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学究”的调查方式,怎能揭开伪善的衣冠
近日,北师大一19岁女生“求过而立之年的大叔包养”,并留有一联系电话。昨日,记者核实得知,“求包养”是北师大一宿舍女生试探社会的一种调查,“实际上子虚乌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求包养”这种方式不恰当,“调查前应向被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而不是以掩盖事实的方式调查,这样违背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9月21日新京报)
我们经历了不少明查暗访,如是因公,则要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应付过去。然而,如包养之类的社会敏感话题,不仅事关道德底限,更事关个人社会形象,北师大女生以发“求包养”贴的形式,为自己,也为他人展示出社会中少数人群光鲜外表下的丑陋内心。不过,在我看来,尽管这种行为有损于社会公德,但也未尝不是一个探寻社会真实的方式。
其实,对“包养”这一涉及个人阴私的社会敏感话题,谁会在面对公开调查时,坦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试探怎么揭开少数人伪善的外衣,昭示其内心的丑陋与不堪?储朝晖研究员所说的学究理论,若是放在一些正面的调查研究中或许管用,但用在类似于“包养”的话题之中,却显得无知、悖谬和可笑。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却并不鲜见,许多曾因金钱、女人而落马的官员们,何尝不是在公众场合人模人样地大谈清正廉洁、优良作风呢,可在他们光鲜的背后,又是何等的污秽。
试想,若真如储研究员所言,先告知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公众对“包养”的态度,那么得到的结果,不用去统计也可以估摸出来,无论是什么群体,众人必是愤然摒弃,坚决抵制。如有媒体将其结果公布于众,则必是一片和谐,人心向善。这样的调查结果,既没有任何的真实性,对女大学生也无指导、警示的实际价值,要这样学究式的调查研究,又有何用呢?
对于涉世未深的大一女生而言,能以这样的方式来试探社会、了解社会,难能可贵,是他们认识社会的大胆探索与尝试。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听惯了赞歌高唱,看惯了幸福美满,但在这些表象背后,总会有不为人知的阴暗。我们应该鼓励女大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这个社会,唯有这样才能促使她们自尊、自重、自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