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陈小夕 于 2011-6-20 14:47 编辑
photo by chan
拍摄地点:中国·上海
拍摄时间:2011年6月15日
摄影同行:姐姐 我
排版方式:文配图
后期编辑:陈小夕
首发网站:丹阳新闻网/摄影之家
《诗意上海》
文/东方少年 图/陈小夕
这颗璀璨的“东方明珠”
在新世纪的东海之滨流光溢彩
在这个靠海的时髦都市,
繁华的景象浸淫在潮湿的空气里。
从前的记忆弥漫整个城市,
像雨点一样淋湿广厦街角。
这里成就英雄和骄傲,
这里酝酿成功和希望……
儿歌咿呀、乡音袅袅,
舞步轻曼、风笛悠扬,
穿越世纪的钟声回响在都市的角落。
似曾相识的声音和街景似乎把整个百年轻轻略去,
而上海的风情仍然清晰可见,
散落在各个街道和弄堂里,
也散落在上海人的心情里。
让我们循着这回响领略去她的美丽……
这个曾经给人感觉璀璨奢华的城市,
有着最优雅精致的生活,
流行着最时髦的享受。
灯红酒绿、莺歌燕舞,
风花雪月、似梦似幻,
都已淹没在红尘往事中。
或许……
当我们收拾起散漫的心情,
又满怀着梦想的时候,
蓦然回首——
一个新的上海就在灯火阑珊处,
而你我就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相逢……
那些熟悉的名字和模糊的影像,
述说着岁月的传奇,
演绎着上海的人生百相。
那些在当初生存着而今已逝去的人影,
现在与我们的呼吸同在。
因为有人打开了这扇通向过去和未来的门,
穿越历史俯仰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为上海的旧貌新颜而悸动……
上海的石库门、上海的百乐门,
上海的月份牌、上海的滑稽戏,
上海的阮玲玉、上海的张爱玲,
还有形形色色的在这个城市中存在过或者仍旧存在着的人和物。
当怀旧的气息染满街道和窗棱的时候,
那些沾满尘埃的泛黄的老照片,
又重现了从前的繁华和梦想……
我们爱那晨光熹微中黄浦江上刺破宁静的一声汽笛;
我们爱那夜雨凄迷时浦江两岸流丽的灯光和江上苍老动人的月亮;
我们爱那夏日黄昏夕阳西下时的外白渡桥和桥头卖茶叶蛋的老太;
我们爱那冬日午后阳光满满的汾阳路和路上深情款款的梧桐温柔出尘的音乐;
我们爱人民广场的点点白鸽和喂着鸽子兴奋如斯的孩子;
我们爱清晨公园里合唱的白发苍苍的老人,
他们唱着:当我年轻的时候……
编后言:
有人说,“二千年文明在西安,五百年文明在北京,一百年文明在上海”。
人的前程,人的荣辱往往在一念之差。
踏上天桥电梯,感觉到“人性化”…
一座像象的城市,大凡十字路口都在天桥。但上海的天桥是天桥电梯。 从地面到天桥两边全是自动扶梯,具备足够的防水功能,因此不必担心雨水影响到电梯的正常运行及安全性。 装自动扶梯:可减少行人违规横穿马路,而老幼病残则是自动扶梯的最大受惠者。 给人行天桥装上自动扶梯,人行过街天桥为全封闭结构,人行梯、电梯相结合,主桥面呈“工”字形结构,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有了自动扶梯后,行动不便的行人再也不用为过天桥发愁了。
徐家汇是上海的繁华区之一。我们从马路上过天桥,仔细观察哪些人坐天桥电梯?
原来是老幼病残人的专利。因为上海人讲文明,尊老爱幼是上海人的家常饭。 在天桥人海就分流,只见老人幼儿们顺着扶手往上徐徐上升来到桥顶,而年轻人和健康人则选择天桥中间宽敞的台阶而上。 我们来到天桥,四周映入眼帘的都是色彩缤纷的广告色、大片大片的绿地和夜间闪烁不定、姹紫嫣红的霓虹灯。 你看,各种彩色广告从半空倾泻下来,足有四五层楼那么高,显得光色夺人。 承载彩色广告的主体是汇金百货、港汇广场、第六百货、东方商厦、太平洋百货、美罗城,等等。 这些东方都市的顶尖商业旺地,一个个比肩而立,安营扎寨,迎接着物质世界的潮涨潮落。 据不完全统计,徐家汇每天的人流量在30万人次以上。
看来上海是文明之城,上海人也是礼仪之人。
上海零距离接触是粗浅短暂。 2005年,我国财政收入三万亿元,而上海达4000亿元,占全国 的八分之一。 与我区结对的闵行区财政收入达到117个亿,是上海区县中的老二。 我猛然想起家乡的财政收入有6个亿。看来“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千道理万道理,地方经济发展了才是硬道理;取长补短,奋起直追也是生产力。
随着徐徐晚风,想把穿梭不息的黄浦江作为背景照像,也要等上一等,谁都知道,外滩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外滩。
文/黄成格 图/陈小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