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69|回复: 1

【新华社:宁镇扬】三城一水间 孪生宁镇扬---把丹阳也扯在一起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 15: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这是王安石站在扬州城南瓜洲镇渡口吟唱的诗句,凸显了南京、镇江、扬州三个城市亲密的地缘关系。其实,宁镇扬板块不是人为生造,而是由历史、人文、地理孕育而成。
  江河要冲的孪生城市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隋炀帝《泛龙舟》诗点出了扬州的地理位置。作为隋文帝时代的“督江都”的扬州总管,他说的扬州当然是江北的江都城。但与此同时,江南还有一个扬州,就是对岸镇江的西邻建业(今南京)。
  扬州这个名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尚书.禹贡》就提到“淮海惟扬州(九州之一)”;汉武帝置监察机构十三刺史部,扬州刺史部是其中之一;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东晋南朝设州、郡、县三级行政机构,扬州是州一级大行政区。《禹贡》中的扬州是个大概念,包括今天的好几个省。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监察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江西、浙江、福建三省,以及湖北、河南部分地区;今天的扬州却不在其内,而是属徐州刺史部。魏、吴的扬州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一在建业。西晋以后,两处扬州合并,治所在建业,南朝一直沿袭下来,管辖范围很大,今扬州仍不在其内。今天的扬州,虽然隋文帝九年(589年)曾在这里设置扬州总管府,从此开始与这个地名结缘,但直到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南京)移到江北,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历史上江南江北这两个扬州,建城史差不多同时。在今天所称扬州的这片土地上,西周时期就建立了干(邗)国,农业和手工业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城邗,沟通江淮”,这里从此开始了她的城市发展历史。而南京则是吴王夫差冶铁铸剑之地,他在今天朝天宫一带筑冶城,是为南京建城之始。图谋霸业的夫差大王在历史的天空中灰飞烟灭了,他开创的邗、冶二城却发展为扬州、南京两座名城。
  几乎处在同一个地域,镇江的文明史与宁、扬一样绵长。西周时,它是宜侯的封地,但其可考的建城史则相对较晚。南京在经历了吴王夫差的冶城、越王勾践的越城、东楚时期的金陵邑……之后,迎来了其城市发展史上的关键一环:公元229年孙权在此建都,筑建业城。一座古代名都就此迅速发展起来,不但东晋、南朝的建康都城相沿不变,以后南唐金陵城和明代南京城也都在此城址上扩建。此前,公元195年,孙权就已经在镇江开筑了铁瓮城,由此开创了镇江的建城史。夫差、孙权两位雄杰,就这样使大江边上的这三座城市从开头就联系在一起。
  在中华民族主要的两条母亲河中,长江自古以来航运便利,直通海洋。如果说黄河文化带有内陆文化的特点,那么长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海洋文化的特点。宁镇扬三市一母同胞,形成散布在数山一水之间的交通枢纽,为古老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向东南转移发挥了巨大作用。   1 2 3 下一页  
   1


错综交织的人文联系
  这一母同胞三姊妹比邻而居,文化同根、民俗同源、发展同脉。镇江、扬州地理上更加靠近,但南京、扬州的人文联系更明显一些。首先表现在她们于历史的不同时期分享“扬州”这一地名。这样的地名纠缠,使人们在阅读古籍时往往把两地弄混。比如“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扬州昔日的繁华富庶,殊不知此扬州非彼扬州,这则出自南朝宋人殷芸的《小说》的典故说的是南京。再比如朱敦儒词作《朝中措》:“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朱雀桥边晚市,石头城下新秋。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个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也是歌咏南京的名篇,却常常被人当扬州解,扬州哪里来的朱雀桥、石头城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在《泊秦淮》咏叹:“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而“隔江”,诗咏南京,却出现扬州的莺莺燕燕,不仅反映了作者在扬州长期生活的经验,也与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传统有关,再次佐证了南京扬州的密切关系。
  由于靠得太近,南京镇江也在不同时期分享同一个地名:“丹阳”。西晋太康二年(281年),丹阳郡治迁至建邺,所以两晋时期,南京又有丹阳的别称。隋平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废丹阳郡。但后世名为丹阳的县级地区自宋元、明清一至于今,一直隶属镇江。镇江本身也有丹阳的别称。而隋唐之间,宁镇扬三地的相互隶属关系更是一度犬牙交错、错综复杂。隋开皇年间镇江一度改为“润州”,但终隋之世,镇江仍为一县,归江北的江都郡(扬州)管辖(此时今镇江丹阳县却隶属于毗陵,即今常州市)。唐初,置润州,下辖丹阳、句容、白下(今南京)等县。由于隋平陈后彻底摧毁南京城,造成了镇江管辖南京的奇事。其中天宝年间镇江一度改为“丹阳郡”,但很快又恢复“润州”之称。
  地域文化的诗性魅力
  “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徐祯卿的这联绝句,把长江下游这一带的烟月美景、诗情画意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宁镇扬都是千古诗城,徐凝说“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的月色一直是风雅之士的千古梦求。扬州梦的代表人物首推浪漫诗人杜牧,虽然扬州的文学谱系上有枚乘、鲍照,中有张若虚和与杜牧同时代的大批作家,稍下有文章太守欧阳修那一辈,但杜牧的浪漫风格是晚明文人学者狂热崇拜的,也是清初三度红桥修禊的文人士大夫刻意标榜的。“杯觞谈笑客风流”,他们援用杜牧的表达方式,展示他们自身的风流,再现了杜牧诗作中或者说是掌故传说中以文人士大夫为主题的扬州繁华都市面貌。
  徐祯卿的名句还不仅指江北这座古城,与“烟月扬州”互文的名词是“文章江左”,而南京、镇江正是江左诗城。何况古人喜欢掉文,《尔雅》称“江南曰扬州”,焉知才子不是在泛指江南诸城甚至整个长江三角洲呢?前面交代,古诗词中不少所谓的扬州其实歌咏的是南京。扬州有烟月,南京有秦淮河和清凉山。谈到什么能够代表南京文化,绝大多数南京市民选择夫子庙。但有些学者提议把清凉山作为南京文化的标志,理由是秦淮乃“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其贡院应试、青楼、美食、灯会、游船、古董器玩等,代表的是一种世俗的“脂粉文化”;而清凉山人文荟萃,有石头城、崇正书院、龚贤的扫叶楼、袁枚的随园、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魏源的小卷阿、近代大学及图书馆建筑群等众多遗迹,代表的是一种高雅的“精英文化”。其实文化标志未必只能惟一,以上两者共同构成了南京文化的诗性象征:对自然、人性的亲切关怀和审美观照。
  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孤篇压全唐”,水乡泽国的扬州有灵动的水波和花月,独独不见巍峨的大山。但后世扬州却做足了镇江诸峰的文章。镇江有著名的城市山林,让扬州以“广被丘陵”得名广陵的一抹蜀冈,它中峰上的平山堂,就借景镇江。这处记录了文章太守风流雅韵的名胜,用楹联诠释自己:“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匾额横批“远山来与此堂平”。镇江山水不只是借与扬州,更孕育了属于自己的城市诗篇,如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辛弃疾的“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等。
南京钟灵毓秀、镇江山水形胜、扬州物华天宝,共同体现了宁镇扬板块的人杰地灵,构建了区域人群的诗意空间。
  开放进取的人文精神
  中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际在秦岭淮河一线,但人文地理的分际则应该继续往下推移到长江一带。北方方言区的南界就直抵大江,宁镇扬共有的母语是属于北方的江淮方言。分裂时期北方的政治军事强势越过没有雄关巨堑的淮河与南方对峙,东晋、南宋两次大规模的衣冠南渡,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由中原往东南播迁的第一站就在宁镇扬一带。东晋南朝侨置州郡县反映了南北人口的交融,其滥觞就是元帝太兴三年在南京侨立怀德县,那时镇江是南徐州、扬州是南兖州。
  作为通衢大道,这里大江连东西,运河贯南北,独特的地理交通条件,造就了镇江、扬州历史文化的开放性。南京因其历史都城的独特政治地位,及与镇江共有的“吴头楚尾”的独特地理位置,经历了多元文化的洗礼,容纳过五方八域的风土人情。从文化样态来审视,宁镇扬板块的文化呈现出“无主调”的兼容涵摄性:一是表现在对内的包容上,二是表现在对外的交流与吸纳上。这里对外来文化始终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和立场,包含了开明、开放的价值取向。
  胡兆量等先生在《中国文化地理概述》中指出,南北差异是文化区域差异的主旋律,主要表现在:语言上南繁北齐,佛学上南顿北渐,文学上南骚北风,戏曲音乐上南柔北刚,武术上南拳北腿,饮食上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建筑上南敞北实等等。而宁镇扬文化则兼南北而有之。她熔南北之长于一炉,合南北特色于一体,调南北口味于一鼎,化南北之人于一地。织造云锦、酝酿酱醋、打磨玉器漆器的地方工艺博采众长;园林建筑兼有南秀北雄之美;麦面米饭俱精,既有南方菜的鲜、脆、嫩,又融合了北方菜的咸、色、浓,形成甜咸适中,咸中微甜风味的淮扬菜系……
  宁镇扬文化不仅是开放包容的,也是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由于地处要冲,每当北方游牧民族兵锋南指几乎“亡天下”的时刻,这里就是前线战场。三城都有几度毁灭又几度复兴的历史。早在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鲍照就以一篇《芜城赋》感叹过扬州繁华与凄凉的交替;到了赵宋王朝淳熙年间,姜夔又写下著名的《扬州慢》,抒发《黍离》之悲;更不要说清初“扬州十日”、现代“南京大屠杀”等。但战乱过去,这里的人民抖掉身上的硝烟和灰尘,从废墟中又重建起繁荣兴旺的新家园。
  开放进取的文化特性,造就了宁镇扬的辉煌历史,也必将造就更加光荣的未来。(余大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15: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其实丹阳地方文化与宁镇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丹阳属于吴文化范畴,而宁镇扬属于江淮移民文化范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8 12:14 , Processed in 0.0957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