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会被男子殴打后说:我来郑州卖红薯,只为给大儿子挣点买药钱
11月9日早上,赶着毛驴车到郑州卖菜的中牟县郑庵镇贾庄村76岁的张会全和老伴陈桂香,被一辆执法车副驾驶位置下来的年约40岁的男子摔了车上红薯和胡萝卜,阻拦中该男子冲着老人的脸就打,逃跑中该男子还扭过身倒退着扇老人的脸,当时有市民喊"把执法车给砸了",记者查询到执法车属于金水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11月10日《河南商报》
从媒体披露的资料中得知,享有执法权的城管如今头顶国徽,执法证上也印上了国徽,毫无疑问代表的是国家形象。
当河南省府郑州的40岁"城管"对堪比自己父辈的菜农耳光伺候时,代表国家扮演了不孝子角色,令庄严的国徽蒙羞。
郑州"城管"的耳光重重地抽打在政府的脸上,以剥夺进城菜农尊严的极端方式,令一个国家斯文扫地,更令国徽卫护下的中国农民不寒而栗!
听一听张会全和陈桂香的遭遇,许多有恻隐之心的人都愿意伸出援手,两位老人走8个小时到郑州卖红薯,只为给瘫痪两年的大儿子挣点买药钱,即使在被打之后,老人也一直想找打人者告知自己家里的难处,希望城管让他们继续卖自家种出的菜。
城管是什么?它是城市秩序的维护者,法律赋予它的职权有暂扣物资、罚没物资、罚款等,但没有任何一部法律赋予执法者侮辱他人人格的权力。
古往今来,城市都是人们的寻梦地,从没有杜绝过小商小贩。在世界第一大国美国,黄金宝地华尔街的街口都被摊贩把守,都是专门为伤残人士开放的;在生活水平超过大陆的台湾,每个城市都有几个像样的夜市,当年都是为帮助游贩就业开设的。如果从市容美观的角度衡量,无论是美国的街口摊贩还是台湾的夜市小贩,都算得上城市的累赘;但若从民生的角度衡量,这些又是城市包容和谐的象征,体现的是社会的人性美。
多年来,城管在城市街头耀武扬威,所到之处游贩奔逃,但几乎没有一个城市将游贩赶尽杀绝,相对一致的景象是游贩与城管打游击,毕竟城管再多也难耐游贩灵活。
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治理游贩的经验,城市应该给生活困窘的游贩提供谋生场所,以疏导替代堵截,将游贩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在在快速城市化的当下,进城经商是部分农民融入城市的第一步。深入到城市游贩的背后,人们能听到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他们背负的往往是生活的辛酸和家庭的希望。
但看一看中国流通渠道垄断下的"剪刀差",城市就应该为进城菜农打开方便之门。据报道,记者在甘肃天水市农村了解到,收购商以0.4元的价格从菜农手中收到土豆,然后再以每斤1元卖给批发商,零售摊点以每斤1.5元卖给消费者,从田头到零售点价格涨了近3倍,这样的暴利足以诱惑菜农进城自销。如果能听听菜价大涨中农民"不赚钱"的抱怨,就会深深感受到畸形发达的流通环节对农民的剥夺,就应该对进城菜农多一份同情,少一份冷漠的驱赶。
毕竟,城市浮华的背后是建设者的邋遢,富人高贵的背后有穷人的卑微。在通往未来的社会丛林里,我们能找到的唯一出路是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