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51|回复: 3

新华特稿 人文——千年麦溪村,回不去的故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5 14:3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千年麦溪村,回不去的故乡   新 华 报 业 网-新 华 日 报   2011-08-04  
       从南宋算起,麦溪村已有近千年历史,我们张氏也在这里繁衍了七百五十年,出过二十二位进士,四位举人。从唐朝起这里就有条官道连通宁镇山脉和太湖平原,向西走冈阜连绵,向东走一马平川。
  “从南宋算起,麦溪村已经有近千年历史,我们张氏也在这里繁衍了750年,出过22位进士,4位举人。从唐朝起这里就有条官道连通宁镇山脉和太湖平原,向西走冈阜连绵,向东走一马平川。”77岁的张荣法带媒体走在千米老街上,对麦溪村的历史如数家珍,“这里以前是染坊,那里曾住过族长,那间就是文秀才宅,我小时在那里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然而顺着他手指方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顶破墙塌的老宅,墙头长草,门锁生锈,显然已很久没人住了。就像秀才已成了老古董一样,丹阳千年古村麦溪在快速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已经日渐衰败,那种田园牧歌式的乡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塌陷老屋里遍地野花野草
  在麦溪,张荣法是一本百科全书,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无所不知,谁家有事都喜欢找他出出主意,有时村里来了外人,他甚至能报出是谁家的亲戚。
  在延陵镇镇长岗位上退休后,他开始追寻麦溪的历史,从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图书馆找到麦溪张氏光绪年间重修的家谱。根据史书和家谱的记载,北宋时范仲淹派儿子范纯仁回苏州老家收租,返程时到丹阳看望挚友石曼卿,得知石曼卿父母和妻子相继去世却无钱下葬,便将船上的500斛麦全部送给石曼卿,石曼卿葬亲后用余钱在简渎上修了座桥,命名麦溪桥。到了元初,做豆腐的张千宁入赘富户,在麦溪桥附近安家,随着张家的兴旺,原本人烟稀少的麦溪村热闹起来,到光绪年间,麦溪张氏共有3.8万人,分布在周边36处,是丹阳第一大姓,直到现在,麦溪仍然是丹阳第一大村
       然而,在这个衰落的千年古村,越来越多的老宅由于无人居住而毁坏。张荣法所说的文秀才府建于清末,原本有十多间,现在只剩下一间,且南墙和北墙都有部分坍塌,房子里堆着柴草,梁架上布满蛛网,墙头、房顶长着杂草,东侧的山墙已经向外倾斜,看起来摇摇欲坠。向东200米,还有一座清末的武秀才宅,也只剩下两进,虽然没有坍塌,却是铁将军把门,邻居们说,武秀才后人在外地办厂,只留下一个中年人在家看房子,偶尔来住。离武秀才宅不远处,搅拌机轰隆作响,一座框架结构、空心红砖的2层小楼拔地而起,几个月前,那里还挺立着一座残破的民国老宅。
  在麦溪,青砖黑瓦、穿斗抬梁式的老建筑还留有上百座,然而大部分已无人居住,任其朽坏。在屋顶和墙壁坍塌的屋里,野花野草在肆意生长,有些老宅已经彻底倒塌,只剩下木梁架支撑在半空中,上面爬满了藤蔓。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盛夏的阳光下,草木繁盛,生机勃勃,旁边则是断壁残垣。
  这幅画面是现代化进程中大多数古村命运的缩影。当人们纷纷搬进新居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那些代表着传统生活的老宅正在被日渐冷落、抛弃。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另一方面,我们忧虑地看到,曾经美丽的古村落,那孕育一代代人的乡土中国,正在失去千年记忆。
  年轻人正在远离村庄
  麦溪是一个已经老去的村庄,村里很安静,安静得没有活力。记者在村里参观时,见到最多的是老人,除了村边公路的店铺里,村里基本见不到80后,中年人有些留下来了,但很多白天进城打工,晚上回来休息,他们骑着摩托车、电动车,给麦溪村边的公路带来早晚两次高峰。
  村里现存唯一一栋两层跑马楼已经有100多年历史,里面住着74岁的张寿泉。他有三女一男4个孩子,都在外地城市工作生活,长假时,他们会回来看望父亲,虽然家里给他们每人都留了房间,但他们每次都住在丹阳城里的酒店里。家里空了很多房子没人住,便租给别人开化肥店。
  村里最气派的二层新楼,是年近七旬的韦碧青老太太家的,高约8米,贴着枣红色的瓷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清代大学士、《康熙字典》的总撰张玉书的宰相府邸就曾盖在此处,但韦老太太自己却坚持住在前面的两间老房子里。她的三个孩子都在北京,她去住过,因为无事可做、没人聊天,还是回到了村里,每天吃饭时端着饭碗和巷子里的老太太们拉家常。而那栋小楼,日复一日地空关着,只有春节前后,儿女们回来住上十天半月。
  “在村里造再好的房子,也娶不到老婆。”张荣法这样解释年轻人为什么要离开村庄。他的一个远房侄子,花50万元在农村造了座别墅,然而他的女朋友希望住在城里,最终他们还是在城里买了房。70后的年轻人几乎没有懂农活的,即使留在村里也不下田。现在下田干农活的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村里的田大部分承包给外地人,否则恐怕要撂荒了,村里五六十岁的人,自己辛辛苦苦出去打工,家里的房子不再翻新,但一定要给孩子在城里买套房。张荣法告诉记者,每年村里都会搬走50户到100户人家,村子正在逐渐空心化。
  几百年来,人口第一次成为麦溪村的大问题。丹阳有句民谚,“富贵三城束,人丁麦溪张”,讲的是清朝中叶茅山道观为建顶峰宇观,邀请方圆百里的望门大族上山议事,丹阳三城巷的束家财大气粗,包下了工程的全部资金,而麦溪人丁兴旺的张家则承担了全部的劳力。今天,城市像一块磁铁一样吸引着年轻人离开故乡飞奔远去,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麦溪这样的古村被远远甩在后面,安静和寂寞,就像一首无声的挽歌
  祠堂只剩明代一堵墙
  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麦溪张氏宗祠,原本占地4亩,前后5进,是张氏春秋祭祖、续修家谱、宴飨议事的地方,大厅中堂悬挂的对联写着:传祖宗一脉真经曰忠曰孝,教子孙两项正事唯读唯耕。这正是传统乡村的主流价值观
  但是当你走到祠堂旧址边时,眼前却只有一座废弃的小学,操场上种着黄豆,花坛里长着芝麻,露天楼梯的栏杆上爬满了丝瓜藤,就连小学的大铁门上都爬满了藤蔓。当年村里最神圣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一堵两米来高50米长的残墙。
       祠堂的消失,不仅标志着宗族势力的消失,而且标志着士绅阶层的消亡和农村自治能力的衰退。直到清代,政府的触角最多也只延伸到县级,乡村基本靠自治,村内、族内掌握财富又有文化的乡绅,属于有实力又有声望的群体,是村民事务的实际管理者。当年祠堂内的申约牌匾就写明,族人村民要按时纳税、严禁赌博、抚恤孤寡等,甚至规定,有纠纷要先在族内解决,不得擅自打官司。祠堂内还有“账务公开栏”,记载着宗祠2000余亩公租田的亩数和收支,以及镇江4号码头的装卸劳务收入,这些收入主要用来修祠、续谱、建庙、修桥铺路、接济穷苦以及供养族内优秀的孩子读书等公共和公益事业。传统的乡村自治当然有强调族权、苛求寡妇守节等违背现代法治和人文精神的内容,但其维护乡村秩序的功能不可忽视。
  乡绅阶层的作用,在乱世表现得尤为明显。抗战期间,日本人、国民党、汪伪政权和共产党四方势力在麦溪角力,张龙子是国民党指派的乡长,但与在茅山打游击的陈毅交好,暗中为游击队提供枪支弹药。因为“通共”,他被日军抓到丹阳城,但因一手漂亮的字画和在乡村的名望,又被日本人奉为座上宾。为了保全乡里,他在各派之间周旋,使乡民们得以避免直接面对侵略者和汉奸的迫害,深受村民爱戴。
  如今,在麦溪,最有经济实力的是外来承包土地的人,养猪、养鸭的大户,但他们毕竟是“过客”,对村里的公益事业并不热心,几年来村里新添的7条水泥路,是在外地办企业的麦溪人捐了40多万元才修成的。
  故乡只留在记忆中
  在端木顺本家的一间仓库二楼,有三纸箱线装书,是祖上传下来的。端木家世代开药店,民国时搬来麦溪,箱子里除了《本草纲目》之类的医书,还有很多当年病人抓药时抄下的药方。端木顺本说,他把这三箱书都送给了祖籍麦溪的南大历史系教授张学锋,等他下次回乡时带走并研究。
  这三箱虫蛀、破损得千疮百孔并且一抓一手灰的线装书,仿佛是一个隐喻: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麦溪只能和旧灯管、破沙发等被归置在一起。对张学锋来说,虽然偶尔还回乡上坟,但麦溪已经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乡”。
  在张学锋的儿时记忆中,麦溪是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村里有口大塘,塘底的水草根根可见,二伯带他从塘边走过时告诉他,莼菜出水前很嫩,是一道好菜,出水后就叫荇菜,老得只能喂猪了。半个村子吃水靠大塘,每天早上塘边熙熙攘攘,连村里酿酒,也从大塘取水。然而如今的麦溪,每个水塘都散发着难闻的臭味,村边田头,到处飘落着被废弃的白色塑料袋。
  精英的流失,是传统乡村衰败的一大表征。在传统乡村,富裕的耕读之家既可以通过科举进入官场,也可以在乡村衣食无忧并赢得尊重,因此乡村和城市一样集聚着大量人才。自民国时中国社会向现代化迈进,城市崛起,吸纳了大量资源和人才,传统的乡村日益衰落。从麦溪走出的精英中,仅在南京大学当教授的就有4位,然而他们却很难再回到乡村。历史系教授张学锋当然知道叶落归根的传统,但是他问:“我回到老家,能做点什么呢?”
  “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出现过‘废村’现象,在长达四五年间,几乎每天废掉一个村,所有人都迁走了。”曾经留学日本的张学锋说,“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是‘三桑农业’,即只有爷爷、奶奶和妈妈种田,‘桑’就是这些尊称的尾音。在韩国,首都首尔集中了全国30%的人口,粮食要靠进口,生活成本奇高。在韩、日,每一粒米都极为珍贵,绝对不可以浪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其规律,但发达国家走过的路、付出的代价,我们中国的农村是否应该从中汲取教训,这是身为历史学者的张学锋——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城里人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一道现实的问题。
麦溪1.jpg
端木顺本手捧祖上留下的医书,仿佛凝视那个远去的时代。
麦溪2.jpg
抱鼓石后大门紧闭,门前已经荒芜,杂草丛生。
麦溪3.jpg
老宅的断壁残垣里,草木繁盛
麦溪4.jpg
古代的防盗窗,窗口钻不过一个人
麦溪5.jpg
发表于 2011-8-5 15: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很怀念过去的味道
发表于 2011-8-5 15: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4_344:}
     
 楼主| 发表于 2011-8-6 15: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麦溪村可师法延陵九里村积极争创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6 05:32 , Processed in 0.0614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