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2月8日报道,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日前”共同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结果显示,教育花费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贫困人群中均有40%至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特别是农村家庭,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又据此前《中国青年报》消息:来自贫困山区的陕西某医学院大一女生王燕,每年5000多元的学费逼得她和全家走投无路,只好在网上公开发出“征婚信息”:如果有人愿意代为支付学费,她“保证毕业后嫁给他”。据统计,2004年,中国农民年平均纯收入2936元。也就是说,供养一个大学生,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需要一个农民10多年的纯收入!“再穷不能穷教育”,贫困家庭尤其农村贫困家庭要想改变窘迫的家境和低微的社会地位,往往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女“出息”上,“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希冀通过读书跳出“农门”。这是他们为改变“命运”而最为现实与迫切的发展诉求。因此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也得勒紧腰带供子女上学!但当教育成为高消费,千万入不敷出的贫困家庭以及“王燕”这样的女大学生们就只能是走投无路!
教育尤其占主导地位的公立教育关系国家发展大计,是公益性事业,应推行义务化而非产业化。为保证教育事业正常运行,国家投入的教育资金每年都有较大额度递增,尽管离4%GDP的发展中国家标准尚有距离。然而我们看到的仍然是“教育花费已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以及“王燕”等贫困女大学生们贴出“征婚信息”!
是国家财政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吗?事情绝非这么简单!教育产业化下的腐败、乱收费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据悉,教育部门20年来已制定了300份禁止乱收费文件,而近3年来清退乱收费资金13.2亿元多、近800名校长被撤职。但一路禁行的“红灯”下,治理多年的教育乱收费依然“高歌猛进”。乱收费后必然是乱花费,而乱花费的背后必然是腐败。事实上,教育在社会舆论中早已倍受“腐败重地”和“暴利行业”诟责,与医疗、住房并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新的“三座大山”。今年“两会”开幕以来,教育乱收费再次成为热点话题。代表委员们叩问:教育乱收费为何逆势而上?但800位校长被撤职查处下,教育乱收费问题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就在于“丢卒保车”——背后支撑的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乱收费的黑手未受丝毫影响。教育产业化下的教育腐败、乱收费,必将造成广大贫困家庭为子女教育举步唯艰,走投无路。占人口大多数的穷人改变命运的发展诉求被严重遏制,矛盾发展激化,于和谐社会建设不利可想而知,于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危害性可想而知! 鸡年之末,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要“坚决反对教育产业化”,一度让人们信心倍增。然而未及几时的狗年之初,王在答复两会代表和媒体“上学贵”的问题时却口不择言的把教育比作是“逛商场买衣服,没钱只能去小店”“教育是一种消费,北大清华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没钱就别接受高等教育”。“教育如衣”论一出,舆论大哗。 教育不是产业,不是垄断性的“优质资源”,它是事关民族千秋万代的“事业”,要杜绝“钱学交易”;教育不是老百姓的“消费”,它是国家和政府的责任,要让穷人的孩子都上得起学;受教育是宪法赋予每一个公民的最基本的人权,不是有钱人的特权,要形成完善公平教育的社会保障机制。温总理于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中说“要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从而使人人能得到教育”,如果广大平民的子女仍然上不起学,那么和谐社会的前提基础就无法得到保障。教育平民化,全民素质提升,不但是给千百万贫困家庭及其子女改变命运的机会,也是给尚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华民族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要促使教育走向平民化,我们就必须坚决反对诸如“没钱就别接受高等教育”的奇谈怪论,切忌把教育异化堕落成富人的奢侈品! 19日涂鸦
原发个人法律博客:http://7900.fyfz.cn/art/46706.htm 已载中国法院网:教育不是富人的奢侈品 另载《中国消费者》杂志06年第7期:热点共谈之四:教育不是富人的奢侈品 入选《中国杂文网》杂文选集创刊号(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