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94|回复: 3

增发展活力 添发展后劲 江苏丹阳戏剧总团 让广大观众看上戏看好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0 11: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增发展活力 添发展后劲   2011-05-08
      院团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经历了由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到攻坚克难、全面推进的过程。近年来,我国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提速,2009年出台的中宣部、文化部《关于深化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转企改制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中心环节,改革由此进入攻坚期,各级文化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推进这项改革,现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国已有514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2003年到2008年的5年间有52个院团转制,2009年有69个,2010年达340个,2011年第一季度即新增53家。在转企改制的一般院团中,不仅市场基础较好的歌舞团、杂技团进行了转企改制,话剧、曲艺、地方戏曲等国有文艺院团也积极面向市场寻求发展。如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沈阳话剧团、宁夏话剧团等24个话剧团,江苏京剧院、西安秦腔一团等179个地方戏曲院团相继完成了转企改制。全国共有44个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的国有院团,通过转企改制,开始面向市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途径。
  一批院团在转制过程中加快了资源整合的步伐。目前,共有136家国有文艺院团把转企改制与整合资源、兼并重组结合起来,组建了46个演艺集团公司。其中,北京、江苏、辽宁、吉林、上海、安徽、河南、重庆、陕西、宁夏、云南等省市组建了11个省级演艺集团公司,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实力得到迅速壮大。沈阳、太原、西安、银川等35个城市也整合当地资源组建综合性的演艺企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正在形成。
  一些暂不具备转企改制条件的院团积极实行内部机制改革、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如上海交响乐团积极探索以理事会制为核心的新型管理体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跨越;云南省交响乐团、昆明市交响乐团实行合并,组建昆明聂耳交响乐团;苏州市滑稽剧团成建制并入苏州市艺术学校,实行团校合一;安徽岳西县黄梅戏剧团整体转为事业性质的岳西高腔传承中心,从事濒危剧种岳西高腔的传承保护工作;全国有51个经营困难、资金来源短缺、生存难以为继的院团,已在妥善安置人员的前提下撤销。
  安徽演艺集团  立足长远探新路
  成立:2010年2月22日,安徽省直属演艺院团和安徽大剧院、省演出总公司(已转制)整合组建为安徽演艺集团。其中,省黄梅戏剧院、省歌舞剧院、省杂技团、省话剧院、安徽大剧院转制为企业;省歌舞剧院所属交响乐团、民乐团合并,成立安徽乐团,与省徽京剧院分别保留事业性质,实行企业化管理,由集团代管。
  发展:2010年边改革、边整合、边演出,一年来共创作排演新剧(节)目22台、复排保留剧(节)目55台。演出1959场,经营收入328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和52%,其中演出收入2636万元,同比增长70%。
  特点:早谋划早改革,探索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期待:扶持政策制度化
  以超前意识谋划发展,同时脚踏实地解决眼前问题,这是我们在安徽演艺集团采访的最直观感受。集团总经理张居淮告诉记者,安徽并未列入首批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却创造了文化体制改革的众多成功经验。由于起步较早,包括演艺集团在内,改革和发展目前都走到了全国前列。他认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从全局出发进行谋划,从细节着手步步落实。
  据介绍,安徽省去年上半年已基本完成了国有文艺院团的改革。省委、省政府下发通知,在财税、社保、土地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15个市的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进入考核体系。从2009年开始的5年内,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转制文艺院团的设施更新等。从2009年开始,省里对督查工作明确任务,设定时间表。自2009年8月份起,省里已先后4次组织督查、检验国有院团改革和发展情况。
  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配合下,省演艺集团的转制和发展有序推进。在内部机制上,通过“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机制和全员营销等措施,激发了演职员主动性和责任感,艺术生产的活力充分调动。以沈浩事迹为蓝本的话剧《魂系小岗》,已在全省12个地市巡演80场,演出收入210万元。复排剧目《万世根本》、黄梅戏《风雨丽人行》双双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万世根本》还成为2009至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同时,集团致力于将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创排的大型黄梅戏交响清唱剧《天上人间》,用全新的艺术样式重新演绎黄梅戏经典唱段;“3D”全息大型黄梅戏《牛郎织女》,在国内首次将3D全息科技手段运用于中国传统戏曲舞台;徽韵动漫剧《小红帽梦幻奇遇记》、《黑脸大包公》和儿童动漫剧《花仙子智斗灰太郎》,也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时尚元素。
  集团发挥整合资源的优势,通过举办演出季、组织优秀剧目推介等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取得明显成效。他们以“立足演艺谋发展,跳出演艺求突破”为指导思想,在创品牌走市场的同时,努力拉长产业链条,目前已联合省内28家有实力的演艺单位组建“安徽演出联盟”,并谋划建设“安徽演艺院线”。他们与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联手打造的多媒体杂技剧《天仙缘》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目前正在创排中;参与出资拍摄电影《第一书记》等,也为集团涉足影视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张居淮表示,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集团完成了转企改制的任务,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争取在市场上获得更好的成绩。他说,文艺院团毕竟有其特殊性,既要实现经济效益也要实现社会效益,靠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目前的扶持政策都是以5年为单位,如果能够固定下来并制度化,会使演职员工更加心里踏实,也能更有力地推动院团未来的发展。
  江苏丹阳戏剧总团  让广大观众看上戏看好戏
  成立:2005年,江苏丹阳市戏剧总团在面临停办的困境下转企改制。
  发展:转制当年就实现盈利近20万元,到2008年,剧团实现演出经营收入50多万元,数倍于2005年;演职人员年均收入达到1.8万元,比2005年增长128%;4年来,累计演出550多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
  特点:县级剧团、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市场
  期待:给予更多政策扶持
  我们到达江苏省丹阳市的时候,丹阳戏剧总团的新编历史传奇丹剧《岳贡缘》刚刚结束在《周末戏苑》的首场演出。团长王金锡把这个看得很重,因为从此以后,团里就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了。
  丹阳市戏剧总团由原丹阳市锡剧团和丹剧团合并而成,现有职工36名,以丹剧为主体,曾凭借《野塘婚礼》、《大哥,你好》等一批优秀丹剧剧目唱红大江南北,在江苏乃至全国大赛中屡获大奖。丹剧是丹阳地区的特有剧种,曾被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团”称号,也就是天下仅此一团演出此剧。如今,丹剧也是江苏镇江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2年后,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剧团演出市场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加之投入不足,多年没有排演过一台新戏,每年演出不到30场,办公楼破旧,舞台、道具、设备得不到更新,累计债务近100万元,演职人员月基本收入不足500元,在职演艺人员人心不稳、情绪低落。2004年,剧团濒临倒闭。面对困境,唯有改革才是出路。2005年,丹阳市委、市政府下决心将剧团纳入第一批转企改制之列,重塑市场主体。
  剧团转企改制5年来,坚持从市场中寻出路、谋发展,走出了一条“通俗产品和精品生产并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子。从改制当年起,剧团就把市场定位在乡村和社区,创作排演了《叔嫂冤》、《哑女告状》等一批传统丹剧、锡剧,同时自编自导综艺节目,开始市场化经营,当年就实现盈利近20万元。尝到了甜头的剧团,更加主动地走向社会,到市场上找饭吃。2006年起,剧团积极参与全市“建设新农村,文化村村行”活动,承担起每年送戏下乡不少于100场的演出任务。剧团通过“团企挂钩”、演出冠名、随场广告、部门资助等方式,走进集镇、乡村、社区、企业、学校,4年来,累计演出550多场,观众达60多万人次。到2008年,剧团实现演出经营收入50多万元,数倍于2005年;演职人员年均收入达到1.8万元,比2005年增长了128%;2009年上半年已累计完成演出80多场,经营收入近40万元。
  几年来,剧团精心编排了10台面向农村、贴近生活、适应本地群众口味的综艺节目和3台大型古装戏,每年连续转战100多个行政村,行程近5000公里。他们自带舞台、灯光、音响,吃在村头,住在农家,走村串巷,每到一处,那里就像过节般热闹,出现了多年未见的万人空巷齐看戏的盛况。剧团演出被当地农民赞誉为丹阳的“同一首歌”。
  王金锡说,丹剧还是被广大群众真心喜欢的,这是最让他高兴的事。在丹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大力支持下,开辟这个新的演出场地,不仅使今后剧团的排练、演出更加有规律,同时也使剧团将来的发展有了新的途径。他告诉我们,虽然在《周末戏苑》的首场演出是免费的,但已经有数十位观众打电话或上门要求订票,这使他对剧团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丹剧毕竟是一个地方剧种,市场狭小,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还需要各方的关心和支持。
  上海杂技团  新体制开辟新空间
  成立:2009年,上海杂技团完成整建制转企改制,成立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
  发展:2003年,上海杂技团演出场次不足400场,2010年达到900多场,今年预计超过1400场。2003年,演员月平均收入2000多元,2010年月平均收入超过7000元。
  特点:循序渐进,由点到面
  期待:解决特殊行业职工保险问题
  虽说2009年才完成整建制转企改制,但上海杂技团的改革之路从2005年就开始了。总经理俞亦纲告诉我们,遵循“项目牵头,引逼推进,分类创新,确保实效”的16字方针,从2005年探索《时空之旅》公司运行模式起步,2007年探索《欢乐马戏》有限公司股份制运行模式,到2009年转企,他们的内部改革已经全部完成。
  2005年,上海杂技团联手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共同投资3000万元,成立了《时空之旅》项目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运作主体,《时空之旅》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在用人机制和管理机制上,探索在不同管理体制下市场运作主体对艺术生产主体积极、良性、有效的促进作用。该剧2005年9月起在上海马戏城定点演出,迄今已连续演出2000场,演出收入达2亿元,观众人数达20万人次,并荣获了2006年至2007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10大精品剧目、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文化部保留剧目大奖等荣誉,《时空之旅》剧组也被评为2007年度上海市劳模集体。从此,该剧成为了一张名副其实的上海城市文化名片。2010年,《时空之旅》公司又打造了一台多媒体杂技《境界》,在“共舞台”时空剧场“天天演”。另外与河南信阳合作的《时空之旅》版本输出项目也在实施中。
  在时空之旅项目公司探索成功基础上,2007年,杂技团又对团内的欢乐马戏剧组进行了股份制改革探索。公司成立后,《欢乐马戏》演出场次和演出收入同步增长,票房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比改制前增长50%以上,演员收入同比增长20%以上。
  几年中,杂技团摸索出了一套适应自身发展的分配机制、人事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等,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企业文化。转企改制以后,发展思路、内部管理机制更加顺畅,公司不断推出新的剧目,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谈到未来的发展,俞亦纲说,他最希望能为演员们上一份专门针对杂技等特殊行业的意外伤残保险。杂技是一项高风险的职业,演员致伤概率高,艺术生命短暂,文化水平较低,退出舞台后找工作困难大。虽然是总经理,俞亦纲的工资在全团只能排到60多位。他说,这是为了让演员们在能表演的时候尽量多挣钱,为以后转岗多一点积蓄。虽说已有现在的一般社保和相关制度,公司也想尽办法,但对于受伤或退役的杂技演员来说,仍不足于解决根本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1: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农历四月二十晚上 丹阳戏剧总团大型古装传统锡剧——《哑女告状》献演皇塘影剧院!
     
发表于 2011-5-10 11:4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好是好,可已经若干年没有耳闻目睹{:1_314:}
     
发表于 2011-5-12 19: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啥时能真正看一看就好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6-16 19:01 , Processed in 0.07155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