的普查工作,并根据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完好程度进行针对性的保护,在不改变其风貌特征的情况下对其维修改善,调整、完善内部布局及设施,对破损部分进行加固或保护型复原。
  针对部分相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建议提升其保护等级,参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要求,保护建筑本体与环境,按历史原貌修缮破损的建筑构建,整理院落,并不得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
  近现代工业遗存的保护
  扬州现存的具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工业遗存主要集中于古运河沿线、老城外围的西南部及东北部的近现代工业集中区(扬州水泥厂所处区域)。
  历史地段的保护
  保护范围及保护重点为:瓜洲古镇江口后街历史地段,重点保护范围为瓜洲镇陈家湾、戚庄、江口街一片,总用地约为8公顷,应维持古街道原有的风貌,整治沿古运河地段的环境;湾头茱萸古镇古闸历史地段,重点保护范围为东至壁虎河,南至河塘一线,西至船舶技工学校实习工场,北至古运河,总用地3.2公顷,应注重维持现存古街区及古街道的原有风貌。
  历史地段的保护应突出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观点,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历史文脉的继承,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整治修复保护手法。对与街区传统风貌格格不入的建筑采用“减法”和“修景”等手法加以整治,适当降低历史地段的建筑密度,力争做到“显山露水”。强化历史地段的居住和旅游服务功能,提高当地居民生活质量。注重街区步行系统和水系空间的创造,结合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在空间布局上严格科学地控制街道尺度,充分展现历史地段的魅力,从而达到建筑、山水、人文等景观相互交融的目标。
    古村落的保护
  目前,扬州市区内尚未有经相关部门批准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本着超前提出保护的原则,对传统格局、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历史建筑相对集中的徐集村提出保护要求,并参照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要求执行。
  徐集村老街区位于汉河街道西南部,是清代后期以来依靠水运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商业、手工加工和家居为主的街区,区内原有的街巷空间体系和传统风貌基本得以延续,部分文物古迹(古庵)和历史建筑得以保存。
  保护范围:核心保护区域为徐集老街,其重点保护范围西起甘八路东30米,东至徐集路东20米,南至老街现状南侧水系,北至老街现状北侧小路,总用地面积约2公顷。
  保护内容:保护徐集村周边及区内现有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河流及水塘等;保护老街的街巷格局,包括古道、古桥等,保护特色地段的传统风貌、文物古迹、历史建筑物,包括建筑物的建筑构件、建筑装饰以及附属物等,保护特色地段的环境要素,包括水体、古树和其他环境要素;充分尊重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措施:加快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徐集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但不得擅自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果林绿化等;从事各种建设活动,应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对文化遗产形成破坏;确定责任人和资金来源,定期整治村落环境,修缮和维护历史建筑,养护古树和成年大树。
  古树名木的保护
  保护扬州市区现有一、二级保护的古树名木399株,其中一级保护树木39株,二级保护树木360株。同时保护大量的三级保护树木。规划要求在距古树名木树干外侧3-5厘米范围内保持土壤裸露或植花种草,不得搞任何设施或堆放杂物。在距树冠边缘8米范围内不得安置炉灶、烟囱等热源。在古树名木的枝干上,除必要的古树名木编号标牌等保护设施外,不得搞架设、缠绳、搭附他物或进行其他任何有损于古树名木生长的活动,古树名木原则上不能移动。
  地形地貌的保护
  扬州城北部蜀冈是淮阳山脉的余脉,高15-30米,南部为沉积堆积地貌,归属长江三角洲漫滩平原,高5-10米。规划重点保护蜀冈自然山体的完整性、连续性,强化水系的贯通以及山体、水系的有机融合。保护措施:未经批准,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开采、挖掘、取土等活动;建设控制地带内不得进行城市大型项目建设活动;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旅游开发项目不得对地形地貌造成破坏。
  历史河湖水系的保护与整治
  古运河:注重滨水地区的整治,加大沿线地区工业“退二进三”力度,保护好沿线历史遗迹,在岸线的处理上应改变现有全部为直立挡墙的做法,增加亲水平台,两岸绿化结合森林生态网络建设,在以垂柳和桃树为基调树种的前提下,增加植物的多样化配置;开辟古运河水上游览线,在主要景点规划建设旅游码头和服务设施。
  北护城河、二道河、小秦淮河:注意保护好沿河现有乡土植物和地形地貌,改造、沟通沿河道路,保护沿线传统建筑,重点建设北城河传统工艺走廊和绿杨城郭,在现有乾隆水上游览线的基础上,开辟新的城河水上游览线。
  蒿草河、漕河、玉带河、邗沟:唐罗城、宋大城城河,沿河地面历史遗迹己基本不存,规划应通过沿河绿化与环境建设,适当恢复一些景点或通过碑刻、雕塑等手段,传递古城历史信息,凸现古城轮廓线。
  保障湖、瘦西湖等:宋夹城、唐子城等城河水系,应保持河道两侧的开敞空间,严格控制相邻地段的建筑体量和高度,维持沿线古朴、自然的风貌。
  地下埋藏区的保护
  唐罗城城垣以内区域为地下文物埋藏集中区,杨庙、江阳工业园区、槐泗行政区划范围内以及甘泉片区中部也有地下文物分布。
  地下文物埋藏区的保护要求:随着考古技术的发展与挖掘工作的深入,所有文物埋藏区内的建设项目,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施工前必须由文物管理部门组织考古勘探和发掘,施工中如发现文物埋藏,均应立即停工并保护现场,待考古发掘后方可继续施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开展非物质文化的普查工作,使其不仅作为历史资料得到静态的保存,还要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应用与发展。
  传统地名的保护与利用。传统地名亦是古城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城市历史文化和名人有关的传统地名必须加以保护,制订相关保护措施。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扬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扬州学派、扬州“八怪”绘画艺术、扬州戏剧曲艺、雕版印刷、扬州漆器、玉器、剪纸、灯彩、通草花、扬州盆景、维扬菜系等等均独具特色,国内外影响深远,是扬州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规划建设要为传统特色文化的延续发展提供发展空间,合理利用现有的历史场所,充分发挥其历史价值。
  传统商业的保护和发扬。扬州商业、服务业历史上相当发达,一些老字号的传统特色,久负盛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如富春茶社、九如分座、菜根香饭店、共和春饺面店、小觉林素菜馆、大麒麟阁茶食店、扬州浴室、绿杨旅社、三和四美酱菜、谢馥春化妆品以及文化娱乐商业场所教场等。保护、扶持好这些老字号和文化娱乐商业场所,对于继承发扬传统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意义。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3: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会址在扬州开工  2010-09-02
      1日从扬州市获悉,作为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永久性会址主体建筑的会议中心,已在扬州大运河畔开工建设。
  该中心建筑主要包括供1000人开会的阶梯形报告厅、1500平方米展厅、中型会议厅、若干小会议厅和休息室。建筑整体采用了经典唐风中规格最高的庑殿形式,彰显扬州的传统特色,这一建筑将成为大运河畔一处新景点。
     
发表于 2010-9-6 14: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扬州古城保护得的确不错,走在街头随处都是景点,也没有高楼和工厂。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号称6000年文明史 2400多年建城史 江南文物之邦
却至今仍然不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反观高邮、兴化、宜兴、高淳纷纷摘得桂冠
令人汗颜~~~
发表于 2013-5-30 14:4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当曾经的拥有成为过往的记忆!在中华的大地上在国人的心目中一切的存在与毁灭也许都有他存在与毁灭 的理由,60年前的故宫如果没有周恩来对文物的肯定早 在一群人叫嚣彻底推翻摧毁清皇朝中夷为平地,成龙为国人文物寄存海外就是预防残遭这些败家底 的捣毁,文化遗产 如今在金钱、地位、权力、官势、政绩的博弈中一次又一次的成为牺牲品,也许否认别人的东西必将也会被别人所否认,在拆与建,建再拆中轮回权力的游戏 而最终成为国家人民的负担。多灾多难的中国人啊!请容忍我们祖辈过往的历史保留一段辛酸的泪!让我们多一份活着的尊严!为后人少一份艰辛与多一份了解历史的真实空间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29 14:44 , Processed in 0.0523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