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0|回复: 8

丹阳鞋业何日走上复兴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2 1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鞋业何日走上复兴路2011-03-22
      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家纺、木业五大产业,是进入新世纪后丹阳引以为荣的“五朵金花”。然而,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与这“五朵金花”齐名甚至风头更健的是丹阳鞋业。只是在近二十年市场经济的风吹雨打下,这个原本应是“第六朵金花”的产业,非但没有随丹阳经济一同怒放,反而逐渐呈现凋零之势
  曾经优势明显,如今身处逆境。人们不禁要问,丹阳鞋业缘何落伍,又怎样复兴?
  曾经优势明显  “闭门造鞋”几十年
  事实上,凭借过硬的质量和丹阳的区位优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丹阳鞋就已成功进入上海、浙江、南京的市场。丹阳由此也成为中国鞋业版图上的重镇,是中国最早形成规模的鞋业基地之一。
  彼时的丹阳鞋业以传统的作坊制鞋为主,丹阳人精湛的做鞋技艺是其核心竞争力。也正是凭借这种手手相传的“鞋技”,丹阳鞋在作坊生产中发展至今。据丹阳工商部门统计,目前丹阳鞋业的年产量超过8000万双,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数量约400家,而作坊式小鞋厂则难计其数。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精湛的制鞋技艺让丹阳鞋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大放异彩,但同样是这个“核心竞争力”,让丹阳人只顾埋头做鞋,忽略了市场的变化和鞋业的发展,不知不觉中,无论是产品工艺还是品牌意识、经营理念都落后于时代, 当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鞋业做强品牌、做大市场的时候,“闭门造鞋”的丹阳鞋业成了“落伍者”。
  有研究人士分析,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今的丹阳鞋业有了三个明显的劣势
  一是没有自己的品牌和经销网络。丹阳鞋企规模普遍较小,员工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不过30家,拥有自主经营品牌的不超过三分之一,大部分企业都是为外地大鞋企做贴牌加工。
  二是没有向现代转型。丹阳毗邻上海,制鞋源头也在沪上,丹阳鞋继承了早年上海手工业制作精细的特点,这也造就了丹阳鞋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师徒传承。这本是优势,但却也使丹阳鞋忽略了现代流水线生产设备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即便今天,小作坊前制鞋工人熟练地手工制鞋的场景,在丹阳仍是随处可见。产量小、企业分散、生产还依赖手工制作等,最终成为阻碍丹阳鞋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重要因素。
  三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丹阳鞋业与浙江、广东、福建等国内先进的鞋业基地相比,一个明显的差别是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人。而外来务工使用率不高、业内人员流动性不大,又使丹阳鞋业难以壮大规模。
  如今身处逆境  鞋业复兴知何时
  “闭门造鞋”让丹阳鞋业逐渐衰微。10年前,为了求得市场一席之地,丹阳鞋业的从业者们无奈放弃原本男女鞋齐头并进的格局,转而以生产加工中高档女鞋为主。这是最初的自救之道。
  2007年,丹阳市政府就发展丹阳鞋业出台文件,提出大力鼓励鞋企创品牌,对申请专利的鞋企予以资助,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真皮标志、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近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和当地皮革鞋业商会更是积极展开行动,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企业主动赴山东、河南等地招工,探索建立新型用工关系,招聘各类人才,以此为丹阳鞋业补充新鲜血液。
  不过收效远未令人满意。“一方面,中国鞋业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一批名企名牌已脱颖而出,不少各有特色的鞋业基地也已形成,丹阳鞋在此背景下‘突围’难度很大;另一方面,丹阳鞋业的从业者们在几十年的‘闭门造鞋’中,因循守旧习惯已养成,‘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发展意识一时难以具备。”丹阳市皮革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如此分析。
  而更大的政策背景是,目前国家相对而言比较鼓励新兴产业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业的支持力度不大。为此,丹阳市皮革鞋业商会秘书长林书云认为,在技术、资金、人才、以及销售等都不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丹阳鞋业要发展壮大获得复兴,除需地方政府进一步引导外,更主要的还是靠丹阳鞋企的自强自新。
丹阳科王皮鞋.jpg
发表于 2011-3-22 12:2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1# 齐梁君子


     小市小民,小富即安;官风民风,沆瀣一气;人才外才,不在本地;时也命也难也!
发表于 2011-3-22 12:3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安徽滁州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14: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政府有责任
     
发表于 2011-3-22 14: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情况很危急
发表于 2011-3-22 14: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南京
{:4_418:}
发表于 2011-3-22 18: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5年前陵口皮鞋就有点规模,现在过去看看还是老样,大一点企业没有发展起来,后劲不足
发表于 2011-3-23 10:3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规模,知名度,质量,价格。貌似丹阳一样都不占,我说的价格是指的价格高啊,现在什么东西价格高 什么东西就火。
     
 楼主| 发表于 2011-3-27 16: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闭门造鞋”半世纪 优势产业成“敝屣” 丹阳鞋业,能否知耻而后勇 发布时间:2011-03-27
     ■眼镜、五金工具、汽车零部件、家纺、木业,这五大产业是进入新世纪后丹阳引以为荣的“五朵金花”。
     与这“五朵金花”发家历史几乎持平的丹阳鞋业,历经几十年风起云涌的市场变革后,却几乎被人忽略。
     ■人们不禁拷问:丹阳鞋业,你究竟被谁抛弃?
  丹阳曾是鞋业重镇
    事实上,丹阳人曾凭借丹阳的区位地理优势,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就将丹阳鞋推向了上海、浙江、南京的市场。于是,地处长江三角腹地的丹阳市,成为中国鞋业版图上的重镇之一,也成了中国最早形成规模的鞋业基地之一。
    做工精湛的优势赢得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传统的作坊式鞋业就这样一代一代地沿袭至今,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气候。
    据丹阳工商部门统计,目前丹阳鞋业的年产量在8000万双以上,从业人员达8万余人。当地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数量在400家左右,而作坊式小鞋厂更是数量众多,难以统计,这样的集群规模在国内绝对不算小了。
    按理说,丹阳鞋业凭借“年岁甚高”、地理区位、手艺精湛、周边市场、产业规模的基础优势,完全可以做大做强。
   “闭门造鞋”近半世纪
    然而,丹阳鞋业后辈们在坚持先辈鞋技的同时,却忽视了市场拓展和品牌创新。“闭门造鞋”几十年,结果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留下了“三块伤疤”:
    一是没有自己的经销网络。丹阳鞋企规模普遍较小,员工在100人以上的企业不过30家,拥有自主经营品牌的不超过三分之一,大部分企业都是靠为外地大鞋企做贴牌加工和对外批发而生存。
      二是没向现代转型。据当地资深的鞋业老总介绍,丹阳最早的制鞋源头来自沪上,继承了早年上海手工业制作精细的特点,并一直保持下来,还由此形成了丹阳鞋业独特的人才培养传统,有一套自成风俗的师徒传承体系。当现代流水线生产设备、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推行已成为必然趋势的时候,丹阳鞋业仅靠这点优势,已经很难在竞争的市场大潮中立足。产量小、企业分散、生产还依赖手工制作等,都成为阻碍丹阳鞋企向现代化企业转型的因素。
      三是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丹阳鞋业与国内最典型的温州、广东、福建等鞋业基地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差别——丹阳鞋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是本地人,外来民工人口比例相对很低。丹阳鞋业内的人员流动性不大,用工情况十分稳定,但也正是基于上述原因,丹阳鞋业要壮大规模十分困难。
      只顾埋头做鞋,却忽略了关注外界,无论品牌意识、经营意识、都容易停留在现有的轨道上,落后于大环境。当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城市的鞋业做强品牌、拓展市场的时候,丹阳鞋业从业者们仍沉浸在“闭门造鞋”的“过去式”年代,于是沦为了中国鞋业大军中的“落伍者”。
       丹阳鞋业如何走向
      10年前,为了争得市场一席之位,丹阳鞋业从业者们转变眼光,从原本是男女鞋齐头并进的格局,转变为生产或加工中高档女鞋为主。其主要原因是随着温州男鞋的迅速崛起,丹阳男鞋的生存空间被逐渐压缩。
      为了做大做强丹阳鞋业,丹阳市政府2007年专门出台文件,就发展鞋企给出意见,尤其提出大力鼓励支持鞋企创品牌,对申请专利的鞋企予以资助,对获得中国名牌、驰名商标、免检产品、真皮标志、江苏省名牌、江苏省著名商标的企业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近年来,丹阳市委、市政府和当地皮革鞋业商会积极展开行动,由劳动部门牵头,重点组织企业主动赴山东、河南等工源相对充足和集中的省份招工,同时,借鉴海外输出劳务公司的经验,使劳务公司与企业业主沟通洽谈,探索建立新型用工关系,求聘各类人才,为丹阳鞋业补充新鲜血液。
      虽然如此,收效仍甚微。“一方面,在中国鞋业品牌大潮风起云涌的几十年后,一批品牌成功突围,多个基地获得区域特色产业基地的称号,其中很少见到丹阳鞋的身影;另一方面,丹阳鞋业从业者们在鞋业进化过程中‘沉睡’了近半个世纪,因循守旧的意识太浓,‘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开发意识一时难以转变。”丹阳市皮革鞋业商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说。
      谈及皮革鞋业的发展现状,丹阳市皮革鞋业商会秘书长林书云认为,在政策方面,目前国家和政府相对而言比较鼓励新兴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传统的行业则欠引导,因此发展规模也并不大。另外在营销方面,由于资金的匮乏,皮革鞋业企业往往不能通过广告、网点等手段进行宣传,导致企业很难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林书云强调,技术、资金、人才、科技、创新、研发以及销售等都是导致皮革鞋业企业很难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他表示,“虽然行业前景比较乐观,但是丹阳鞋业发展过程还很艰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9 00:43 , Processed in 0.071760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