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19|回复: 29

我为丹阳教育发展献一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9 08:0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教育系统在教师中广泛征求“十二五”发展规划意见,让全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发展蓝图更明确,并集思广益,凝心聚力,共谋教育发展!全市教师积极参与,对教育发展充满信心!

丹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doc (654.81 KB, 下载次数: 443)
发表于 2010-12-9 08: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在教师中广泛征求“十二五”发展规划意见,本来就是一计!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2# 柴红
要柴老师来献计!
发表于 2010-12-9 08:3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不是教师,呵呵,就不能提了{:1_15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8:37: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4# 柴红
你是符合教师标准的柴总!
发表于 2010-12-9 08:4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柴红
你是符合教师标准的柴总!
两袖清风 发表于 2010-12-9 08:37



    我替老师打打工,早晚接送,女儿在校也蛮辛苦的,看着她们的苦,我便无语。哪天她们轻松了,我们的教育也轻松了{:1_18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9: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6# 柴红
大柴小用!
发表于 2010-12-9 09: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柴红
大柴小用!
两袖清风 发表于 2010-12-9 09:06



    这样的事业最伟大,我能够与这样光辉的事业联系在一起,确实是小菜上了5星级酒店了~
发表于 2010-12-9 09: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回复 1# 两袖清风
想了解具体内容。
     
发表于 2010-12-9 09: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丹阳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遵循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要求,为加快推进丹阳教育现代化进程,根据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和《丹阳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以推进教育现代化为主线,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以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为核心,认真落实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统筹教育发展,完善教育体系,规范教育管理,突破教育难点,提升教育品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实现“双突破、双跨越”目标提供了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㈠教育事业发展达到高位。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9.7%,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初中巩固率、毕业率分别99.87%、99.87%,盲聋哑及智障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率100%,高中教育普及率97.3%,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58.1%。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4.6年,从业人员年均培训率达50.6%。

㈡优质教育资源继续扩展。全市共有建制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72所,注册幼儿园43所,镇(区)成教中心15所。其中,省示范幼儿园、省优质园30所,省实验小学28所,省示范初中25所,省四星级普通高中4所、三星级普通高中3所,省四星级职业高中1所,省重点技工学校1所,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1所,省示范性教师进修学校1所。省级品牌学校比例达94.4%。

㈢教育品牌建设全面启动。新一轮区域教育品牌建设选择“活力课堂”、名教师工作室、特色学校建设为三个支撑体系,以“活力课堂”为抓手,推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进程;以“名教师工作室”为平台,引领教师专业化成长;以“办学特色”为追求,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在活力课堂建设中成就名师,培育学校特色,从而形成聚合效应,进一步提升了丹阳教育的品位。

㈣师资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全市小学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达88.32%,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达80.06%,职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达61.3%,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5.41%。拥有省特级教师33名(其中在职特级教师22名),省名师1名,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6名,镇江市名校长7名,镇江市学科带头人60名,镇江市骨干教师251名。

㈤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成果显著,课题研究在首届“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3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体系逐步构建,以高考为标志的教育教学质量体现了“整体优化、高位均衡、稳中有升”的特点,本科录取人数比例连续两年超过总人口的4‰,继续在全省保持第一方阵,达到我省教育先进地区平均水平。

㈥教育信息化更加普及。全市中小学学生人机比达8.9:1,教师人机比达1.3:1,校校建有校园网络和教学辅助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校校拥有独立网站,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比例为75%。镇江市级教育信息化先进学校66所、示范学校1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35所。

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27所幼儿园实现独立建制,激发了幼儿园办园活力。8所中小学合并成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则小学和实验小学进行教育集团化办学,撤消吴塘职中、大泊职中建制合并到职教中心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省丹中统招生分配比例扩大到统招生的70%,城区其他三所四星级高中按照“尊重志愿,兼顾区域”的做法将统招指标分配比例扩大到统招生的85%。成立教育财务结算中心,推进教育财务管理机制改革,确保教育经费的规范运行

㈧教育惠民政策积极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006年秋季开始全部免除学杂费,2008年春季免除课本费、贫困学生作业本费,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2010年春季免除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寄宿费,对职高一、二年级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全额免除涉农专业所有学生和非涉农专业贫困学生的学费,对高中贫困学生发放政府助学金,在吕叔湘中学、丹阳中等专业学校开设宏志班;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实施弱势群体助学全覆盖。成立马相伯教育奖励促进会,设立融锦集团教育基金,奖励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学生。

㈨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十一五”期间,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总额为25.02亿元,年平均增长16.36%,其中预算内拨款20.2497亿元,教育税费拨款4.7703亿元。生均预算内定额公用经费小学每生每年为370元,初中每生每年为610元。同时,还安排1亿元资金用于偿还义务教育债务,校舍维修专项经费以小学每生75元、初中每生100元的标准予以安排。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目前义务教育在职教师年平均工资水平达到5.8万。教育投入符合法定的“三增长”要求。

㈩丹阳教育影响逐步扩大。丹阳教育发展水平长期优先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引领苏中苏北,促进苏南,影响全省”的丹阳教育现象,成为丹阳对外宣传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江苏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市、江苏省师资工作先进市、江苏省幼儿教育先进市、江苏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市、江苏省高中教育先进市、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市、江苏省社区教育实验区、江苏省文明行业等荣誉称号2006年,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专程到丹阳考察“名师录像进农村、城乡教师手拉手活动”。2007年,我市接受并通过了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的评估验收,从而完成了1994年以来持续推进的基本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任务。2009年,我市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在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作了书面交流。《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介绍了丹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经验。2010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

“十一五”期间,虽然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依然存在一些制约发展的不足与问题。

一是优质教育资源增长速度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我市“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步伐的加快造成优质教育资源不充足、不均衡,“择校热”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校主动发展、优质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外来人口不断涌入,造成局部教育规模和招生能力难以承受的困境;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激活优质教育资源存量,扩大增量。

二是教育主动服务社会能力与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还不相适应。职教园工程建设进度缓慢,不利于整合全市职教资源实现规模办学、集约办学,与我市教育整体形象、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职业教育在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难以满足“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上有待进一步拓展;加强和加快社会教育,为“三新”建设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学段分布与学科结构不合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超编与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缺编并存; 新进教师素质有所下降,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后继乏力,个别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是教育公共投入保障与教育优先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学生定额生均公用经费只能维持学校低水平运行,难以满足学校实施较高标准的现代化教育以及教师专业化研修等方面的需求;推进教育重点工程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保障不足,义务教育改制学校和非义务教育学校的债务化解难题依然存在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战略和重点任务

㈠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教兴市教育强市为战略,以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推进创新、服务社会为工作方针,以率先实现全面教育现代化为主题,以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以打造丹阳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品牌为重点,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把丹阳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的现代化苏南强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㈡总体目标

到2012年,完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任务(表1),并以此进一步推进丹阳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办学条件、教育质量、教育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投入水准位于全省前列;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教育现代化,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2020年江苏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表2),使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办学条件更加优越、教育质量更加高位、教育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机制更加灵活、教育服务更加主动,教育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前列,努力建设成为学习型丹阳和教育强市。

㈢实施战略

1.坚持教育国际化战略。把握教育资源国际流动的机遇,立足丹阳,放眼世界,培养现代化、国际化人才。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强丹阳教育的软实力;坚持把国际化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开放型、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结合学校特色建设、课程改革和校本教材开发,把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有机地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出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世界公民。

2.坚持教育品牌化战略。区域教育品牌是一个地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并被公众广泛认可、具有特定文化底蕴和识别符号的一种无形资产,体现了实践性、长期性、独特性、稳定性等特点。区域教育品牌建设必须围绕“名校、名师、名课”目标,以先进教育思想为引领,以深厚文化底蕴为支撑,以核心竞争力为保证,以社会广泛认可为追求,以丹阳教育精神为灵魂,不断提升丹阳教育品位,扩大丹阳教育在省内外的影响。学校品牌建设是区域教育品牌建设的支撑点,学校要把握“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挖掘自身优势和特长,积淀学校文化,提炼办学精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支撑区域教育品牌建设。

3.坚持教育信息化战略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和社会革命。要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全面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加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资源丰厚、互动共享的丹阳教育网校,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支撑丹阳教育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教师要不断吸纳最先进的教育信息,增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改变教育教学方法和方式;学校要积极建设数字化校园,学校管理由过去的金字塔式的模式逐步向扁平状的管理模式转变,改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法。

㈣重点任务

1. 高标准普及十五年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整体协调、优质均衡发展。

2. 实现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跨越,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在丹阳的实现形式。

3. 坚持教育公平理念,切实研究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入园难、择校热、负担重”等教育热点问题。

4.以高考为标志的教育质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普通高中逐步向城区集中,并创建一所国际化、特色化和现代化的国家级示范高中。

5.以“主动服务社会”为宗旨,整合职教资源,建成职教园,创建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

6. 完善青少年校外教育体系,加强亲子活动中心和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7.完善社区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区”。

8.建立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探索教师研修模式,促进教师队伍结构和素质的再优化

9.积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方案,积极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努力使学校布点、办学条件主动适应于新农村建设和主城区发展的需求。

10.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积极开展“创建群众满意学校、争当群众满意教师,创建优质服务科室、争当优质服务标兵”主题活动

㈤发展指标

表1 :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主要指标

重点任务

主要指标

2012

深化入学制度改革,在学生受教育机会公平均等方面起示范作用

每所公办学校择校生比例

低于招生总数的10%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

省定90%以上,我市定为100%

残疾儿童入学率

省定98%以上,我市定为100%

热点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

75%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方面起示范作用

学生学业合格率

95%以上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

90%以上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率

10%以上

综合素质评价优良率

90%以上

义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基本建立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教师资源优质均衡方面起示范作用

每所学校生师比

达到省定标准

每所学校教师学历

达到省定标准

专任教师高一层次学历比例、中高级职称教师及骨干教师比例

学校之间大致相当

校长在同一学校任期

达到省定标准

学校教师实行定期交流

其中:教师交流


骨干教师交流

按省定标准,结合丹阳实际,逐步加大教师交流比例

教师培训经费支出

不低于教师工资总额的1.5%

学校年度公用经费中用于教师培训部分

不低于5%

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在管理水平优质均衡方面起示范作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制度、学校评估考核体系

基本建立

学校开放办学、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

深化投入机制改革,在办学条件优质均衡方面起示范作用

城乡义务教育公用经费

实行统一标准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每所学校办学环境

安全、稳定

教学仪器装备水平

达到省定Ⅱ类标准

信息化公务服务体系建设

网络、资源、服务对象全覆盖

学校规模适度,实行标准班额办学

其中:小学每班


初中每班


30
人左右的小班化教学比例

40人以内

45人以内

不断扩大

表2:全市教育发展(教育现代化)主要指标

主 要 指 标

2010

2015

1.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

99.7%

99.8%以上

2.义务教育入学率

100%

保持100%

3.义务教育巩固率

99.8%以上

100%

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7.3%

99%以上

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8%以上

65%以上

6.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

50.6%

60%以上

7.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

14年以上

15年以上

8.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

12年以上

13年以上

30%以上

9.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

其中:学校拥有计算机台数与在校生数比

教师人机比

多媒体教室占班级数

1:9

1:1.3

75%

90%以上

1:5

1:1

85%

10.达到省定优秀标准的各级各类学校比例

85%

90%以上

11.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90%以上

12.学校对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满意度

90%以上

13.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

高于省核定的比例

14.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比例

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比例

三、主要工作

㈠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提升教育整体水平

巩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加快完善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段教育的教育体系,促进十五年教育整体协调、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培养与丹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巩固完善幼儿园现有办学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教育,积极扶持民办幼儿教育,实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严格执行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加强城市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老城区和农村幼儿园基本建设,更好地满足幼儿入园需求。严格执行幼儿园准入和年检制度,实行动态监管,分类治理、妥善解决无证办园问题。坚持学前教育的科学性,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防止和纠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同时,加快幼托一体化进程,逐步普及亲子教育。全市0-3岁婴幼儿教养指导服务普遍开展,婴幼儿家长受教育指导率达到90%以上,3-6岁儿童入园率达到99.8%以上,100%幼儿园达到省合格园标准,85%以上幼儿园达到省优质园标准。

2.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强化和突出教育公平的理念,积极开展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实现从试验探索走向示范发展。突出义务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建设、教师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工作重点。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实验室设备器材,提高学校教学仪器装备水平,2012年达到省定Ⅱ类标准。坚持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育人为本、因材施教,积极推进小班化和个性化教学,重全面基础、重探索过程、重知识迁移、重训练提升,使义务教育的质量在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总体提升。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解决或缓解义务教育阶段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和解决城市择校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城镇化过程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等问题。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

3.特殊教育持续发展。积极拓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残疾儿童15年免费教育。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全免费教育比例达50%以上。完善普通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残障学生的“随班就读”制度,促进残障学生和正常学生的融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加强重点和个别辅导,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加大特殊教育投入,达到省教育现代化更高水平标准。加强市特教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加强残障儿童早期诊断,建立诊断运行机制,建立医教结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着力加强普通高中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提升优质高中资源品质,打造丹阳普通高中学校品牌,坚持走优质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引导普通高中不断更新办学理念,切实规范学校管理,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办学品位。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入研究高中课程改革最新动态,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使高中毕业生本一、本二达线水平保持镇江领先、全省一流水平。探索学校发展新路径,探索高校与高中联合育人机制,扩大丹阳品牌高中在省内外的影响力、竞争力。到2015年,我市所有高中都建有特色发展项目,其中1所建成国内一流的普通高中。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建立普职之间的绿色通道。高中学生熟练掌握一门职业技术或劳动技能达70%以上,综合素质优良率达80%以上。

5.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加快推动职教园建设,在2012年职教园完成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性职业学校,进入全国10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行列。与省城市职业学院、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最终使职教园成为我市中高职的综合办学实体。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强新型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力度,打造符合丹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业群。创建两个省级示范专业,使省级示范专业达到五个;创建两个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点,使课改实验点总数达到四个。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有效对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一方面巩固与传统大型骨干企业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开拓发展空间,加强与金融、配镜、木业、汽修、新材料等行业合作,建设一批关系稳定、合作密切的校外实训基地。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坚持以提高质量为中心,职教毕业生符合专业特点的双证书率达到98%,高技班学生高级工达60%,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占90%以上。

㈡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加强学生德育工作。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先导,以基本道德规范和公民意识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加强养成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法纪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合力推进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打造公民教育、文化德育、阳光心育等德育品牌。以学校劳动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为载体,搭建新的校外教育平台,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主题教育活动以及暑期和节假日社区教育活动。

2.以活力课堂为抓手,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课程改革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措施来抓,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以活力课堂为抓手,坚持课题引领,示范带动,区域联动,行政推动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升教育质量,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具有本土原创性和开拓性的活力课堂理论和实践体系。高标准实施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在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考试评价管理、教学支撑体系和环境建设等方面,把质量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义务教育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5%以上。


3.以
2+1工程为重点,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卫生等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艺术涵养和文化修养。开齐开足体育课、艺术课,全面实施“2+1工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优秀文化传承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努力使每个学生掌握至少两项体育技能和自主发展一项艺术特长。要丰富学校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传统艺术、高雅艺术进校园。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达90%、优秀率达10%,艺术考核合格率达95%。加强学生的科技教育、国际教育、环保教育等各类专题教育活动,着力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

4.以文化引领为导向,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坚持普遍与提高、继承与创新、主体与主导相统一的原则,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形成品牌,努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生动活泼的发展。

5.以三个服务为宗旨,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以“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习,服务于管理”为宗旨,提高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中的地位。加强我市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学校拥有计算机台数与在校生比达到1:5,教师人机比达1:1,多媒体投影教室占教室总数的85%以上。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系统建设,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规范标准体系、落实督查评估。逐步建立我市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标准、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等,使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搭建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逐步普及全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与考核,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再提升一个层次。建设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把丹阳教育网校建成我市互动共享、卓有建树的教育信息化品牌项目。

㈢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夯实学习型社会基础

1.拓展青少年校外教育。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内涵建设,开展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寓身心发展于一体的校外教育活动。建设全市亲子活动中心,积极探索社区——家庭——幼儿园相互协作的早期教育模式。建设江苏省镇江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主题教育活动。完善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实施学生校外教育制度化、常规化。

2.大力推进成人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重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培训,大幅度提高继续教育参与率,提高劳动者生存技能和社会竞争力。支持用人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教育培训,在职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年培训率达到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区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在职人员带薪学习制度。积极开展社区居民教育,为社区居民研发和提供智力、审美、心理、社会文化习俗、生活、身心健康等教育课程,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大力发展老年教育,进一步整合现有社区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培育各类老年学习团队,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交流平台,实现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5年以上。

3.加强终身教育资源建设。努力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实验区”,加强社区学院建设,进一步发挥社区学院指导、辐射作用,积极开展课题项目研究引领各镇(区)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特色发展,提升我市社区教育品位,开发适合我市社区建设的本土化、特色化、人文化的区域社区教育课程,逐步形成社区教育系列课程和教材。整合、优化社区的教育、文化、艺术等资源,开发各类实用性课程。打造终身学习的网络平台,为人人终身学习提供技术支撑。以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平台为依托,建立覆盖全市所有镇(区)的居民学习卡系统,达到学习平台具有学籍管理、在线学习、交互练习、考试测试、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等功能,提高认证管理、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数字分析等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不断扩大终身教育体系的覆盖面,3年内建成全国规范性、数字化学习社区,5年内建成全国先进数字化学习社区。

4.寻求高等教育新突破。实现高等教育从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跨越,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在丹阳的实现形式。建立职业教育与省高等职业院校联合办学机制,积极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办班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大学资源,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开展中外办学,寻求我市高等教育新突破。继续利用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和远程异地网络教育等已有高等教育资源,积极推动成人学历培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以上,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30%以上。

5.推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四星级普通高中和其他有条件的学校建立境外校际交流关系。定期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赴境外培训、进修、访问、讲学和合作研究。扩大境外修学旅行和校际交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将学生海外体验纳入选修课程。积极引进国际通行课程,开发国际通行文凭或资格认证,加强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测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努力拓展职业院校海外实习、就业和留学深造的渠道,促进对外劳务输出。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到境外办学,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的层次和品位。充分利用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办好省丹中国际部。

㈣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激发教育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贯彻落实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确立教师队伍建设优先发展的地位,促进教师职后教育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配置均衡,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满足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放在教师工作的首位,着力培养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教、乐于奉献、为人师表的师德风范,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塑造广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深入开展“双创双争”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定期举行师德报告会,宣传先进教师典型,禁止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建立教育、监督、考核和奖惩相结合的师德激励机制。把师德作为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以及聘任、奖惩的重要依据。

2.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学历水平,至2015年,幼儿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35%。小学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60%。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5%,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5%。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达到100%以上,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12%、20%。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具有高级技工)教师达到70%以上,具有高级技工证书的达到90%以上。优化教师专业结构,逐步解决各级各类教育教师专业结构问题,搭建幼儿园、中小学之间教师交流平台,建立教师转岗机制,开展教师订单式培养或培训,加强教师专业结构调整。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完善送课下乡送教下乡制度和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联谊结对交流、城区骨干教师定期下乡任教等制度。合理确定生师比,逐步配备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配置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特殊教育等师资。提高新师资入职门槛,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新进教师必须具备大专学历,其中有50%具有本科学历;高中阶段新增教师中有10%具有研究生学历。

3.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建立丹阳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优化教师培训机构设置,建设中小学及幼儿园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基地。积极争取成立“苏南教师培训中心”,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目标,实行5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整合市内外学术和专家资源,推进以文化德育、活力课堂、精品管理、特色学校为代表的领衔性科研项目研究,实施区域内优秀教科研成果的对话与共享,加强区域内校本科研联系、交流与合作,努力解决我市课程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继续扩大丹阳教育的品牌效应。努力推进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培训三位一体的校本研修,逐步形成研讨带动、培训跟进、同伴互助、实践提升的教师研修模式与任务管理、过程管理、协同管理的教师专业化管理模式。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促进更加多元的专家型、反思型、实践型的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开展教师发展的达标建设,创建10所县级教师发展示范性学校,10个县级学科教师培训基地,发挥示范学校和培训基地的辐射作用。

4.加快教师优秀群体建设。加大引进优秀教师的力度,配套和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立足于本土培养优秀教师,进一步提高优秀教师的津贴,健全和完善培养、考核和奖励制度,完善名师培养机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拔尖人才选拔、使用、管理、考核、奖励办法。进一步完善名教师工作室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名教师工作室的学术引领、示范辐射、人才培育功能,促进学科专业的深度建设和教师团队跨越发展。力争省特级教师达40名以上,其中教授级高级教师10名以上。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镇江市总量的35%以上,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

5.加强校长干部队伍建设。倡导教育家办学,鼓励校(园)长更新教育观念,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育方式,创新教育实践与理论,努力成为创新型的教育教学专家。加强校级后备干部培养,实行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加强岗前培训,推行校长选任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开展5年一周期的校长培训,完善校长(干部)远程培训模式。建立健全绩效工资背景下的校长考核激励机制,开展“名校长”评选,力争丹阳名校长10名,镇江市名校长10名。

㈤ 优化教育布局,推进重点工程

1.科学规划学校布局。制订镇(区)、主城区教育规划和新建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资源政策,学校布局做到五个集中:村小逐步向中心小学集中,规模较小的非建制镇小学初中逐步向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集中,非建制镇初中逐步向有条件的建制镇初中集中,普通高中逐步向城区集中,职业高中逐步向职教园集中。努力使教育布局适应丹阳“新市区、新市镇、新社区”建设,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适应生源的变化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2.积极推进重点工程(见表3)。




表3

丹阳市教育系统“十二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计划表

单位:万元

注:重点工程项目是指投资额在500万以上的项目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

规模(㎡)

建设起止年限

总投资

“十一五”完成情况

“十二五”投资计划

项目用地情况(亩)

备注

完成

投资

形象进度

完成

投资

其中:2011年完成投资

总征地面积

“十二五”拟征用土地

其中:

农用地

1

校舍抗震改造工程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新建38714

加固97902

2010—2012

13033

11733

6818

2

教育重点工程

职教园工程

156000

2009—2012

34000

3000

完成实训大楼

主体6层

31000

13000

462

238

290

3

亲子活动中心工程

8453

2010—2011

2500

400

基础建设

2100

2100

7.65

4

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工程

14500

2010—2013

3440

3440

5

校园改造工程

开发区中心小学二期扩建工程

8000

2010—2012

1500

1500

1500

5.4

6

云阳二小教学楼重建工程

5226

2010—2011

600

100

基础建设

500

500

7

九年一贯制

学校工程

荆林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工程

18700

2011—2012

2700

2700

60

60

8

前艾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工程

18700

2011—2012

2700

2700

60

60

9

界牌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建工程

32000

2011—2012

8000

8000

150

150

10

凤凰城(麦溪)九年一贯制学校

新建工程

14823

2011—2012

4027

4027

70

70

11

幼儿园工程

荆林中心幼儿园新建工程

5300

2010—2012

800

800

10

10

12

前艾中心幼儿园新建工程

5300

2010—2012

800

800

10

10

13

导墅中心幼儿园易地新建工程

5500

2011—2012

1000

1000

15

15

14

凤凰城(麦溪)幼儿园新建工程

3780

2011—2012

1027

1027

10

10

15

胡桥幼儿园新建工程

3500

2011-2012

800

800

8

8

16

大泊幼儿园新建工程

9145

2011-2014

2300

2300

20

20

17

天怡幼儿园工程

11000

2010—2012

4300

4300

26.36

26.36

18

金宝幼儿园工程

5440

2010—2012

800

800

12

12

19

主城区

新建学校工程

东风中学(暂定名)新建工程

23808

2012-2015

5000

5000

90

90

20

东风小学(暂定名)新建工程

22500

2012-2015

5000

5000

90

90

21

湖头小学(暂定名)新建工程

12284

2012-2015

2700

2700

50

50

22

车站小学(暂定名)新建工程

5670

2012-2015

1000

1000

20

20

23

普善学校(暂定名)新建工程

13300

2012-2015

3000

3000

53

53




四、保障措施

㈠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活力

1.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坚持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原则,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依法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落实县级统筹,县、镇(区)共管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政府负责学前教育的规划布局、公办幼儿园建设、公办教师配备与保障、生均公用经费筹措,负责各类幼儿园注册审批及常规管理,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各镇(区)要加大幼儿园建设投入,改善办园条件,负责幼儿园周边环境治理,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社会力量办园管理。完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在强化县级政府责任的同时,发挥镇(区)支持学校建设、奖励优秀教师的积极性,落实镇(区)在组织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控制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教育秩序及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责任。健全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发改委、建设、财政、人社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建立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分工负责,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管理体制。

2.推进办学体制改革。以增强学校活力、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为目的,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推进公办中小学多形式办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学校。推动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多元化改革,支持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支持幼儿园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办学,提供优质特色个性化服务。积极探索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校长负责、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参与管理与监督的制度,推动社区、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管理的参与和监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改革校内管理机构,建设精简、高效的管理团队。中小学要通过制订、实施和评价三年发展规划,增强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意识。

3.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准入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在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时,统一县镇、农村中小学编制标准,科学核定幼儿园、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市属学校编制标准。深化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岗位管理,对教师实行分类聘用、分类管理和分类考评,建立健全教师转岗和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健全校长及教师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建立区域内义务教育教师定期交流制度。深化教育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分配制度,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加大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并注重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

㈡优先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

1.切实增加教育的财政投入。落实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建立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严格依据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初预算以及预算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增长。预算内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校舍安全工程。按《镇江市实施<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意见》的精神,安排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技工)的公用经费,师训经费,成教经费,校舍维修经费和债务化解专项经费。建立校园安保经费投入机制。健全完善帮困助学体系,各级各类学校弱势群体、困难家庭助学金全额纳入预算。

2.努力落实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落实好支持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一是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做到足额征收规范使用,并全额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管理。二是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政策。教育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配套建设的中小学、幼儿园未经教育行政部门验收合格,不得发放预售许可证。按规划无需单独配套学校和幼儿园的,但相应施教区现有教育设施需要进行增容的,项目开发单位应承担相应的增容费用。公建配套中小学、幼儿园是国家教育事业政策性投资,属于国有教育资产,需由教育行政部门办理产权手续并举办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发改委和规划、财政、国土、建设等部门应落实责任、严格把关。三是足额征收企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专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和有重点的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四是免除所有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免除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减半收取人防易地建设费。五是盘活教育闲置资产,处置闲置教育资产应减免除上缴省的一切行政事业性收费,土地拍卖所得收益(含溢价部分)全部返还教育部门,用于学校建设或偿还学校建设债务。六是平稳发展校办产业,积极推进勤工俭学事业,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为社会事业服务。

3.不断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保障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各级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比例,实行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为辅,逐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等多渠道投入的机制。终身教育实行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继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教育,提高企业、行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争取各方面社会资源支持教育发展。加强马相伯等教育基金会建设,完善教育捐赠政策,为捐赠者提供更多的便利,鼓励企业、家庭和个人更多地投资教育,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完善市教育财务结算中心结算机制,加强对财政性教育经费使用的监管,逐步形成财政与审计部门的专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内部审计监督和学校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公共教育财政支出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建立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的分析报告制度,对于截留、挪用、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加强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评价,逐步形成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㈢加强和改善教育工作领导,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强化政府发展教育的责任。党委、政府要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健全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将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的情况、教育经费依法增长的情况、教育普及率指标纳入领导干部年度政绩考核内容。要健全党委、政府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四套班子领导联系学校等制度。党政一把手要对教育工作负总责、亲自抓,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经常研究解决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每年为教育扎扎实实地办几件实事。要完善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制度。

2.加强和改进学校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学校领导干部队伍。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加强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党员素质和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积极实施党务公开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教职代会等制度,建设和谐校园。加强新时期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及教育行风建设,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完善的惩防体系和内控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有效监督和制约。

3.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提高全社会执行教育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加快推进“学校依法办学、教师依法施教、社会依法参与”的教育法制化进程,切实保障教育科学健康发展。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职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及时查处各类教育违法办学行为,健全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救济制度。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依法治校。学校要进一步完善符合法律规定、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尊重教师权利,保障学生受教育权。制订教育六五普法实施方案,开展普法教育宣传,促进师生和社会各界不断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和素质。深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

4. 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督导条例》,继续完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规范性、发展性相结合的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机制,建立中小学发展性督导评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监测等制度。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县级政府教育督导团,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促进督导队伍专业化进程。建立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和问责制度。

5. 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切实解决好师生员工的实际困难,及时化解影响校园安全稳定的各种矛盾。完善公安、教育、工商、文化、卫生、综治、安监等部门经常性的联合执法协调机制,完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件。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工作机制,全面落实人防、物防和技防管理要求。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校园安全管理,提高预防灾害、应急避险和防范违法犯罪活动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6. 优化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领导干部要做优先发展教育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强化振兴教育、人人有责的共识,营造兴教助学、无上光荣的氛围。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新经验和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先进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促进人民群众理解参与教育改革和发展。引导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发改委、财政、公安、科技、人社、国土、建设、税务、物价等部门要增强服务教育的主动性,提高服务教育的水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09:4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9# 书缘
我们的总司令已发了!
     
发表于 2010-12-9 09: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真正希望教育行业能够回归自然,学生应该有自己的兴趣空间和发展空间。
     
发表于 2010-12-9 09: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两袖清风在教育板块很用心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2# 庆仙
以后学生发展空间会更大!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3# 萍水相逢

向萍版学习!
     
发表于 2010-12-9 10:4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萍水相逢

向萍版学习!
两袖清风 发表于 2010-12-9 10:01



    汗颜了,可惜现在是冬天,不出汗了。
发表于 2010-12-9 10:4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 两袖清风


    我来顶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5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7# 兰陵键舞
剑舞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9 10:5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6# 萍水相逢 冬天出汗是一种境界!
发表于 2010-12-9 14: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常州
丹阳加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5-22 03:44 , Processed in 0.08883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