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94|回复: 10

《丹剧音乐》公开出版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3 10: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剧音乐》封面
丹剧音乐封面.jpg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3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剧音乐》序言

沈岳方

丹阳是个拥有六千多年人文历史的古邑。说丹阳物华天宝,地灵人杰一点不为过,因为这里遍地文明古迹,到处璀璨文化。
历代丹阳先民在这里辛勤劳作,挥发着聪明才智,他们对中华文化做出了的积极贡献有口皆碑。近年已被列入镇江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18项之多。丹阳封缸酒酿造技艺、丹阳天鹅绒织造工艺、乱针绣、泥塑、烙铁画、刻磁等技艺堪称历史悠久,精湛绝伦,《董永的传说》、邮票拼贴画、丹阳九狮图、九里季子庙会美轮美奂,享誉大江南北。而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丹阳啷当”在这众多的文化遗产中又堪称翘楚,独具风骚,一枝独秀。
二百多年前,丹阳民间说唱艺人吸取了京剧和黄梅戏的精华,独创了的啷当调,历经数十代艺人的不断扬弃和创新,日臻完美。解放后,经政府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推动,使之单独形成独有新剧种----丹剧,丹剧团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后经四代艺术家不断创新锤炼,创造和排演了数十部丹剧作品,有名的就有《张木匠上北京》、《砻糠记》、《称婆婆》、《叔嫂冤》、《哑女告状》、《野塘婚礼》、《大哥你好》、《岳贡缘》等,一些还在全国戏剧大赛中获得大奖,因而形成了现在的丹剧风格:她的语言采用本土很有特色的“丹阳话”,音调柔和,个性鲜明;她的曲调朴实优美,既有清新的抒情色彩,又有浓郁的地方韵味;既有京剧的阳刚之气,黄梅戏的华丽之韵,又兼有越剧的阴柔之美。无疑,这是丹阳人民对我国戏剧艺术宝库奉献的一大绚丽的瑰宝。
我自幼对丹剧情有独钟。因工作的便利,我更多的接触了我市戏剧总团,全面、深入了解了丹剧。多年来,我始终意识到,由于种种原因,相对于经济工作而言,文化艺术工作暂处于劣势,一些文艺团体走向低谷,很多地方剧种濒临消亡,丹剧同样面临不景气的现状。如何保护好丹剧,促进丹剧事业的更快更好的发展?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因此,编修一部《丹剧音乐》,对珍贵的丹剧史料进行抢救性的保护,同时对丹剧艺术进行系统总结,重新振兴丹剧,成了我的一个夙愿。值得欣慰的是,几年来,我市戏剧总团在改革中新生,在改革中取得较好发展,为我们履行好这个使命,承担起这个责任,提供了极好的便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市委宣传部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市文化局的组织下,在市戏剧总团和一些钟爱丹剧的老艺术家的努力下,《丹剧音乐》顺利修编出版了。
《丹剧音乐》的编修,是丹阳文化建设上的一件大事,是丹剧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我市对中华戏剧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次杰出的贡献。
是为序。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剧音乐》跋        

          符 泽

自2009年9月至今,市文化局组织了一部分同志,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就是编撰《丹剧音乐》。
编撰这本书,是丹剧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事件,对系统总结和整理丹剧发展的百年历史,抢救和保护丹剧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珍贵资料,给我国绚丽多彩的戏剧艺术宝库增光添彩,促进丹剧事业的更好发展,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编撰这本书,市委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委宣传部始终关心和资助;文化局党委和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指导;局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聘请了离退休的热心丹剧事业的老艺术家和戏剧专业人员组成具体工作班子;丹阳市戏剧总团也全力以赴,鼎力相助。特别是国家二级编剧、老文化工作者邓彬、朱美俊夫妇,既是本书编修的积极倡导者,又是本书编撰的主要工作者,他们带着对丹剧事业的无比钟爱,怀着满腔热情,克服诸多困难,承担了本书编撰的大量事务性、专业性工作,做出了无私奉献;丹剧音乐家、丹剧团老艺术工作者陈元杰、符南根先生,他们为了本书的编撰,“不知老之将至乃尔”,不图名利,悉心工作;市戏剧总团团长王金锡同志忙中偷闲,亲力亲为,组织了全部的音视频录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还有                陈金堂、陈玲梅等老啷当艺人,为了本书视频录制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已驾鹤西去的李彬、孙泽先生过去对丹剧音乐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编撰这部书,由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对丹剧的发展,演变,特别是对其音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扬弃的专著,因而堪称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系统工程,而完成这项工程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实为不易。
编撰这部书,也旨在保存些珍贵史料,供后人研究之用。由于种种原因,书中史料选用上肯定有误漏之处、内容或有差强之嫌、编撰水平也难免不足,竭诚欢迎大方之家予以批评指正,待再版时予以更正。
国家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亲自为本书题写书名,特此鸣谢。
是为跋。
                           符  泽
                         二0一0年八月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33: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剧音乐》编纂公开出版

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丹剧,深受我市乃至周边县市群众的喜爱,丹剧团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被列入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丹剧的音乐、剧本、演艺历史资料从未进行过系统收集和整理,而丹剧传承演艺人员都已年愈古稀,因此组织专业人员队伍,抢救保护好丹剧,编修《丹剧音乐》,是当务之急,是民心所向,因此,我局把这项工作当做是建设文化丹阳的重要工程,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项目,是促进丹剧和市戏剧总团既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举措,切实摆上位置,抓紧抓好。
自2009年9月,我局组织了一部分同志组成《丹剧音乐》编委会,局一把手挂帅,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局拟定了有关编修《丹剧音乐》的方案和实施意见,把编修《丹剧音乐》作为我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列入近两年的社科类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向市委宣传部申报,市委宣传部拨出专款,加强了领导,大力支持。
至2010年11月,《丹剧音乐》基本完稿。全书洋洋40多万言,系统收录了丹剧音乐经典唱腔300多首,收录丹阳啷当、丹阳民歌100多首,还从理论上对丹剧音乐的形成、发展以及其音乐特色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书稿经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审查同意正式出版发行,11月底,《丹剧音乐》可正式面世。
《丹剧音乐》的编纂,是丹剧发展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事件,对系统总结和整理丹剧发展的百年历史,抢救和保护丹剧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珍贵资料,给我国绚丽多彩的戏剧艺术宝库增光添彩,促进丹剧事业的更好发展,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丹剧音乐》的编纂,市委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市委宣传部始终关心和资助;文广新局党委和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经常指导;局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班子,聘请了离退休的热心丹剧事业的老艺术家和戏剧专业人员组成具体工作班子;丹阳市戏剧总团也全力以赴,鼎力相助。特别是国家二级编剧、老文化工作者邓彬、朱美俊夫妇,既是本书编修的积极倡导者,又是本书编撰的主要工作者,他们带着对丹剧事业的无比钟爱,怀着满腔热情,克服诸多困难,承担了本书编撰的大量事务性、专业性工作,做出了无私奉献;丹剧音乐家、丹剧团老艺术工作者陈元杰、符南根先生,他们为了本书的编撰,“不知老之将至乃尔”,不图名利,悉心工作;市戏剧总团团长王金锡同志忙中偷闲,亲力亲为,组织了全部的音视频录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珍贵资料;还有                陈金堂、陈玲梅等老啷当艺人,为了本书视频录制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丹剧音乐》的编纂,由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本对丹剧的发展,演变,特别是对其音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扬弃的专著,因而堪称是一项艰巨而繁杂的系统工程,而完成这项工程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实为不易。
《丹剧音乐》的编纂,系统完整地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便于后人研究之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沈岳方担任主编,亲自作序,国家文化部王文章副部长为本书题写书名,给《丹剧音乐》增光添彩。


                             符  泽
                            2010-11-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关于《丹剧音乐集成》课题项目申报的请示


市委宣传部:
已有近二百年历史的丹剧,深受我市乃至周边县市群众的喜爱,丹剧团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被列入了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种种原因,有关丹剧的音乐、剧本、演艺历史资料从未进行过系统收集和整理,而丹剧传承演艺人员都已年愈古稀,因此组织专业人员队伍,抢救保护好丹剧,编修《丹剧音乐集成》,是当务之急,是民心所向,是建设文化丹阳的重要工程,也是促进丹剧和市戏剧总团既快又好的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拟定了有关编修《丹剧音乐集成》的方案和实施意见(附后),恳请市委宣传部把编修《丹剧音乐集成》作为我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列入近两年的社科类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拨出专款,加强领导,大力支持。
特此报告。当否?请批示。

                        丹阳市文化局
                      二00九年八月十六日

附件:(1)编修《丹剧音乐集成》项目课题组
     (2)编修《丹剧音乐集成》方案
     (3)编修《丹剧音乐集成》主要纲目
      (4)编修《丹剧音乐集成》经费预算



















一 、编修《丹剧音乐集成》项目课题组及分工

        课题总负责:陆中华
      组长:符 泽
   副组长:王金锡  邓 彬   朱阿荣
   组员:  郦银龙  岳国斌 朱美俊  徐海飞  颜永翔
   项目单项具体分工:
        序言、后记   符 泽
       封面设计  统筹策划   符  泽
文字采编  郦银龙
        图片采拍  朱阿荣  岳国斌
        音乐、曲谱 邓 彬  符南根  陈元杰
曲牌整编、音频、视频光盘摄录  王金锡
        资料整理、汇总归档  徐海飞 朱美俊
        曲谱校核、电脑操作  朱美俊  夏杏华  付 桑等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3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剧的保护和传承
一,丹剧的保护
曾经有过辉煌历史,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的丹阳市丹剧团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社会转型,演出市场低迷,政府财政投入不足,致使剧团活力不足、艺术生产演出不多、演职人员积极性不高。连续多年没有排演一台新戏,每年演出不满30场,演职人员月基本收入不足600元,政府每年按特困单位标准发放救济金;连续多年没有招收一个新演员,员工年龄结构普遍老化,在职演艺人才人心不稳,工作热情低落;连续多年几乎没有有效投入,办公楼破旧,舞台道具、设备得不到更新,拖欠职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保”费,累计债务110万元,剧团面临停办的困境。2005年,丹阳市进行文艺团体走向市场化的改革,实行了有全民事业单位向企业化单位的彻底改制,甩掉了包袱,轻装上阵。
    一,明确了独立的市场主体。原来的剧团是全民事业单位,所有的预算都是财政包揽,所有的艺术生产、演出任务都是行政指令。改革中,将原丹剧团和锡剧团合而为一,成立了丹阳市戏剧总团,成为企业独立法人,实行企业化运作,剧团真正走向了市场。二,解决了职工的社会保障。改革中实行了演职人员身份的置换,市财政拨付近300万用于转制成本,退休的退休,买断的买断,将原来的92个职工精简到28名。市财政改原来的全额拨款为每年拨给剧团60万元,其中40万元用于人员部分工资的发放,20万元用于支付在职员工“五金一费”补贴(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住房公积金)。三,面向市场,广辟财路。牢固确立了遵循演出市场规律经营剧团的理念,开拓创新,多管齐下,在讲究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升剧团的营业收入。一方面,政府买单解决艺术生产的投入。在每年剧团送戏下乡活动中,市财政拨付13万元,专款用于艺术生产;另一方面,艺术为经济发展服务服务求得双赢。采取“团企挂钩”,重大演出企业冠名,剧团主动参与企业节庆,部门活动等形式取得资助;同时,剧团按照群众和市场需求生产健康向上,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产品,增加演出场次,市场化演出大大增加了演出收入。
几年来,丹阳市戏剧总团健康运行,走出了一条 “通俗产品和精品生产并举,力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工作路子,初步显现了勃勃生机:一是适应演出市场需要,艺术生产成效显著。自05年始,剧团按照市场需求,每年都排演传统大戏,努力编演新戏。先后排演了传统丹剧、锡剧古装大戏《哑女告状》《叔嫂怨》《珍珠塔》《莲花庵》,自编自导了10多台综艺节目,07年推出了现代青少年音乐情景剧《回来吧,孩子》,2009年排演丹剧古装大戏《岳贡缘》。丹剧艺术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被列入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贴近群众服务,社会效益明显。自06年开始,戏剧总团独自承担全市“三送工程”的送戏下乡任务,把戏送到乡镇、企业,把舞台搭到农民家门口,当年年完成下乡演出130多场,08年全年完成演出150多场,获得上级领导部门的赞许和群众的好评,省委宣传部奖赠了流动舞台车。09完成演出140多场,实现演出收入60多万元;2010年11月前完成演出130多场,实现演出收入80多万元。三是经济效益递增,企业发展活力增强。丹阳市戏剧总团通过和企业结对联姻,为经济发展服务等形式,取得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与森林家居公司等企业紧密协作,联合开展大型演出活动;与一些部门单位合作,帮助实施艺术产品的生产。08年,剧团实现演出经营收入50多万元,较05年翻了两番多;演职人员平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比05年增长了128%。剧团办公、舞台设备得到初步改善,在当地乃至苏南地区创出了市场,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涨,近两年连续引进了7名年轻演艺人员。丹阳市戏剧总团改革中新生,改革中发展的事迹被中宣部树为全国专业院团改革的典型,被人民ribao、央视、经济ribao等多家新闻单位专题报道。

二,        丹剧的传承
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丹阳市戏剧总团,演员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严重缺乏编导、演艺等专业人才。“演艺人才老化,人才断层”成为困扰丹剧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了更好地保护丹剧传承丹剧,促进丹剧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我们下大力很抓三个突破点:
一是加紧培养年轻演艺人才。在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认真探索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两个具体工作思路,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校团联合:利用目前市职业教育中心的设施、生员等资源,市戏剧总团提供演艺专业教育的师资(现有骨干演员)和实习舞台,在职教中心开设一个演艺班,在现有的幼师班及其他专业班中招收20名左右有演艺天赋爱好的学生,实行两年制专业教育,签订合同,学生毕业后,达到要求的直接进入剧团工作。该方案所需经费每年40万元。委托培养:委托江苏省戏校培养20¬¬¬¬¬名,实行两年制教学,大专文化学历,所需委培费用每人每年5万元,共计100万元。
二是编撰出版《丹剧音乐》。由于种种原因,有关丹剧的音乐、剧本、演艺历史资料从未进行过系统收集和整理,而丹剧传承演艺人员都已年愈古稀,因此组织专业人员队伍,抢救保护好丹剧,编修《丹剧音乐》,是当务之急,是民心所向,自2009年9月,我局组织了一部分同志组成《丹剧音乐》编委会,局一把手挂帅,一名副局长具体负责。至2010年11月,《丹剧音乐》基本完稿。全书洋洋40多万言,系统收录了丹剧音乐经典唱腔300多首,收录丹阳啷当、丹阳民歌100多首,还从理论上对丹剧音乐的形成、发展以及其音乐特色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书稿经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审查同意正式出版发行,11月底,《丹剧音乐》可正式面世。
三是打造丹剧《岳贡缘》。自2008年始,丹阳市文广新局组织力量将流传于丹阳的丹阳百姓义救岳飞遗孤的故事编成丹剧精心打造。该剧由国家二级编剧编剧,特邀省文化厅剧目创作室专家专题对该剧本进行了座谈研讨,广泛征求意见,进行多次修改,特聘国家一级导演执导,聘请国家二级作曲,丹剧音乐专业作曲家作曲。 目前该剧已完成演出100多场,并在镇江等地巡演获得好评。

丹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0-11-1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0:3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请斑竹设置高亮。谢谢!
     
发表于 2010-12-13 12: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请斑竹设置高亮。谢谢!
符泽 发表于 2010-12-13 10:34

恳请惠赐一本 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3:4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没有问题
     
发表于 2010-12-16 20: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剧音乐》公开出版发行  时间: 2010-12-16      
       经精心组织整理,《丹剧音乐》一书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市有史以来第一本对丹剧的发展、演变,特别是对其音乐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扬弃的专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岳方担任主编并作序,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为本书题写书名。
       丹剧是我市独有的稀有剧种,系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前身啷当调已有近二百年历史,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丹剧深受我市乃至周边县市群众的喜爱,丹剧团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的称号。由于种种原因,有关丹剧的音乐、剧本、演艺历史资料此前从未进行过系统收集和整理,而丹剧传承演艺人员都已年愈古稀。去年9月起,市文广新局组织有关人士组成编委会,拟定了有关方案和实施意见,把编修《丹剧音乐》作为我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列入近两年的社科类的主要研究项目之一。据了解,《丹剧音乐》共40多万字,系统收录了丹剧音乐经典唱腔300多首,收录丹阳啷当、丹阳民歌100多首,还从理论上对丹剧音乐的形成、发展以及其音乐特色进行了总结和研究,保存了很多珍贵资料。《丹剧音乐》的编纂,对抢救和保护丹剧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珍贵资料,给我国绚丽多彩的戏剧艺术宝库增光添彩,促进丹剧事业更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表于 2010-12-16 2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谈谈我自己的看法,不怕拍砖。
制作这个音乐花了好多钱,典型的形象工程,这个剧种,就让它灭亡吧。无所谓了。
省下这些钱,保护保护文物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8 03:41 , Processed in 0.0600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