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该给“放羊式”教学正名了
申卫平
年轻时,跟着老教师听课、评课,经常耳闻老教师对一些教学目的不甚清楚,或教学程序有点散乱的课冠以“放羊式”予以否认。
经过几十年的教学跌打滚爬,施用过不知多少套教材和教学方法,不管是旧的教学大纲,还是新课程标准,总是力避生怕别人也“放羊式”,但效果都不甚理想。对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等表述,重新审视“放羊式”这个否定式概念,觉得有千种冤屈,万般感慨。
首先,就“放羊式”本身,我们把羊驱赶到水草丰美的地方,让羊子自由自在地啮草觅食,有何不好?
其次,我们根据“放羊式”畜牧原理,根据国家教学纲要,抛开几个专家权威核定的课本,凭借教师自己的成长资历,带领学生开发教学资源,参与评价课程优劣,臧否课文好坏,让学生读到最好的作品,吸摄最适合自己的知识,
我们针对现今教科书的不足。
所谓科学的“放羊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开拓进取为主旨的人本化教学方式。通过对其含义、特点、实施策略的论述,可以认识到科学“放羊式”高校体育教学符合我国体育新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深深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一种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
四川的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有一个精彩的说法:没有一位负责的牧人会把羊轰到野外就不管、听任自己放的羊越来越瘦弱的,现在讲的是科学放养,这就需要讲究放养方式、放养地点和时机、防止狼群袭击……,让羊群活泼健康地生长。放羊不是放任,放羊意味着必须遵循“羊群”的生长发育规律,否则只会把羊放得越来越瘦弱,这不是放羊而是屠羊。
过去把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主张称为“放羊式教学”,其实是对杜威教育理论的误读。 不过由于教育界对“放羊式”的误解实在太深,恐怕也很难扭转对这种说法的恶感。
纵观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各科教学。一方面确实有很多精华和成功的经验值得总结和发扬,但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遗憾与不足。其中应试的培养目标则是基本特点之一。往往是当年高考的内容和形式成为来年的学习和复习的趋势和方向,然后来年的内容和形式的变化又把准备应考的学生拉下了半步,正是这种深刻的烙印,留给当代课堂教学一个隐形的范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严格控制和管教,师生必须服从课本,依赖教参,听命教育行政的规定,亦步亦趋地去达到由教研部门规定的要求。对那些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的课、自己选择的课文,或对所学内容给予批判的课,便称之为“放羊式教学”。
对照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管”得太紧,“卡”得太死,“压”得太重的弊端,应当给“放羊式教学”正名。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应当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所以应当把他们完全“解放”出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从6个方面“解放儿童”: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有安排的自由。不管怎么说,“放羊式教学”变“关羊”“牵羊”“赶羊”为“放羊”,给“羊”以一定的自由,总是对“羊”的解放。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同样必须给学生以主体的自由,让他有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探索的权利。语文教师的职责,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这片大草原上能自己找“食物”,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围着学生转。例如,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设计,只是提出要求,通过板书来反映教学思路。学生经过一番提议后,决定采用“模拟设计赵州桥”的方法来学懂课文。
忆钱老,悟“放羊式教学”
7月30日上午6时,著名科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大师虽已去,精神永长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此时更深悟他老人家所倡的“放羊式教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应当是语文课堂的主人,所以应当把他们完全“解放”出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要从6个方面“解放儿童”:一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二是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能干;三是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能看;四是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能说;五是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六是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有安排的自由。不管怎么说,“放羊式教学”变“关羊”“牵羊”“赶羊”为“放羊”,给“羊”以一定的自由,总是对“羊”的解放。在语文课堂中,我们同样必须给学生以主体的自由,让他有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操作、自主探索的权利。语文教师的职责,应当是引导学生在“语文生活”这片大草原上能自己找“食物”,不但“吃”得饱,而且“吃”得好。
在日常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不是牵着学生走,而是围着学生转。
一、教师应该是引路的“领头羊”
新课标认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充分说明教师在新课程中再也不是知识的化身,学术的权威,而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正如羊群中的领头羊一样,它并非羊群中的霸主,而是羊群的“引路羊”。它具有对水草的敏锐性和特有的经验,它知道哪儿离水草最近,哪儿可能面临狼群的威胁。它既对羊群中的兄弟姐妹呵护有加,又对调皮的离群的同类予以斥责、批评。
教育教学活动应当是师生生命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生命融合。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也应发挥引导、组织、促进学生学习的“领头羊”的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对话,和学生共商他们所喜爱的教学方式,真正视学生为自主发展的主体,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与其共同探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引领他们主动地发现知识、建构知识、咀嚼知识,同时还应主动调控课堂教学的过程,调节学生的兴奋点,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教有所获,学有所成。
二、教师还应是细心的“羊妈妈”
新课标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这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像羊妈妈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与能力状况,真诚地关爱他们。对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合作、探究。当他们困惑、迷茫时,主动地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去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并给予适当的点拔。就像羊妈妈放手让成年的羊去独自觅食那样,使他们在良好的合作情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知识的启迪,品味成功的欢乐。
对于那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呵护,就像羊妈妈对待尚不能自主觅食的小羊羔一样,无私而慷慨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他们,要针对他们的基础状况,设计较为浅显、更适合他们个性的问题去唤起他们学习的信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种,当然,更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教给他们“觅食”的方法,而不是永远给他们“喂奶”。
新课标说得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而传统的教学理念过于注重知识的习得,把学生关在封闭的校园内,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具有相应的接受能力,强迫其硬吞,结果学生学得厌倦,教师教得厌烦。而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应像牧羊人一样,熟悉羊群所喜爱的草类,了解草原上哪儿水草肥美,哪儿适宜安营扎寨,掌握天气变化情况。只有这样他才能引领羊群走出羊圈,自主地饱餐到最适合它们各自胃口的“美味”。
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施者,我们更应该掌握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愿望,让他们选择自己最喜爱的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努力挖掘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认真倾听他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支持。正如牧羊人让羊儿去挑选自己最可口的青草咀嚼、回味一样,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开心!
让我们都来做孩子们所喜爱的“领头羊”、“羊妈妈”、“牧羊人,去畅游新课程那翠色欲流的绿洲,相信您也一定会品尝到新课程的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