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23|回复: 0

金秋风渐起,“秋冻”因人而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9-15 16:58: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转换的过渡季节,从阴历上算指立秋到立冬的这一段时间(阳历9月至11月)。在天文气象学中,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秋天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减小,天气变化快,干燥而多变的气候会给人体带来许多不适,很多旧病也容易在此时复发,因此,秋季养生保健十分必要。年初我在博文中谈到我国有名的谚语“春捂秋冻”,主要涉及“春捂”的道理及其注意事项,时间过得真快,眼下秋天已经到了,我想借此机会再谈谈有关“秋冻”的话题。
       我国自古流传“春捂秋冻,百病难碰”的养生保健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更是防病名言。“秋冻”是告诉人们,当秋季来临时,不急于添加衣服可增强人的抗寒和抗病能力,有益身心健康,适当的“秋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所以,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收”的需要,适当地冻一冻。但“秋冻”并不是说冷了也不多加衣,而是指以感觉凉而不寒为宜,入秋以后气温降低,适时增减衣物是必要的,只是不可骤增骤减,这样有利于身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力。温差逐渐加大,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要以身体的接受为限度。老人、孩子和体质虚弱者必须注意保暖。

    适当“秋冻”
      从酷夏进入金秋,温度从炎热逐步过度到寒冷,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秋季的气候来看,呈现由炎热到寒冷的逐渐转变,秋季开始时气温仍较高,秋季后期气温则大大降低,出现霜露。大家都知道,人体有对体温进行自我调节的功能,例如通过皮下血管扩张和收缩,调节汗腺功能,即出汗的多少,达到调节人体热量发散的作用,从而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摄氏37℃左右)。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活动中需要从事各种不同类型的活动,出入不同的外部环境,所以光靠人体自身对体温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靠增减衣物来帮忙,天热的时候,穿衣服就少些,以便身体散发热量;而天气转冷时,穿着的衣服就增加,以避免身体热量过多的散失。
      但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赶紧穿上许多衣服,甚至过早地穿上棉衣,这种做法不好。因为过早地穿上棉衣,就会使身体得不到对冷空气的锻炼,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体功能的调节,结果,到了三九严寒,真正寒冷季节,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引起抗菌能力减弱,躲在鼻子或气管里的病菌乘机活动,引起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使人伤风感冒。又因秋季刚开始转冷,寒冷的日子还在后面呢,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所以,秋季应该冻着点,但是“秋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当天气骤然变冷时,适当地增衣是必要的,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招灾惹病。
      我国冬冷而夏热,春秋季节升降温特急,使得室内气温变化因房屋热惰性而远远落后于室外。从高温下走进阴凉的室内,也很易得病。秋季室内暖,进屋后宜少穿衣,即“冻”。“适当增衣”以让自己略感凉而不感寒为宜,慢慢地增加衣服,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晚秋可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以自己能接受为限度。

   “低温习服” 宝宝更健康
      在秋季,气温稍凉爽时,不要给宝宝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炎热的夏季,人们的体温调节中枢,千方百计增加散热,减少产热,以防受热中暑。进入凉爽的秋季,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缓点劲,这对它来说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以产生一种舒适感。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宝宝的耐寒能力,这叫“低温习服”。就是说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体内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常不稳定,秋风乍起,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给宝宝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天气变化及时给宝宝增减衣服。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在37℃左右,一方面靠自身的调节,同时要靠增减衣服来保证。如果春未和深秋,仍让宝宝捂得过多或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度了。每年的3月和11月左右是宝宝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这与气温变化大,衣着调适不当有很大关系。其实捂得越多,越爱着凉生病,在一定范围内,少穿比多穿好。
   
     小心“秋老虎”
      立秋一到,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此就开始了,谚语中也有“立秋之日凉风至”之说。但事实上,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纬度、海拔跨度都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各地不可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凉爽的秋季。立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依然很高,尤其是南方地区,天气依然酷热、暑气难消,因此,民间有“秋老虎、秋后一伏热死人”之说。公众应该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当心“秋老虎”,小心中暑。
节制“贴秋膘”
      民间素有立秋“贴秋膘”的习俗,这就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次“大吃大喝”的机会。我不是中医方面的专家,但我在医学院校读书的时候曾经也学习了一些中医方面的理论知识。过去讲究“贴秋膘”是因为在入秋以前我们须经历一个炎热的“苦夏”,即在整个夏季气候炎热,导致人们胃肠道功能失调,食欲不佳,加之因为高温闷热影响睡眠,所以很多人在夏季出现体重减轻等表现。然而,现在条件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无论工作环境还是家中均有空调,一般而言不再因酷暑而影响食欲。既然已没有“苦夏”,也就不必急于“贴秋膘”, 此时如果突然大量进补,会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难以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
      立秋虽然预示着秋季到来,但暑气还在延续,所以立秋后、秋分前还应遵循夏季的养生方法,避暑热、忌生冷,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少辛多酸”,尽量不吃葱、姜、蒜、胡椒等辛辣温燥的食物,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食用牛羊肉进补一定要控制量,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多喝些淡茶、果汁、豆浆、牛奶、粥类等,使身体得到充足的水分和营养。老年人一定要注意防治心脑血管病,不吃或少吃辛辣食物,细嚼慢咽,避免消化不良。
      小朋友们更是千万不能乱“贴秋膘”,否则会引发不良反应,带来不必要的烦恼。因为在漫长的酷热夏季里,小朋友由于喝冷饮、食冻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大量“秋补”,会骤然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疲弱的消化器官不能一下承受,导致消化器官功能紊乱,出现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

    早睡早起身体好
      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的形成,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有一定作用。同时,秋季天气日渐清爽,正是调节睡眠的好时机。立秋时节在起居上,应做到早卧早起。秋季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有一定意义。一般来说,秋季以晚10点左右入睡,早晨6点左右起床比较合适。

      特别提醒:老人、孩子要做好防护
      “一场秋雨一场寒”。入秋后,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和昼夜温差增大,呼吸道疾病进入了高发期。从医院的门急诊量来看,这一季节的疾病高发人群多集中于免疫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锻炼要量力而行,可以进行散步、打太极拳等活动;同时早晚冷的时候也要注意增减衣服,以免受凉。学龄前儿童的免疫功能发育不是特别健全,所以对气候比较敏感,也是易感人群。尤其是早晚天气变化的时候,容易引起感冒。家长要注意给孩子早晚增减衣服,饮食方面应该防止食物单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12-19 00:04 , Processed in 0.09055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