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40|回复: 7

南京为首批12个“千年古镇”树碑建亭 我市也应该借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6 14: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南京市为首批12个“千年古镇”树碑建亭2010-11-16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李清照诗中的“秣陵”是南京地区秦汉时期的地名,而如今位于江宁区的秣陵镇(又名秣陵关),就是秦汉时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像秣陵镇具有上千年历史,记录并见证了南京的沧桑与辉煌的古镇在我市还有不少。近日,我市首批认定了12个千年古镇,并将陆续为其树碑建亭。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各地行政区划调整、旧城改造,先后有众多行政镇改为街道,一些 “千年古镇”也随之消失,不少人为这些凝结着南京历史的古镇和老地名而遗憾。为弥补这一缺憾,今年开始,南京市民政局在全市开展了“千年古镇”的认定命名、树碑建亭工作。经各区县申报、专家评选,最终江宁镇、雄州镇、淳溪镇等首批12个“千年古镇”被确定
        南京市行政区划地名协会常务理事、地名专家薛光参与千年古镇认定工作,他告诉说,千年古镇认定的标准是至少具有1千年历史演变,同时是自然形成的集镇,它与现在的行政集镇不一样。今年以来,他和几名专家还一起到当地收集资料、考证,为每个古镇撰写碑文,碑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典故、文物古迹、乡土文化等内容。12个古镇,每个都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和说不尽的典故传奇。从很多历史遗迹可以看出,一些古镇远古时期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历史古镇凝聚着丰富的人类文化,是历史的见证,为古镇认定命名、树碑建亭,是尊重历史,敬畏历史,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份经得起历史打磨的文化遗产。
        被撤销的“千年古镇”仍被命名
        在命名的古镇当中,还有因为行政区域变更的原因,已撤销的行政镇。比如江宁区的陶吴镇、丹阳镇都已被合并到了横溪街道,此次同样被认定为千年古镇。
        地名专家徐钊介绍,从可以查实的历史资料来看,12个古镇当中,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江宁的小丹阳。小丹阳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当年吴太伯南奔的第一站就是此地。后来吴太伯向东北方向迁徙,来到了今丹徒附近,建立都城朱方城。历史上最早称“丹阳”的就是这里。后来有了镇江的丹阳县,这里就被称为了“小丹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曾经丹阳到钱塘江。唐代大诗人李太白也在这里留下足迹并诗作《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
        陶吴镇位于江宁区南部,历史上的陶吴非常繁华,建于宋景德年间,初名为金陵镇,后改为陶吴镇。宋朝时,陶、吴二姓的家族一直居住在此,开始这里就叫“陶吴铺”,后改为陶吴镇。晚清时,陶吴是江宁的三大镇之一,民国时期仍为江宁重镇。
        薛光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古镇名字变为行政区域的命名,也有的古镇名字渐渐消失。因为历史上这两个古镇都非常有名,所以虽然两镇被撤销,但仍被列为首批“千年古镇”。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江宁等12个镇确认为南京首批“千年古镇” 2010-11-16
        南京江宁镇、淳化镇、陶吴镇、秣陵镇、湖熟镇、汤山镇、丹阳镇、雄州镇、瓜埠镇、竹镇镇、淳溪镇、固城镇这12个古镇,日前已被有关部门和专家认定并命名为首批“千年古镇”,昨天从南京市地名办公室获悉,最近南京市有关部门将为上述认定的“千年古镇”树碑建亭。
  南京古镇资源有很多
  “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这是李清照的诗,诗中的“秣陵”指南京地区在秦汉时期的地名,如今位于江宁区的秣陵镇(又名秣陵关),正是秦汉时期南京地区的政。治中心。南京的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达3000年上下。类似秣陵镇这样的古镇,还有一批,她们共同记录并见证了南京在漫长历史岁月中的沧桑与辉煌。
  在百度搜索“千年古镇”,答案者多是浙江和安徽省境内的古镇,南京市只有浦口区西南的桥林镇“上榜”:桥林镇与南京主城区隔江相望,镇域面积120平方公里,人口4.5万。史载,桥林镇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原名失姬镇,相传因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爱妻虞姬自刎于桥头而得名,后改为石碛镇,民国时正式命名为桥林镇。当时的桥林镇,商贾云集,是皖北至江南的商品集散地,石碛河因其水运价值曾繁荣一时,有“小秦淮”之称;而桥林镇也因河而盛,有“小上海”之誉。可jizhe从南京市地名委员会刚刚公布的首批南京千年古镇榜上,并没有看到它的名字。
  有些古镇早已变街道
  “我们主要依据历史上的大集镇概念,遴选出上述12个古镇,从各方综合后的数据显示,它们主要集中在南京的江宁、高淳和六合等区县,看上去与现当代南京城市文化政。治中心的核心区域不在一个点上,因为它们更主要是为了体现古代集镇概念。”市地名委员会相关专家解释,近年来,南京城市化快速发展,行政区划也几经调整,加上旧城改造,先后有不少原先建制的镇改成了街道,这些“千年古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记忆,当代市民既为城市的日新月异而振奋,也为古镇及老地名消失而遗憾。
  为弥补这一缺憾,今年起市民政局开展了“千年古镇”认定命名、树碑建亭工作。获选的这12个古镇就是从13个区县的申报,并结合专家的评估而认定的。据悉,南京有关部门即将为上述认定的“千年古镇”树碑建亭,让这些千岁高龄的古镇像南京诸多老地名一样,世代流传下去。
  南京首批“千年古镇”
    江宁镇、淳化镇、陶吴镇
  秣陵镇、湖熟镇、汤山镇
  丹阳镇、雄州镇、瓜埠镇
  竹镇镇、淳溪镇、固城镇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4: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同样应该为麦溪、行宫、窦庄、蒋墅等消失的古镇竖碑建亭、永志纪念!
还有城区早已湮灭的燕子巷、双井巷、大井头等老地名老街巷。

{:4_412:}
发表于 2010-11-16 14: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479:}
     
发表于 2010-11-16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1_456:}{:1_47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12: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常州老地名保护利用研究课题启动 2010-08-17
  8月17日电:日前,由常州市民政局与常州工学院常州研究中心合作开展的常州老地名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对于关心常州老地名保护的龙城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老地名:承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我市具有25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同样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遗产,西瀛里、早科坊、十子街……它们不仅是标志常州悠久历史的地理坐标,也是常州灿烂文化的生动写照。
  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新地名激增,老地名或废或变,那些与老地名息息相关的历史掌故、人文传奇也慢慢随之湮没。
  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每年两会期间,我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有这方面的建议与提案,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对此的讨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启动老地名保护,不是抱残守缺,而是要将文脉延续中历史留给我们的“活化石”以各种形式保留下来,并且将它们作为了解社会风貌的窗口,以及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与凭证传承下去。
  立规矩:更名与命名地名将有参考
  新启动的这个课题,将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对老地名的保护与利用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常州研究中心主任马树杉告诉记者,当前我市地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老地名的消逝和新地名命名的混乱,以此为切入口,课题组将做三方面的研究:一是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二是新地名的命名和老地名的更名;三是现有常州地名的规范。
  常州一共有多少老地名?马树杉说,目前并不能给出精准答案,一方面对于老地名是否包含桥梁、河道等类别尚无界定,另一方面什么时段间的地名称得上老地名也需要界定。在历史地名的保护和利用这部分研究中,课题组将尽力挖掘常州全部的老地名,厘清界定;同时对老地名的保护建立标准分级分类,明确保护措施,如为列入重要级别的老地名申请非遗,为老地名拍摄影像资料,在消逝的老地名处树立标志等。
  针对新地名命名和老地名更名的问题,课题组将通过援引世界重大城市,如华盛顿、美国、上海、北京等地的地名命名方法,以及国家和省内关于地名命名的法律法规,从地名规划的角度整理出常州地名命名的原则、方法和参考。
  据马树杉介绍,课题组目前已将相关古籍资料、研究成果收集到位,也与地名研究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多次座谈研讨,听取意见,预计今年年底课题研究将有初步成果。
  他山之石:在古老与现代中寻找归宿
  目前,我市周边的一些城市也已认识到老地名的重要性,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护老地名。
  2008年,南京市政府公布了首批8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御道街、朝天宫、贡院街等老地名首次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此前,南京编写了《南京市古今地名对照》,还开通了专业网站“南京地名网”。
  苏州保护老地名的主要做法,一是将一些因为城市建设而消失的道路街巷地名沿用到别处;二是新城市建设时借用有历史文化传统的老地名作为新地名;三是依靠民间力量对老地名文化进行保护,如地名办资助长期钻研苏州街巷文化的市民潘君明出版了《苏州街巷文化》;四是为老地名树碑立传;五是通过并实施《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对吴文化地名进行保护。
     
发表于 2010-11-17 13: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浙江宁波
{:1_456:}{:4_43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9 12: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同样应该为麦溪、行宫、窦庄、蒋墅等消失的古镇竖碑建亭、永志纪念!
还有城区早已湮灭的燕子巷、双井 ...
齐梁君子 发表于 2010-11-16 14:01

望相关职能部门尽早行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7 22:14 , Processed in 0.0792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