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32|回复: 6

教师家属“农转非悬案”如何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7 20: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教师家属“农转非悬案”如何解?
      【市民疑问】市民蒋女士于1995年10月,在丹阳市延陵中学按照“教师带家属农转非政策”,实现了“农转非”,也从此失去了原有的口粮地。如今无工作、无收入、无养老保险,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障之外。在1979年至1984年,她曾有过在社办企业工作的经历,但未能符合近期解决“未参保企业人员”养老的政策条件。她想知道,还有没有途径可以解决她的养老保险问题。
     
发表于 2011-11-17 20: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记者调查】据了解,蒋女士的遭遇并非个案,如今“农转非”教师家属所面对的窘境已成为一种现象。而当时,在城乡二元化较现在严重的环境下,对教师的农民身份家属实行“农转非”政 策,是对优秀教师的一种照顾,这些教师家属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承包地和自留地。按照那时的政策,农转非”之后的老师家属每月能领到定量的口粮补贴,这在物资相对缺乏的时期,属于配给制度下的商品分配。但时过境迁,社会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过程中,原有的分配格局发生巨变,原来的口粮补贴早在多年前就被“断供”了,被迫自己掏钱吃上商品粮的老师家属们因为多数住在乡下,没有口粮田,没有自留地,更缺乏在体制内就业的机会,致使现在处于既无法享受当前社会保障,又丧失农民身份的尴尬境地。

      【相关答复】在教育局的人事科,一位科长称自己刚到任不久,对蒋女士所遇到问题的相关政策不太熟悉。他回答提问时关照,自己的回应不算正式答复。
      这位科长坦言几天前就接待了几例同样遭遇的市民,他当时的答复归纳为两点:一 、此政策并非市教育局制定,教育局只是按政策办事;二 、相关人员“农转非”之后要自谋职业。记者咨询,那些年老的“农转非”家属,没有任何收入,一旦做老师的老伴过世怎么办?王科长表示一方过世后,还在世的老师配偶可领取每月数百元的遗属补助。
      记者辗转后找到人社部门寻求答案。市社保中心严主任答复,到2007年6月30日截止,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的市民,已经不属于缴纳社保的人群范围。根据《丹政规发[2010]2号》文件规定,如果子女及其配偶按规定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并正常缴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满15年后,因无能力缴费而中断的除外);无社会保障,无稳定收入者可以领取养老补贴,一般60(女性55岁)~80岁老人的补贴额度是每月60元。

    【问答点评】从蒋女士所反映的问题,折射的是“农转非”教师家属这一特殊群体的一种“待遇悬案”。当初的部分教师家属“农转非”政策,也许其本意是为了提高优秀教师家庭的生活水准,但从它运行至今的结果来看,显然偏离了原先的目标。事实上从推行之日起,政策就忽视了大龄“农转非”家属在就业方 面的弱势,而相应的配套措施又缺乏下文,结果导致绝大多数“农转非”家属跳出农门即失业。
      很明显,作为一种体制内的政策待遇,这些“农转非”对象只有靠做老师一方的收入才能生存。值得庆幸的是,如今老师的退休收入还算不错,一家人谋求 温饱应该不是问题。但这种跛脚的平衡显然难经风浪,如果这类家庭中子女不幸平庸,跟大多数人一样属于“非成功人士”的话,那么这些已渐渐老去的“农转非”教师家庭,将如何以一份工资,面对今后物价的飞涨和老年疾病的侵袭?(徐晖)
     
发表于 2011-11-17 20: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了解一下!
     
发表于 2011-11-19 1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现在想转农村户口还不让转的。风水轮流转呀!
     
发表于 2011-11-19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特想了解下~~
     
发表于 2011-11-24 2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被遗忘的“特殊群体”该怎么办?
作者:夏金汤 来源:丹阳日报
-----------------------------------------------------------------------------------------------------------------------
      《丹阳日报》11月17日《教师家属“农转非”悬案如何解》一文,首次披露了一个被长期忽视甚至遗忘的重要民生问题。凡读到此文的人,对记者这种走基层、听民声、解民疑的精神和责任心,都深表敬意!我校有些教师家属是1995年和1997年“农转非”的,记得当时的政策规定是:高级教师和达一定教龄年限的一级教师,其家属可享受“农转非”待遇。可见,“农转非”当时是对中高级优秀教师的一种照顾和奖励,能享受此待遇者只占教师的少数。笔者就是当时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当时,丢了承包地和自留地,家属的年龄都已50岁上下,不能再就业,没有任何收入。但我们都很高兴,因为党和政府的关怀温暖着我们的心,我们再也不必交纳农业税及附加和以资代劳     等款项,也卸下了种田的负担,可以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了,同时,每月还能领到“肉贴和粮油补贴”等“农转非”后的补贴。
       大约二、三年后,“肉贴”等各种补贴取消了。后来农业税及一切涉农税费免除了,再后来种田有补贴(现每亩补贴100多元)了,农民和那些未能“农转非”的教师家属都从这些惠农政策中获益,但被优待“农转非”的人却失地、无业而无分文享受,他们自身生计悬空,失去了生存的一切物质基础,只能靠其配偶和子女养着。至今没有一项针对解决他们困境的政策,有时连他们行使选举权的选民资格都会被遗漏,社会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存在。当初这些社会的“宠儿”变成了一个无人过问、被遗忘的特殊群体!在国家贫穷的农业经济时     代,这个群体的人们把他们的青春、把他们的大半辈子献给了农业,为国纳税缴款送粮作贡献,后来由于其配偶的业绩而被国家视为优待对象。如今国家富强了,他们却给遗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却无着落了。这里的关键是有地和没地,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一方有地,一方没地,前提条 件不同,不能笼统地混为一谈。
        因为被照顾却反而造成失地、失业、一无所有,这就是“农转非”教师家属的历史和现实,解“案”必须从这个铁的客观实际出发。
       解铃还需系铃人,当初“农转非”有政策,现在要解“案”,实际上就是要补上历史欠账,也应该有针对的相应政策出台。丢开优待不说,于情于理都至少应给予这些人一个最低社会保障—— — 低保待遇;要不,就让他们“回娘家”—— — 返回户口,给田给地,还其农民的本来身份和地位。 (夏金汤)

     
发表于 2011-11-28 23:39: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怎么办,不能这么被遗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4-20 07:23 , Processed in 0.06071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