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37|回复: 1

周边文化发展打算:金坛重点开发东方盐湖城、溧阳打造六大文化产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4 13: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主动创新作为打造“人文金坛”
    金坛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跃中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决定》,是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总纲领、总号令。面对文化建设的又一个春天,我们必须抢抓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主力军、主阵地、主战线作用,抢先一步、快人一拍,瞄准新高、全力而为,再创一个文化建设黄金发展期,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铸造“人文金坛”的新形象。
    一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争当学习先锋
    首先要学习好。深刻领会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新思想和新要求,结合发展现状和前景学,坚持用全会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次要宣传好。组织市委和基层党委宣讲团把全会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各新闻媒体则加强谋划、策划和筹划,宣传出态势、声势和气势。再次要贯彻好。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结合会议精神推动自身跨越式发展,以全新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切实把文化强市建设推上一个新的层面。
    二是以高度的文化自信争当创新先锋
    一要推进观念创新。确立民生文化观念,完善提升文化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确立特色品牌观念,打造出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宣传文化工作品牌。二要推进手段创新。在超前策划和聚合亮点方面求突破,不断拓展影响面,扩大受众群。在渗透和融合方面求突破,创造性提供更多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在拓展传播渠道和加强双向互动方面求突破,使人们在沟通与交流中形成思想共识。三要推进机制创新。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不断完善宣传文化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思路,创新形式和载体,促进理论武装工作常流水、不断线。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路,以重点项目吸引人才,以合作方式招揽人才,以优厚待遇留住人才。
    三是以高度的文化自强争当实践先锋
    一要“强”在文化的凝聚力上。大力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贴近基层、走进百姓。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深入开展新时期金坛精神大讨论活动,全面提升金坛“精气神”。二要“强”在文化的持久力上。在优化布局中统筹推进滨湖新城开发、新农村建设和区域文化配套建设。在完善政策中加大投入,“十二五”时期文化事业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力争达到2%。在创新机制中扩大效益,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步伐,“十二五”期间新建市图书馆和游泳馆,规划筹建滨湖新城文化艺术中心。三要“强”在文化的竞争力上。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金坛建设成为文化创新能力强、文化传播范围广、文化消费市场活的文化产业基地。提升特色文化产业层次,重点开发东方盐湖城、宝盛园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发展古籍印刷等特色优势明显的生产企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对重点项目、濒危项目等实行扶持,对文化企业实行与高新技术企业同等对待的政策。四要“强”在文化的推动力上。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已转制的文化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使其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彰显生机和活力。着力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着力推进文化精品战略,引导鼓励广大文艺、新闻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精心培育文化活动品牌,挖掘扶植“一镇一特”、“一村一品”,让文化之果全民共享。五要“强”在文化的落实力上。规划人才培养和发展目标,通过多种方式做好文化人才规划编制工作。创新选人用人育人机制,重点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人才和创新人才。完善人才强文政策措施,按照建立“六个一批”文化人才队伍的要求,努力使金坛成为文化人才奋发有为、建功立业的创业热土。


集聚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强区
    武进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江建文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必须以更宏远的战略眼光,走出一条文化产业强区的武进之路。
    1、主题打造“三大特色文化带”。优化区位分布,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影响价值深远的特色文化带。一是太湖特色文化带。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西太湖生态休闲区为主体,以山水自然风光、民俗特色风情、历史人文古迹等为重点,构建现代城市、山体、湖泊交融共生的特色文化空间布局,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独树一帜、特色鲜明的艺术文化长廊。二是春秋特色文化带。以春秋淹城遗址为核心,建设“泛淹城文化旅游区”,构筑与春秋文化的对话空间。加快建设武宜路“水墨江南”历史文化街,以空间、建筑、色彩、景观等多样特色铺陈历史画卷,形成吴越文化、春秋文化涵容广博、历久弥新的历史人文景观。三是花卉特色文化带。以举办全国第八届“花博会”为契机,依托“花木之乡”嘉泽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花木生产、花卉鉴赏、科教观光等相关产业,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花卉产业基地。
    2、规模发展“五大文化产业群”。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资源,挖掘优势,补齐短板。一是文化旅游产业群。以太湖湾山水风光游、西太湖生态休闲游、淹城历史文化游等“一古一今一生态”为重点,大力发展“两湖两园一城”五大板块,形成特色联动发展之势。二是动漫游戏产业群。以环球动漫嬉戏谷等为基础,引进一批动漫游戏产业人才,加快动漫游戏基础研发及公共服务、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动漫游戏策划、原创、经纪等品牌企业,建立研发、制作和市场推广基地。三是传媒印刷产业群。传媒产业以“提升业态”为重点,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业、广告业、城市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印刷产业以“突出规模”为重点,重点扶持具有先进技术的大中型印刷企业。四是演艺娱乐产业群。依托青少年宫、大剧院等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声乐、器乐、舞蹈等演艺人才。抓好电视剧、锡剧、广播剧等文艺精品生产,增强艺术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五是工艺美术产业群。以淹城文化街为依托,深入挖掘象牙浅刻、留青竹刻等特色艺术品,培育艺术品展示、拍卖、鉴赏等中介机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建设,发展艺术品收藏市场和文物市场。
    3、项目构建“三大文化集聚区”。把产业集聚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以项目集聚推进产业集聚。一是创意产业集聚区。以西太湖国际智慧园、科教城信息产业园等为平台,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等集聚区,促使创意设计、动漫影视、网络游戏、新兴多媒体等企业集聚。二是生态文化集聚区。依托秀美的西太湖湿地资源,推进“滆湖之星”观光塔、临湖钻石教堂等项目建设,打造万众心驰神往的“月光水城”;开发建设三勤生态园,打造以南田艺术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艺术集聚区;加快开发杨桥古镇,保持人文品位的原生态展示,展现“小桥流水人家”的别样风情。三是娱乐休闲文化集聚区。着力推进花园街新加坡文化城、澳新风情街等项目建设,打造集餐饮、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大型商业休闲文化街。深入打造新天地不夜城,加快建设风味美食街、风情酒吧街等项目,形成具有城市开放空间特性、城市标志特性和城市文化主题特性的建筑群,打造娱乐先锋的大都会、移步换景的风情街、市民娱乐休闲体验的新天地。


不断加快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步伐
    溧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闵建平
    在“十二五”的历史新起点上,溧阳如何进一步利用好所处长三角几何中心的区域优势、发达的交通优势以及大区域经济优势,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充分释放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成为新时期溧阳文化繁荣与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溧阳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途径:尽快消除制约全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瓶颈”,针对当前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水平偏低、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低和消费结构不合理、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不足、文化企业规模偏小以及人才队伍建设薄弱等不足,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培育壮大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
    认识的落脚点是行动。我们确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定位与目标:以“中心辐射、项目带动、轴线拓展、优化组合、特色互补”为原则,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项目化带动,集群化发展,形成溧阳文化产业科学化发展的大格局。
    在发展文化产业上,重点打造“六大文化产业”。一是文化旅游业,依托现有基础和文化旅游资源,以运动休闲型旅游为亮点,以度假型旅游为支撑,合理规划未来文化旅游发展。在继续维护、拓展以天目湖、南山竹海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挖掘本地文化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和景区文化内涵,突出文化在旅游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印刷发行业,打造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以上,多功能、一站式的现代书城,构建新型出版物流通经营体系。进一步形成以印刷为主线的“文化产业链”,将生产性服务和创意性服务扩展到与印刷相关联的行业。三是节庆会展业,以茶叶节、旅游节为龙头,发展节庆经济,办好天目湖中欧经济论坛,使溧阳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会展中心和中欧经济信息发布地。四是传媒资讯业,实施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工程,开发与拓展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完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传媒产业链,发展综合性传媒产业。五是演艺娱乐业,加快文化经营企业的体制改革,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演艺业。六是工艺美术业,挖掘“少儿书法”艺术之乡经济价值,做大做强书法、美术产品市场,积极推动工艺美术品的研发和生产基地建设。
    在繁荣文化事业上,抓好一批载体建设。一是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企业。二是打造一批重点文化园区。重点抓好水西军事文化博览园、焦尾琴文化博览园等一批园区建设和发展,通过文化来提升园区的品位。三是包装一批重点文化项目。重点抓好博物馆、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等场馆和项目建设。围绕重点文化项目,推动八条特色文化街区的形成。四是做响一批特色文化节庆。通过节庆活动,打响溧阳文化产品品牌,使文化、艺术和商贸融于一体。
    在打造文化精品上,创作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充分挖掘、引进和利用多方面人才,结合溧阳实际,创作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书画、电视剧、地方戏剧、歌曲、小品等题材的精品力作。同时,积极引进全国性、国际性的重大集会和文体赛事来溧举办,扩大知名度,让溧阳走向全国和世界,让全国和世界了解溧阳。
    在强化服务保障上,完善“四大保障机制”。即完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培育机制、完善宏观管理机制、完善政策引导激励机制。

     
发表于 2011-11-4 15: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广东深圳
各地都在聚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文化产业强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22 12:11 , Processed in 0.0437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