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就要到了,满城都是爱情,这厢边是“七夕餐”、“七夕游”,那厢边是“相亲会”、“姻缘角”,爱情似乎成为了七夕的全部主题――中国人聚集起来重温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在这一天,人们记住了,人与人建立一种爱情关系的时候是这么忠贞、这么凄美、这么浪漫。可是七夕节到底该怎么过才更有意义呢?
第一种:放孔明灯
选一个浪漫的夜晚,二人一起去放孔明灯,省钱又浪漫。这种经历会难忘而有意义,可以让人永久地回忆起。
第二种:自制一桌别样的烛光晚餐
在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七夕节里,二人共同制作一桌健康美食,然后做两个西瓜灯(西瓜一切两半,吃完后,在西瓜里各放一根蜡烛点燃)来增加气氛。可以拍照留下纪念,一个实实在在、自由自在的情人节。 详细》
买花的以三四十岁男士居多
在花鸟市场,一女店主称,自己卖花20多年了,碰到买花的人无数。她总结了几条规律:
20多岁的男人买花,基本上都是送女朋友的,或是心仪的女生。
三四十岁的男人买花也很多,但这些人买花,一般送的是情人,不是老婆。老婆舍不得男人买花的钱。许多有家有室的男人不会买花送自己的老婆。“成天柴米油盐,老夫老妻了,也没那个浪漫劲了。”
偶尔有碰到很潮的老人,年纪大了,也夕阳红一把,反倒浪漫起来了,买把鲜花送送老伴。
情人节一连买好几束花的情况也并不少见。除了送女朋友的玫瑰,再送女朋友小姐妹的百合。“送的花不同,代表的关系也不同。”
不管是“情人节”还是七夕,若是刚好碰到周末,行情就不会很好。
“今年的七夕正好是周六,行情不会很好。”申先生说。
见记者迷惑不解。他解释说,周一到周五,上班族都在单位。送花生意就比较好,“单位里有那个氛围,送去单位,对方就有面子。”周末了,大家都在家,送到家里,不太方便。 详细》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今年七夕节是8月6日,星期六,虽然距离传统七夕节还有2个星期的时间,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网上已经悄然兴起了七夕鲜花预定潮。
据我国最大的鲜花预定网新鲜网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他们每天都会收到十几个七夕送花的单子,与往年相比,时间上大大提前了。”除了时间上的提前,今年网上七夕订花彻底改变了以往男生送女生一边倒的局面,不少女生挑选时尚礼物送给男生,如新鲜网独具特色的“zippo打火机”、“毛巾礼盒”等创意礼物受到了女生们得青睐,成为女性们送礼物的首选。
这样的改变还表现在送花的年龄上,“中国情人节,不再只是年轻人的节日,随着网上消费概念的普及,中年男性也成为网上购花的主力军之一。”新鲜网相关负责人介绍,最近一个中年人购买了99朵玫瑰的花束,两个中年人预定了“蓝色妖姬”花束,售价均在600元左右,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消费水平普遍比较高。 详细》
“七夕”――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在经历了近百年沉寂之后正慢慢“复苏”,俨然成为年轻人热捧的“中国情人节”。然而,在商业氛围的影响下,传统节日的内涵也随之有所改变,“热闹”背后的“隐忧”不可忽视。专家建议,通过挖掘并宣传“七夕”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使现代人对其从“玩热闹”转化成由衷的“情感认同”。
2月14日,农历七月初七,不一样的国度,不一样的时代,不一样的日期,不一样的历法,却记载着一样的人间真爱。当传统与现代、舶来品与老古董交汇、碰撞,掠过我们心底的难道仅仅是一个曾经流传的故事或《七夕赋》、《鹊桥仙》?
山西大学学生小景认为,西方情人节有玫瑰、巧克力,感觉上就很浪漫甜蜜,而七夕节没有现代人可依托的具象物质,仅止于抽象的神话故事和回忆,自然会被人遗忘。
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王女士对东西方情人节的冷热现象颇为感慨:“节日的传承需要载体,传统七夕节有女子祈愿或展示自己女红等手工技艺的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这些手工技艺渐渐流失,而七夕节也就更难免在现代人眼里和手中被忽略掉了。我们不希望自己的节日遭‘流放’,而看着‘拿来’的节日和文化‘乱花渐欲迷人眼’……” 详细》
“热回归"背后的"冷思考”:我们需要怎样的"七夕"?
挖掘并宣传“七夕”文化内涵
伴随着“七夕”的升温,一些市民和专家对于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缺失的质疑也不绝于耳。记者采访发现,大多数过七夕节的市民是仿照西方情人节的过节方式――以玫瑰、巧克力为主打项目,抑或不知道该怎么过,“七夕”并没有形成传统节日应该具有的独特性。
对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分析认为,中国大概有100多年时间不重视“七夕”等传统节日,人们对这种传统节日在记忆、仪式和习惯上都存在传统价值观的断裂。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近几年由于商家宣传和迎合年轻人的口味,‘七夕’又唤起了大众的情感诉求,但有所不同的是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却发生了一定变化。”刘魁立说。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祁庆富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城市生活中,女孩子不再学“穿针引线”等传统技艺,因此要让“七夕”更有文化内涵,需要政府、社会团体等机构为保护传统文化举办一些活动,比如妇联可以在“七夕”组织刺绣、编织或者剪纸等技能比赛。对于男士,则可以鼓励他们在“七夕”为家里人做饭,这也是爱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比玫瑰花和巧克力更温馨、更传统。
“民众过传统节日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甚至不需要人为的规定,关键是现代人已经不关注每个节日的传统文化意义。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对应的习俗,如‘七夕’就有穿针乞巧、晒衣晒书、吃巧果等习俗,同时各地针对某一节日的习俗也有区别。这些文化内涵都有待挖掘。”刘魁立说。
还有专家认为,现代人对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了解和认同需要一个过程,在这期间,政府、媒体和商家的共同努力至关重要。避免节日的表面化,政府应该做一些文化上的开发,比如通过动漫、连环画的方式让人们更了解节日的来源和过节的意义。而商家也不能仅仅看重节日的经济效益,应该在活动中融入文化元素,让顾客在消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教育。
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观其风情,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详细》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详细》
贺牛生日: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迎仙: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漂针试巧:七月七日,为“女节”。少女咸以盂盛水向日,中漂针,照水中之影,以试巧,复陈瓜果,争相“乞巧”。
月下盟结,穿针引线:胶东地区,有祭拜七姐神的习俗,年轻女子常喜欢在七夕节着新装,聚一堂,月下盟结七姐妹。有的还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请七姐姐下天堂。不图你的针,不图你的线,光学你的七十二样好手段。”还竞赛穿针引线,争得巧手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