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走出反恐的困局
今天就是“9·11”事件1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原本与昨天、明天一样稀松平常,但因为是节点的日子,又多少显得有些不平常。正是一个个这样的纪念日,钩沉起人们内心中的记忆。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白宫已经决定要低调地来纪念“9·11”事件十周年。奥巴马总统夫妇除了在9月11日当晚参加国家大教堂的音乐祈祷会之外,他们还将前往纽约、五角大楼等三个地方出席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将以悼念美国本土死难者及勿忘恐怖分子发动的全球攻击为主题。
白宫的低调,并不是美国人在刻意淡忘这一历史事件。10年前的9月11日,是一个惊天动地的日子。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了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近3000人在此事件中遇难,举世为之震惊。这是恐怖主义者精心筹划的一次行动,这是目标直接针对美国的一场非常规战争,这是一场在文明冲突和反对霸权名义之下对美国的报复。
美国时任总统小布什迅速启动了对恐怖主义的打击行动。小布什政府之前推行单边政策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在“9·11”事件之后消失殆尽。美国对恐怖主义的打击,也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支持与同情。反恐,从此与世界和平及秩序紧密联系起来,直至今天。
十年来,这个世界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在美国的军事打击之下,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权被推翻,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也被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后来死在绞刑架上。美国安全最大的威胁——“基地”组织领导人奥萨马·本·拉丹,则被美国军人击毙。最新的事件,是利比亚的卡扎菲政权也被推翻。
看起来,美国眼中的许多不“和谐”的人物走向了末路,但是,在反恐战争持续了10年之后,人们要问,美国感觉到更安全了吗?这个世界感觉到更安全了吗?答案恐怕不像提问这么简单。或者说,没有人敢断言,恐怖主义的巨大威胁正在减少。
“9·11”事件之后,美国国内反思甚多。尤其是在奥巴马总统上任之后,对布什时代的单边政策有所检讨和纠正。在外交方面,美国政府也竭力协调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在很多人的眼里,美国与中东的矛盾是仇恨的根源,也是导致“9·11”事件的主要背景。不过,仅靠政府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在民众间形成实质性的效应。
事实上,“9·11”事件发生10年之后,不单单美国,整个世界在维护安全方面似乎越来越显得脆弱。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的交流日益密切;另一方面,仇恨的根源却从未消失。从制造恐怖事件的便捷性来讲,恐怖势力在技术层面已更为容易实现目标。最新的一个例子,是挪威今年发生的血案。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激进者轻而易举地造成近百人的血案发生。
有研究者从长期维护国际安全的机制失效及重建新机制的角度,来探讨“反恐”的出路。但问题在于,恐怖主义的袭击并不是发生在主权与主权之间。传统的维护安全的机制在恐怖战争面前失败已是无疑,新的机制却难以在传统机制的废墟上形成。这正是当下的困局。
恐怖主义与人类追求和平的基本价值观相悖,从长远来看,不会有前途。而恐怖主义的产生,原因种种。要铲除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确实需要多种手段并用,包括军事的、政治的,乃至经济的手段。当然,打击恐怖主义也不只是安全理论与机制的问题,世界的动荡和不安与人心密切相关。仇恨,常常种植在人的内心深处。
仇恨,是一种敌对的情绪。透过包括“9·11”在内的恐怖事件可以看出,仇恨源自政治利益、经济利益的冲突,也源自种族、价值观的冲突。人类漫长的历史早已揭示,在利益冲突无法完全避免的状况下,田园牧歌式的人类和平在某种意义上只是美好的愿望。但这也不是说,维护和平与反对恐怖主义就无所作为。就美国而言,反恐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未来的各类政策取向。一味提高安检级别的被动式防御,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所有的维护国际安全的理论都指向军事与政治,这并无错。但美国在经济金融政策上同样不能“霸道”,否则,会引致另一种对立情绪。一方面,美国政府应尽力帮助遭受恐怖主义侵蚀的地区发展民生,另一方面,这个世界上的第一强国又必须切实纠正单边主义的传统“恶习”。反恐的未来,考验着美国的诚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