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师生互动”? 广义地讲,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就是指在课堂教学这一时空内,师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它既指师生间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方式和过程,也指师生间通过信息交换和行为交换所导致的相互间心理上、行为上的改变。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师生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间的互动。
我们现在的传统教育教学,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答”训练,而忽视学“问”的指导和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不敢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
因此,我们开展问题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所谓问题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就是:设置情境——提问—--解问—反思。具体说来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知识延伸的问题情境、开放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创新的问题情境等。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设计问题、质疑问题、讨论感受、表达想法的机会,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产生学习行为的环境或背景,它能够提供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背景,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进而诱发学生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和信息材料,情境同时也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也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学生感到心奋,能主动地参与,自主地探究。
提出问题是该模式的基础。教师的启动即课堂提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高质量的提问可以促进学生参与交往互动,而低水平的提问则有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互动失败。课堂中的提问早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根据Nunan(1989)对问题研究的理论,即把问题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展示性问题指教师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展示性问题常与所学的材料有关,用来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是否掌握了某个语言点,而参考性问题指教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主要针对回答者的理解和判断进行提问。
教师该如何处理好这两种问题的比例,做到利用问题促进学生参与互动,使其掌握和运用好所学知识呢?
虽然在非教育环境中,人们很少对自己已经知道答案的问题再进行提问,但在课堂上,展示性问题占了相当的比例,这类问题一般针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可以使教师很快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某项内容以决定是否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展示性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比较简短,有时甚至一两个词就可以了,而且还有学习材料提供参考,因此,即使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回答出来。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问题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师生互动可以顺利进行。
但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展示性问题也有其局限性,严格地说,展示性问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而只是知识的展示,它常常容易限制学生的思想,迫使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思考。另外,展示性问题为学生提供的使用语言的机会也有限,因为针对展示性问题的回答,一般都比较短,即使长也因有材料可以参考,学生就可以不用自己组织语言。因此有时即使学生进行了语言输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并学会使用了某种语言形式。
参考性问题询问的是学生的个人经历、意见、观点等,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这些问题更接近日常交往的询问,真实感较强、更生活化。在回答参考性问题时,学习者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设法用目的语表达思想,这种语言输出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但参考性问题也有其局限性。回答参考性问题需要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有一定的难度。提出这类问题后,班里气氛常常显得压抑、沉闷,似乎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回答这类问题。教师也常常只喊成绩较好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更多的学生与教师进行交往互动,不利于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
事实上,每个班级、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都不相同,而这些又是影响提问形式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所能做的就是充分认识两种形式对课堂交往以及学习者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问题,既确保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又注意交往互动的质量。总之如何合理使用两种形式,使其都能发挥最佳效果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实践,努力探索。
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是该模式的关键,也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从教学角度看,此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它可以是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探究发现活动过程,也可以是学生独立进行的探究发现活动过程。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创造角度看,此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主要环节。所以,教师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编制研究的问题、方法、步骤;课上要加强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
小结反思是师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达成共识,是该模式的最后环节。主要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作必要的说明、补充或纠正。这一步也能起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的作用。
问题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能否取得成效归根结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机械沉闷的现状,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主动参与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教师不要设置框框,先把学生的手脚绑起来,而每一步探究先让学生尝试,把学生推向主动位置,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学过程要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问题式教学模式进入理想的境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一种系统,由于它有着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特别是相对教学论中有关过程或“本质”的一般阐释而言,教学模式更易于理解、把握和运用,因而对于推广和普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具有重要的价值。就像练习武术,首先得熟悉武术的套路,从一招一式开始,当对这些招式掌握得十分娴熟以后,才会有个性化的东西,渐渐地才能达到出神入化、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境界。因此,开发和推广各种各样的有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仍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教学模式也是有缺陷的。教学所依存的条件是十分多样和微妙的,因而具体的教学情境千差万别。正如我们经常说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尽管任何教学模式都有明确的应用目的或中心领域,而且有具体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模式”只能是“模式”,它有着天然的局限性。
教学模式的天然的局限性依靠什么来超越呢?我们的答案是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凝聚、融会了教育机智在内的、针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的运用,是教师高度驾驭纷繁复杂的教学“变数”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最好确证,没有对教学模式的创造性运用,教师的上课就容易成为“教教案”、“教教材”,而不是“教学生”,教学就难以避免封闭性、机械性、刻板与程式化,就难以避免教师唱独角戏和教师中心,就不可能顾及到学生独特的生命表现和学生提出的非常个性化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丰富的精神生活、自主交往和个性展示就都受到很大的局限。
教师教学艺术创造的能力,取决于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对教学模式驾驭的娴熟程度,更取决于教师的资质和精神修养。让我们教学工作者努力将模式和艺术两重属性合二为一,在教学实践中开辟出课堂教学的新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