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雅琴精神感动中央媒体记者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记者们深入张雅琴同志生前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追寻雅琴足迹,挖掘雅琴精神,亲身感受和体会,这究竟是怎样一位“优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中国好人”。19日上午,中央媒体记者们听取了张雅琴事迹报告团五位成员的演讲,并观看了《张雅琴先进事迹》专题片。下午,新闻采访团驱车赶往金桥村,实地对张雅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集中采访。今天的金桥村,流水潺潺、绿树掩映、环境优美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整齐的工业园区生产繁忙,一片兴旺景象,这些都让记者们很是赞叹。而最打动他们内心的,还是那些从村民口中得到的,关于张雅琴的点滴细节。 20日下午,金桥村的室外气温骤升到35℃。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媒体记者分成三个采访小组,与金桥村村民、村干部、企业家代表进行座谈、采访。他们听到的是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见到的是张雅琴为群众办的一件件实事。 第三次来镇江采访张雅琴事迹的新华社江苏分社记者凌军辉,每次都有新的收获与感动。结合宏观背景,他给自己的此次采访提出了“结合建党90周年的报道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当前农村工作的现状来反映典型的意义”的要求。他认为,张雅琴虽然是金桥村的村党总支部书记,但是她对目前我们整个农村的发展、整个新农村建设具有典型的积极意义。 烈日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两位记者已是汗流浃背,但他们仍旧深入村民家中倾听张雅琴关爱群众的故事,他们被张雅琴忠诚于党、一心为民的崇高信念,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深深感动。 随着采访的深入,一个活生生的张雅琴,已经立在了记者们的心中。 《人民日报》江苏分社采编部主任申琳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全国的优秀典型,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书记也见过很多。通过采访,他觉得,张雅琴最突出的就是在十年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一个一穷二白的村,变成了一个新农村的示范村,“这样的巨变,其实考验了基层党组织两个方面的能力。”申琳认为,一个是如何集中力量去推动村经济发展,另一个则是用什么方法实现发展。从这两方面看,他认为,张雅琴兼具了这两种特质。 《农民日报》江苏记者站记者李仲灵说,到金桥村走过之后,才真正懂得,为什么村民们至今都不能忘记张雅琴书记,“这样一位好书记,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好事情。作为我们媒体,有责任把她的这种事迹和精神宣扬出去,让更多的干部来学习她的精神,为群众造福。” 感动、折服、吸引。这是《经济日报》财经新闻部副主任齐平采访后的感受,“张雅琴用生命架起了群众通向富裕幸福的‘金桥’,架起了党和群众心连心的‘金桥’,这就是信仰的力量。”齐平说,他感动于这位女书记舍小家为大家、无私忘我的精神,折服于她带病坚持工作、不忘金桥发展的意志,更被她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智慧所吸引。 “在这样的探讨中,我觉得这样一个人,在这样一个时代,在这样一个经济富庶的地方,她本来有很多选择,但是她还是选择了这样一条全心全意为一方百姓服务的艰辛道路。这就是对党忠诚信仰的力量,对人民无比信任的力量。”齐平说。 (李强 崔骏) [/td][/tr]
[/tab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