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由的风 于 2011-3-30 22:11 编辑
目前,我市私家车数量迅猛增长,城区内“停车难”问题日显突出。车流高峰时段,在新市口、贤桥等地停车成了大难题,一些原本就并不宽阔的巷子成了停车地,严重阻碍了交通,也影响到了市容整洁。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总目标,市政府正加大市区道路整治和改造,以期改善市容环境和交通状况。笔者认为,要想实现交通状况的好转,解决“停车难”首当其冲。 解决“停车难”,好多人第一感觉是难上加难,因为那些停车难的地方都是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哪来地方又哪来钱修停车场呢?笔者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2011至2013年,青岛将力争在重点区域建设各类停车场47处,停车泊位约4万个,以缓解日益严重的停车难问题。今年,青岛市还将建立完善泊车公司市场准入机制,制定停车场管理标准,规范停车场运行管理。截止2010年底,青岛市内共有公共停车泊位约6.8万个。 我不知道丹阳现在有多少停车位,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私家车的不断增多,原有的停车位越来越不够用。交通拥堵、停车难,已经成为影响民生的痼疾,也成为我们城市继续发展的一个制约瓶颈。我市应借鉴先进城市的做法,立足长远,标本兼治,解决“停车难”问题,否则将来为之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当前,我市停车场地还处于资源粗放式利用阶段,对现有泊位潜力的深入挖掘,健全停车管理机制是当务之急。 首先应增加固定停车位。明确各固定停车场地,并出台鼓励措施,将市区适宜于停车的边角余地用于停车,一并纳入统一管理。 其次要增设临时停车地。结合市区道路交通负荷状况,在相应路段设置路边停车泊位,服务短时停车(比如接送孩子放学者),发挥价格杠杆调控作用,降低每车停滞时间,缓解因固定车位不足而带来的停车压力。 此外,还要加大对乱停乱放者的整治力度,带动全社会形成文明有序的停车习惯。 我们在美国大片里,会惊奇地看到一幢大楼竟然是一个纯粹的现代化停车场,在我国的发达城市,停车产业也正在悄然兴起。希望政府能够借鉴先进经验,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建设停车场,培育我市的停车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