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1-9 1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www.xjbz.gov.cn [2011-1-7 10:22:52] 来源:科技日报
在小河墓地西北,科考队员新发现了一处古城城墙遗址,建造年代大约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根据墙体年代和初步发现的文物类型以及地理位置,这里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注宾城”……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的罗布泊一直是个神秘的地方,它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史书称其为泑泽、盐泽、蒲昌海等。据载,公元330年以前,罗布泊湖水较多,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日前,参加“重走彭加木科考探险之路”罗布泊科学考察的队员们,在29天、6500公里的科考行程中,采用最先进的遥感、卫星、雷达等技术手段,对罗布泊地区开展了地理地貌、自然资源调查、气候变化与环境变迁、环境考古、野生动物及微生物等领域的野外考察,并有七项新发现。
发现1:古湖泊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
从卫星图片上看,干枯的罗布泊湖图像就是一只人耳,这一科学发现表明罗布泊古湖泊面积远大于“大耳朵”范围,古湖岸呈圆形封闭状态。这次考察,找到并确认了罗布泊东湖的北湖岸线存在,由此推测,罗布泊古东湖分布范围测算超过1万平方公里,远大于5350平方公里。
罗布泊“大耳朵”之谜源自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术杂志公布的一张用国际卫星从900公里高空拍摄的罗布泊照片,其形酷似人耳轮廓,由此展开了学术界对“大耳朵”位置、地理结构分布等的争论和猜测。
发现2:气候原因导致罗布泊3年干涸
根据遥感资料,罗布泊是在1962年干涸的。罗布泊本是一个浅平凹地,最深处仅3米。
罗布泊为何会干涸?科考队员认为,这与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增多、用水量增大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可能还是罗布泊的气候原因。
这里年降水量只有10毫米,年蒸发量却达4000毫米,照这个速度,一个水深4米的淡水湖,一年就可以蒸发光。
发现3:风蚀水侵合力造就雅丹地貌
罗布泊地区北部、东部和西部分布着约3000平方公里的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形成的营力除了传统的风蚀作用,还存在着流水侵蚀的作用。
如龙城雅丹分布区,土丘高约15—20米,除东北风的吹蚀外,附近山区突发性洪水,也对雅丹地貌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发现4:亚洲内陆“干旱之极”相对湿度为零
中央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在哈密至罗布泊镇,安装了3个自动气象站,收集气象要素。该所发现罗布泊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蒸发能力则超过4800毫米以上,此外,还曾几次用仪器测到空气相对湿度为零的记录。因此,罗布泊地区是亚洲内陆区域干旱中心。
发现5:至少70种昆虫仍在罗布泊生活
罗布泊地区的动物,参阅前人考察成果,两栖类1种,爬行类7种,鸟类96种。
科考队员们在一具野骆驼的尸体旁,居然看到几堆狼粪。这说明,随着淡水不断地引进,少量的动植物开始生长在罗布泊这块钾盐极高的土地上,如中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为中国红皮书濒危物种的野骆驼(又名双峰驼)。
罗布泊地区现有的植物区系全是荒漠植物,近100年来,大批植物种类消失,目前仅有13科27属36种荒漠植物存在。
尽管罗布泊地区水资源贫乏,但水生类昆虫并不少见,水龟、蜻蜒、跳蝽等都可以找到。这类昆虫都会采取休眠方式以度过干旱季节,从而适应干旱的荒漠。
发现6:小河墓地附近发现北魏古城
在小河墓地西北,科考队员发现一处古城城墙遗址,建造年代大约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
根据墙体年代和初步发现的文物类型以及地理位置,这里有可能是文献记载的“注宾城”,遗址规模仅次于楼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对注宾城这样记载:“河水又东经墨山国南,又东经注宾城南,又东经楼兰城南而东注。”
发现7:楼兰古城东10公里有农耕遗迹
在楼兰古城出土的木简纸文书中,有不少反映军队屯垦情况的记录,科考队员在探查卫星图片显示的可疑形状时还确认了楼兰遗迹东10余公里处的农耕遗迹。存有“目”字形和椭圆放射状两种人工灌溉痕迹,干、支、斗、毛各种灌溉渠系依稀可辨。
此次采样分析,楼兰古城东发现的植物孢粉直径大于47微米,成为该地区被认为有人为耕种的有力证据(通常直径大于40微米的是粮食作物的孢粉)。
■亲历者说
第八次走进罗布泊,条件改善风险还在
78岁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院退休教授王富葆是此次罗布泊科考队的一员。日前,他向媒体讲述了在罗布泊29天的科考经历。
这次是王富葆第八次去罗布泊科考,在他眼里,每一次去罗布泊,科考条件都比以前好一点。
“1988年第一次进罗布泊时,交通主要靠骆驼,晚上就住帐篷,十分危险。”王富葆说。2002年,他第二次进入罗布泊,还是住帐篷,伙食主要是干粮,饮水也是限量供应。而这次,科考队大本营设在了罗布泊镇的钾盐基地,队员们住进了招待所,不仅有席梦思,还能洗热水澡。随着哈罗公路的贯通,他们每天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和肉食,进出罗布泊也有简易公路,可以开车。
不过,条件虽然好了很多,风险仍然存在。王富葆说,一天傍晚,他们从彭加木遇难的阿奇克谷底往大本营赶时,遇到了风暴,霎时间,风沙就像水一样“哗”地就泼了上来,小石子打在车玻璃上噼里啪啦响,原先的路也被风沙全部掩埋住。幸好司机经验丰富,通过卫星定位终于平安回到大本营。
首次涉足注宾古城,规模仅次于楼兰
10月13日,王富葆与科考队队员一起进入了罗布泊。他介绍说,在卫星拍摄的照片上,大家发现小河墓地旁有一个科考队员从未到过的三角形地方。队员们决定实地考察一番。
经过长途跋涉和翻山越岭,大家终于找到了这个“三角形”,原来这是一个古城墙的遗迹。经过测量,这个古城墙的大小约为220米×220米,建造年代在公元400—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在千年的风沙面前,古城墙如今已是断壁残垣,有一大半都被风沙掩埋了。
不过,科考队员在城墙附近的沙子中发现了大量的古钱币和纺轮。经过勘察,该大型古建筑遗址的建筑规模在罗布泊地区仅次于楼兰。
通过翻阅文献,科考人员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发现了对“注宾城”的记载,因此专家们决定将该遗址暂定名为“注宾古城遗址”。至于历史上的注宾城有多大的规模,多少人口,因何消失?这些情况目前还无从知道。
“旱极”名不虚传,没水刷牙洗脸用湿纸巾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因周围有塔里木河、孔雀河等河流流入,曾是一片美丽的汪洋,是我国第二大咸水湖,并孕育了楼兰文明。然而上世纪中期,这片汪洋一下干涸了,只留下了厚厚的盐壳和荒芜的沙漠。
“罗布泊非常干燥。在楼兰保护站住宿时,没有水刷牙洗脸,我只能用湿纸巾擦擦脸,不过擦脸也得要快,因为湿纸巾暴露在空气中,没一会儿就干了。”王富葆说,随行的气象工作者用仪器测量,发现罗布泊的空气相对湿度为零,是亚洲大陆最干燥的地方,符合之前科学家起的“旱极”称号,这也是我国首次获得罗布泊气象资料。
■科考备忘录
70人·29天·6500公里
此次罗布泊科考活动从10月16日开始,11月13日结束。来自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等70多人参加。
这次历时29天,行程6500公里的科学考察是近30年来最大规模的罗布泊科考探险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