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65|回复: 2

腰鼓9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8 1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腰鼓的历史
腰鼓,是满、彝、汉等族棰击膜鸣乐器。彝语称热波。汉族又称花鼓、磨皮花鼓、双柏花鼓。历史悠久,发音脆亮,广泛用于民间秧歌舞和节日庆祝,深受人民喜爱。流行于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华北各省和云南省彝族地区盛行。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有外表装饰美观的足鼓。殷墟甲骨文中的字,形象地表达了鼓的构成。到了商代晚期就已有了鼓框中间稍粗、两端略细、鼓身横置演奏的鼓了。1977年,在湖北省崇阳县出土了一件模仿木制鼓的形制铸造的铜鼓,鼓面椭圆形,竖径39.5厘米、横径38厘米,表面光素无饰,系仿效牛皮鼓面,鼓框两端边缘模仿鼓 钉而饰以三排乳钉纹,腰径略大于面径,鼓上有钮,鼓下有座。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两晋时期,腰鼓已在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流传,在甘肃酒泉丁家闸晋墓壁画乐舞图中,就有二人舞蹈和四人伴奏的乐队,所用乐器除腰鼓外,还有竖笛、筝和梨形琴箱的直项琵琶。敦煌北凉壁画(272)已绘有粗腰鼓图像。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中载唐代诗人欧阳迥,因看见农民在烈日下耕田时,用敲击腰鼓来调节疲劳而写下的诗篇: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写出了腰鼓与人民劳动生活的密切关系。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百戏伎艺》中记载有民间艺人表演花鼓。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这种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民夫妻,男敲锣,女打鼓,两人对舞。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在北方高跷和秧歌的舞队中,仍有扮成男打花鼓、女敲锣的角色。晋南花鼓流行于山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山东花鼓一般用鼓棰演奏,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民间有古树盘根、苏秦背剑、金鸡独立和狮子滚绣球等各种击法,其鼓艺精湛,多姿多采,并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初,腰鼓盛行于陕北民间,后而陕西、山西,主要用于民俗节日或盛大集会。50年代腰鼓开始在全国广为流行。
   
   
 鼓身木制,形如木桶,中间较粗而两端稍细,两面蒙以牛皮、马皮或羊皮[]。鼓身涂以朱漆或绘有花纹图案。腰鼓有大小不同规格。大号腰鼓,鼓长38厘米、面径20.5厘米; 二号腰鼓,鼓长33厘米、面径16厘米;三号腰鼓,鼓长31厘米、面径14厘米;四号腰鼓,鼓长26厘米、面径12厘米。鼓身一侧装置两个鼓环,系以红绸布为鼓带。两根鼓棰 25厘米,棰尾系以红绸穗为饰。
   
   
 演奏时,奏者将鼓带挂于右肩,鼓身斜挎左腰,双手各执一棰敲击,两棰即可同击一端鼓面,也可各击一端鼓面。发音清脆响亮。无固定音高。鼓点有花点、碎点、单点、双点、边点、帮点等。常用于庆祝丰收、欢度春节或迎宾喜庆等场合,由腰鼓队表演,又称打场子、打腰鼓或打花鼓等,是腰鼓队的主要乐器,并有大鼓、大钹、镲等乐器配合演奏。奏者多在行进中演奏或边奏边舞,动作复杂,人数众多,队形多变。在云南省彝族地区,热波是花鼓舞的伴奏乐器,多为集体表演。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腰鼓多面。其中一面鼓长34厘米、鼓面直径16厘米,外涂红漆;另一面鼓长26.7厘米、面径12厘米,鼓身罩以兰地真丝绣花鼓套,其上有鼓带,下端缀以丝网和一排丝穗为饰,此鼓已被收入《中国乐器图鉴》大型画册中。




发表于 2008-9-18 19:5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08-10-3 22: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徐州
好文,问好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2 12:11 , Processed in 0.05872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