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嘉阳 于 2010-12-6 16:52 编辑
周末回家看父母,路经开发区某路段时,远远看到有一大群人拥堵在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流也迅速舒缓下来,摇下车窗慢慢靠近现场,眼前的影像逐渐清晰,原来是一辆崭新的速腾和一辆电动车相撞,速腾前脸被拉出数道狰狞的括痕,电动车扭曲倒地,路边上还停了一辆装满杂物的小三轮。一位小伙子倒在路面上,敞开的外套旁边撒了一小堆瓜子,边上有几个人神情焦虑地在打电话。显然是发生车祸了。与这些场景极不协调的是居然有几个人在起哄看热闹,“好像没死啊”,“撞死了可以省却很多麻烦”,“没死没死,动了”……交通事故自然有交警处理,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驻足停留只会给路面添堵,所以迅速驶离了现场。
这是一起貌似很简单的交通事故,很多的时候、不同的地点都在悲情上演,许多破碎的家庭都在为失去亲人痛哭流涕,可相同的残剧为何总是不能避免,呈现不可逆转的高发态势呢?
生活的这座小城除了少数主干道能够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外,其他路段即使已经装上了隔离栅栏依旧是交通混乱,自行车、电动车、三轮车、摩托车与汽车在马路上争地盘。除了规划、管理因素外,不同车辆没有各行其道、乱穿马路、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电动车可以达到时速40多公里,而且消无声息,如果骑车人不能谨慎行驶,无疑会成为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诚然,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改善出行方式的欲望非常迫切,各大驶校报名人数也是场场爆满。在商言利无可厚非,但在追求效益的同时,衷心期待各大驾校在广收学徒的同时,能够做到严格把关,在有限的学车时间内尽快提高学员技能,而不应在考试攻关上下功夫,想方设法让学员拿到驾照就万事大吉了。那样每天都会诞生很多匆忙奔波在路上的马路杀手。
刚才围观人群的议论声让人心潮难平,莫名地感到悲哀,感叹世太炎凉,人心不古。现在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过去将近一个多世纪了,可同样的看客悲剧为什么还是在重复上演呢?
看来在通往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真的还有很长的一段艰难跋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