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冰朋先生 于 2010-10-27 13:46 编辑
古渡口,听一曲远去的离歌
我踏着你的离歌而来,在你的渡口,寻觅你流连的眼眸。心里温软的想,你的旧日的碎步是怎样在这古街上,敲击出一支支笙歌。秋风有声,是桐叶沙沙的婆娑,在我的心里一遍一遍撩拂。思古之幽牵我的手,向这大红灯笼高挂的古街漫行。只是一抬眼,不消说,这一眼已是千年。
来的地方,是长江之畔的镇江西津渡古街,听说是该座城市的一处“文脉”。就这两个字,洒下的点点光辉,足以使南来北往的过客驻足仰视了。原先,我只在文字里认识过你,却一直未曾亲见过西津渡。王安石那首《泊船瓜洲》早已滚瓜烂熟于心,却不知道他就是从西津渡扬舟北去之作。当我心里默念“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脸儿有些许的发烫。好在我早就说过,我对很多的事儿,都是那么的孤陋寡闻,所以每到一处名胜,我都可着劲儿把心融入进去。
在西津渡也是这样。寻觅西津渡的出处,我却寻出了一份离愁。在晚唐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津渡》中,得知了这个渡口之名是先有金陵渡才有西津渡,却不小心将自己的情绪跌落在“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羁旅里。古来的乡愁是如此的苍茫,多少离歌,经由六朝时期,沿着唐宋元明清之路,在这个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名“金陵渡”、宋代以后叫“西津渡”的地方绵绵不绝。一首歌,就能将这时空一层一层的穿透。
我只是慕名而来的游客。看这里的山,看这里的水,看这古渡古街经由千年依然不变的魂魄。这里的山,名叫云台,很可人的一个名字!云下,层峦耸翠;山间,飞阁流丹,千年来,就这样凭对着苍茫烟波、凭对着滚滚长江。
听说,雨后的西津渡更有看头。嗯!想象得出来呢,风卷帘栊、雨湿台阶,西津渡口忆笙歌,梦一样的幽色、画一样的水墨,让古古今今梦梦相依。这样的境地,我们内心的些许空灵,会在一把雨伞下化作浅浅的吟、微微的笑。但我却是披着秋阳而来,来时正好是雨后的晴空。谁都能想象得出来,高秋的云空是怎样点缀着山色和这美丽的西津渡古街。
跟着秋风走,带我们穿行在这时光隧道似的古街上。英国领事馆旧址、五十三坡、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待渡亭历历在目,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小楼弥漫着古色古香,飞檐雕花上翘楚着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宋代王安石、陆游等文豪在这里留下的诗篇。踏着他们的足迹,历史的回声在心里叮咚作响,人仿佛又回到了那风起浪涌渡口。长袖下,一壶浊酒催生踏浪的豪情。
心里无由地一叹,是我感触这光阴的须臾,还有那么多羁旅在渡口的离歌。欣喜见到曼妙的羽叶茑萝爬满了墙头,藤藤蔓蔓的缠绕,迸发出五角的红花,让这古街生动着它的悠久。墙的缝隙里长出了不知名的植物,结出了一挂红果。我愿意它就是那颗相思豆,缱绻着这浓得化不开文化底蕴。
兀自回头,想看对面的长江,却只能依稀听得涛声的拍岸,不见长江的雄阔。原先的渡口是紧临长江的,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后来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西津古街就成了西津古渡活的化石。心里无限感慨:浪花有情,地亦会老,当西津古渡承载着人们太多的守望,浪花也会深情地拱出土来,赠千年古街一份宁静。那点点离歌也就睡在了这宁静里,唯有那诗韵像一道流风在古街上迂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