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6|回复: 4

转一文看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5 11: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古往今来,中国人讲“读书”,就是为了“做人”。 所谓“知书达理”,读书是学知识,明事理的最好途径,套用今天哲学上的概念,无非就是为了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其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做人”,做“怎样的人“。
    我国的古典文化在这个星球上一枝独秀,雄视千古,傲然异类。各种各样的文字借助于不同的载体一脉相承,先摩崖,初甲骨,后金石,再竹木,又娟帛,最终是纸张,这些顺其自然的汉字构成了一部部宏篇巨著,记载古人的思想情感,言行事迹,传至今日,谓之曰“书”。古人从幼时入学启蒙,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以书籍作为登高望远,认知世界的阶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们历史上从来没有一种固定的宗教信仰来约束控制人们的思想.这在异族看来几乎不可理喻,没有圣主的教诲,没有佛禅的点化,没有真主的佑护,甚至没有各方魔鬼邪灵的恐吓震慑,这样人的道德良知、行为准则靠什么来维系?这些民族的个体在如何“做人”的问题上都是用宗教来解决。而只有中国人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这就是“读书”。中国人是崇尚文化和智慧的民族。当异族先民对着自己臆造出来的神灵朝夕顶谟叩拜时,我们的先辈正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国人读书做学问无不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理想,“修身”即为“做人”,是读书的首要“宗旨”。至于“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那都是把读书庸俗化了的副产品,毕竟凭借读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人总是少数,怀着功名利禄之心读书的人必然“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想那秦狯,在文豪并出的宋代能高中状元,论文凭远在欧阳修、苏轼之上,殊为不易。却一不留神,忘了如何“做人”,结果到了今天,还让天下秦姓同志忐忑不安。是为反面教材。
    读书人的鼻祖,万世师表的孔子自称“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却说:“一日三省吾身。”不外乎用书籍文章充实自己,用知识学问熏陶自己,不断反省,改正错误,修正方向,谨言慎行,独善其身,然后推己于人,兼善天下,达到“天下归仁”的理想。孔子之说虽不容于当世,大道难行。但是我国的文化史上高洁亮丽的启明星,令天下人识礼仪,知廉耻,让读书人明白做人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善恶之念,存乎一心,纵百转千回,万劫不复,犹怀瑾握瑜,抱残守缺,不越雷池一步,不坠青云之志。
    孟子则曰:“吾善养浩然之气”,他把做人的原则阐述的更加登峰造极。所谓浩然之气,是一种正气,一种精神。此正气有四:
    “临渊不惊,临危不惧;宁死不屈,宁折不弯;可抛头颅,不失节操;国难当头能奋然而起,危机时刻敢舍身成仁。此为壮气。”
    “把酒临风,横槊赋诗;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乃豪气。“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恋进退,思不虑得失,举杯邀月,游目聘怀;不求与日月相始终,只见今世之乐无穷。此乃逸气。
    “与天地相应和,与自然相吐纳,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见花落水流,能知其旨趣,听禽名鸣天籁,可悟其天真。此为清气。
    此四气合在一起,就是“做人”最高境界的“浩然正气”,有此浩气,自可傲立于天地间,必然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可人至查则无徒,放眼古今,有几人达此境界?又如何能够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姑且以俗子之心度圣人之腹,唯一途径就是--“读书”。自古圣人无常师,如果有,那就是书籍。博览群书辅以学思并重、兼收并蓄,皓首穷经自可学究天人、超凡入圣。“昔孟母,择临处,子不学,断机杼”,真实生动的写照。古人之语,诚不我欺。
    其后的读书人,做人方面虽然没有专门的理论传世,但在做人的社会实践上却丝毫不让古人,多是一粒粒砸不破锤不扁炒不熟蒸不烂的铜豌豆,可谓掷地有声,历史为之沉重。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退隐山林,以著书立说自娱,以诗文辞赋娱人。李白仰天长啸“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惊世骇俗之语至今余音饶梁。这种潇洒无羁的换个“活法”,就是问心无愧,坦坦荡荡的做人。
    宋朝苏轼更是脑后反骨根深蒂固。十岁时,苏轼在母亲陪伴下读〈〈东汉史.范滂传〉〉,那范滂也是宁折不弯之人,苏轼为之“慨然叹息”,问母亲:“轼如为滂,夫人许之乎?”苏母喜曰:“吾有子矣!”苏公“亦奋厉有当世志”。他以后身为旷代文豪,一生不阿顺取容,不避罪谴,结果朝廷改革派不亲,保守派不爱。读书有成,文名虽显扬天下,做人却“一肚子不合时宜”,以不得志终生。只能以“用舍有时,行藏在我,袖手且向闲出看”聊以自嘲。 “做人”如此,是成功还是失败?
     明朝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用读书人的风骨和气节奏出了人生的最强音。
     为何越是这些身为大学问家的读书人,在做人方面越单纯率真?固执的近乎愚蠢?如果这些读书人对自己做人的原则稍加曲意迎奉,他们生存的会多么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可他们却钻不出这个牛角尖,仿佛眼睛里面揉不进一粒沙子。
    言及于此,偶有所得。泱泱中华,上下五前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间与空间的规律谁也无法逾越,必然物质陨灭,精神永恒。千古公道,自在人心。能代表一个历史时代的,不是坐拥江山、君临天下的皇帝,也不是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枭雄,而就是这些百无一用的“读书人”。他们所代表的,正是民族精神文化甚至思想的主体,柔弱的书生实为民族的“脊梁”。中华文明是一团凝天地神绣,日月光华的圣火,由这些以饮文餐字、书妻诗子的一代天骄用人格和生命守护传接,不容许它沾染半点俗气和尘埃,民族的香烟在他们手中延续。不知到了今天,这支火炬能传到谁的手上,而又能让它燃烧的更加辉煌吗?
    所思一吐为快,心中释然。古人教我:“读书”不思“做人”,如蛮牛只顾拉车,不抬头看路,与行尸走肉何异?
     
发表于 2011-1-15 14:04: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们很多读书的人就是因为只顾读书而不屑于做人,目空一切无视别人的利益而迷失自我的,而另一部分读书人呢?整日的迷于书香之中,麻木不仁对于社会丑恶现象无动于衷。读书为了什么?当很多了功利而读书或者迷于书香中而极度自恋的时候,他们都迷失了自我。其实,道理很简单:读书为做人。
     
发表于 2011-1-15 14: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现在的学校,不是每所都是教书不教人,也有智育与德育并重的。日前去儿子学校,发现学校的墙壁上,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几个大字,这说华南学校除了教书,也教学生做人的一些原则。
  
  学童像一张白纸,每天让他们看到这八个大字,早上集会时,校长也点点滴滴,像讲故事一样,配合话题,有时讲忠,有时讲孝,把这八个放诸四海皆准的大字,灌进学生的脑海里。儿童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将来长大,懂得“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是国家之福。
发表于 2011-1-17 11:2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 梅雨天

读天下书,做正气人!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11:3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梅雨天

读天下书,做正气人!
两袖清风 发表于 2011-1-17 11:24


老兄的文章道德让人仰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24 03:25 , Processed in 0.06937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