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1|回复: 4

教育,请放慢你前行的脚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 11: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当我们偶尔从新闻里看到美国某学校发生了校园枪击事件时,我们会感慨的想:幸好中国是严管枪枝的。再深层的感觉,原来欧美的社会如此野蛮,我们中国相对文明多了。但是我个人的观点却并不如此。欧美的国家,至少自信有这样的文明程度,才会开放枪枝。事实上一个国家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面,偶然出现了暴力事件,并不是文明的退步。相反,如果我们国内开放了枪枝,我们试想一下,那每天要听到多少处枪响啊。我们的文明程度的确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
文明是需要教育来支撑的。我们的教育在做些什么呢?
教育有几个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群体。
第一先说学校。
学校是最能体现教育意义的一个一个基地。学校最怕出现安全事故。宁可无功,不得有过。学校的核心是校长。校长都是一任一任的,上任了有新的想法,或者开展新的举措,说不图名不图利是假的。实际上都希望在短暂的任期里有理想的实绩做出来。但正是因为这一任校长并不知道学校的下一任校长会是谁,又或者这个校长并不知道马上要做哪个学校的校长了。所以,校长将自己的很多计划都写得很现实,写得很完美又很急切。这一来,在一个学校核心人物的急切要求之下,很多举措只能急急乎拉开序幕,有时候又草草地作了收尾。
而且现在教育局及以上的部门都会将责任一级一级下压,校长顶着极为严肃的学校安全责任帽。为了自保或者图个平安,校长会把安全问题远远架高于教育之上。这也不准那也不许,学生最安全的就是坐在教室里看书写字。这样的教育,有时候也显得挺中国特色的。
如果心态能放淡些,能放慢些。用一个字“陪”。陪着老师一起课堂,陪着学生一起快乐成长。名利看得淡了,思维想对就会厚实,有些小事会放在心上了,有些大事会弃之一边了。
第二再说老师。
这是目前最为尴尬的一个群体。老师最怕比较。有时候把“比较”换作“检查”可能更现实些。做老师的都很苦。多年前首先是收入苦。现在有绩效了,相对有点人样。但还是苦。比论文的年产量,比赛课的含金度,更比教学质量的排名次,有时候甚至还比谁跟校长走得近些,谁会是下一任的中层或副校长。这一比,就把老师会逼急了。做老师的都有些酸气,又都是吃米喝汤的普通人。普通人最怕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老师圈子里,学校的小范围里,一来二去的有声没声的比较,老师们只会急着忙自己的东西。为自己写论文,为自己抓教学质量,为自己争取一些灰色收入。最关键的,还需要应付各种各样,各类名目,理由又非常充分的检查。疲于应付之下,哪里来的闲情去真正做一个教育者呢?
同样,如果收入再多些,压力再少些。多出时间来“陪”着学生一起学习。古时有句俗语叫“陪”公子读书,再说帝王之师,哪一个不是陪着的。好的老师能“陪”出一个王者将相,但目前的教育,更多地是培养出又一批随波逐流,功利为主的性急之人。
第三必须要说的是家长。
家长是教育圈热心的旁观者,或者说是教育圈冷淡地参与者。家长最怕老师。家长最看重的是成绩。有时候,甚至他们直接把中考或高考的分数与相对应的人民币划上等号。家长无形之中代表了社会中很关键的一个派系的观点。他们常常会聚在一起,讨论哪个学校的好坏,议论哪个老师的是非。他们是非常关心学校的,尤其是他们的孩子所在的学校。但是作为家长,其实很少很少地能真正认识教育的概念。他们只是简单地把教育与学校划上等于号。所以只要有能力的家长,就会去选择学校,选择老师。他们认为这就是在给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其实我感觉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不负责。包括双休日,假期里,家长们无不是费尽心思地为孩子选择各类的培训班。家长们的思想有时候会是有些类通的,他们简单地认为自己花了钱,为孩子选择了好的学校,好的教育和好的培训项目,孩子就一定能优秀了。或者这样再不优秀,那就是学校或者老师的问题了。所以家长只把自己定位在离教育不算远的非常热心的旁观者的位置上。但你让他们来参与教育,来花上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他们又会非常地冷淡。因为家长都是社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娱乐。工作之余,也许想放松一下,也许已经筋疲力尽了。所以他们无法真正参与到孩子的个体教育中来。
如果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是老师了,多花时间“陪”着孩子一起看书,学习,玩乐。也许教育又会是另一个境界了。这也就是很多时候老师的子女会显得相对优秀一些。反之,急于让孩子提高成绩,急于把自己的希望理想之压力都寄在孩子身上,只会揠苗助长,适得其反啊。
第四,当然是教育的对象:学生。
有一个谁都知道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里面其实蕴含了教育的大道理,也道出了教育的大根本。但是现在的教育,却让学生感觉到一个字:怕。怕学习,怕上学,怕老师,怕做不完的题目和考不完的试,怕被逼着进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这里面,不但只有落后的学生怕学习,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怕学习。其实谁都承认:玩是人的天性,更何况孩子呢!
关键是现在的教育显得十分柔弱。这里的柔弱,是因为到现在,中国的教育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了,我们竟然还在不停地摸索,探讨,研究所谓的最佳的,最捷径的教育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只是需要学习。几千年来,哪一种模式没有教育出一批优秀的人才呢?几千年来,再纵观世界,又哪一种教育模式能教育出所有的人都是优秀的人才呢?
学生究竟成了教育的受益者,还是变成了教育的受累者呢?甚至——成了某些教育模式下的受“害”者?
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学校,因为需要显示教育成果,就开始不停地研究,摸索。而且不停地有新的模式,新的优质教育思维产生。真的很有效吗?新中国成立才数十年,越是如今,每年都有新的教育模式流行,或者被一定区域诸推。我记得小学科学书里有一个介绍,说外国一个动物学家研究黑猩猩四十多年了,有了独特地收获。仅仅一小段文学,却道出了中外的如此大的差异。人家研究几十年,只研究一种动物,才敢说动物学家,才敢发表一些独特的见解,可是我们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仅仅是写了几篇文章,研究了数月或者数年,就需要推广了,就显示出极优越的成果了。
我们教育在一线的老师也都有体验,数年前一个模式,然后都是要求必须要怎样怎样上课,可没过多久,马上就换了另一个必须要的模式,再过多久又一个新的模式开始流行了。究竟在换什么?教育成了某些权利部门或商业行为的炒作了,还有多少面向学生的真诚在里面。学生就跟随着不停地变更接受模式,改变着思维习惯和学习态度。我看就算学生不累,教育者都累了。
再看现在的社会文化,一方面教育手段越来越先进,一方面社会文会的涉透力越来越强大。打开窗户,有清新的空气进来,可苍蝇蚊子也都进来了。现在关键是城市污染过重,清新空气日益减少,但苍蝇蚊子越来越多。我们可以看到,家长给老师送礼已经是习惯,谢师宴成风,同学之物质攀比流行,风花雪月的故事及热辣的图片电影到处可见。甚至是黑非黑,白非白,官非官,教非教。潜规则已经从成人移到了学生。有句可悲的话: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正是因此,现在教育潜规则之下,有些明明错误的却能盛行,有些明明干净的却没有容收之地。学生的是非观还能不变形吗?道德感急减,诚信缺失,就是当下教育的产物吗?
几千年前,孔子说过: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其不善者而改。再后来,有传道,授业,解惑。说到底,现如今了,教育的真正模式有改过多少呢?教育的盲目急进又比高铁的速度慢到哪里呢?
我们的教育都在做些什么?
简单概括一下,大致有:
1、研究。
这是一个非常光芒的教育名词。大有大的研究,小有小的研究。
其实研究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哪个朝代,哪个领域,没有研究会让人进步呢?
研究什么?研究教育方法。可是,现行教育研究之下,往往是通过不停地调研,统计,得出早已经有的结论。只不过改一些述说方法,改一些研究对象,改一些出版社名称而已。研究需要专员,需要经费,需要研究对象的配合。如果谁能突发奇想地做个“研究”,看看现在专门在从事教育研究的有多少人,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答案吧。拟课题,立小组,搞研究,下基层。学校要配合,老师要配合,最重要的,学生要配合。这一来二去,没有了学生的地位,老师的地位都只是配合,教育成了什么?难道成了研究者的工具?
搞研究就想出成绩,每年有成绩指标,只能一半水一半泥地和着研究。真正在一线的老师们,课务多,压力大,权力小,只能陪着上一级的研究者做一些形式远大于内容的“教研”工作。再说到那位外国的研究黑猩猩的女动物学家,长期在森林里,享受孤独,与动物为伍。只为了自己的研究,为了一种自己选择的荣誉。可是我们很多的教育研究家们,坐在办公室或小汽车里,穿梭于各个城市的豪华酒店之间,来往与学校与教育部门的领导者中。有几个研究者能够蹲点在一个学校或者一个班里,长达一年或者数年的,有几个研究者能够陪着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学习,玩耍,一起成长的。
每个教育研究者都想急切地出一些成绩,又都不愿为教育研究付出更多的辛苦,这就是当下教育研究的现状。张爱玲的“成名要趁早”成了他们的座右铭。其实真正的研究在每天走进课堂的一线老师那里。可是一线老师都太忙了,备课上课听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随时要接受所谓质量的调研,还有不定期的当学校要被上级检查时,大部分老师都需要补充有些根本都不存在的材料。稍微空余的时间里,还要被逼着去摘抄论文和撰写心得。处于领导地位的教育研究者们觉得如果不让老师把时间都用足了在教育教学上,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任。所以很多老师觉得心累。如果能够创造更好地条件给一线老师们,让他们成为最直接最权威也最重要和最自由的研究者,也许教育能更加理性。
2、改革。
研究是思维,改革是行动。
因为没有先知,所以教育改革的发展只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是好的。教育改革说到底肯定是必要的。只是,目前的教育改革速度太快了,也太乱了。
从粉笔到多媒体,从黑板到电子白板,从单一的课堂到网络教室远程教学,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元,越来越科学。改革是因为旧的不好了,才需要改。如果旧的能用,或者有些老师比如年纪大的老师们,已经习惯了旧的教学,一定要逼着他们改革,让本来有信心地教学变得没信心了,让本来会教的变得不会教了,让老教师忙于自责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急于学习新的教学工具,让他们最强势地对学生的责任心变得无奈地让位,这样的效果,可能有些负了。
教育改革的速度太快,就像有些领导的性情,变幻莫测,反复无常。不停地否定之前的,不停地研究表面的。到国外参观学习几天,觉得好,就开始效仿。到别的省市别的学校听个汇报,觉得好,也开始效仿。甚至看到哪个学校哪个班总是质量领先,就一定是统用的经验,也都来效仿。教者有差异,地方有差异,学生有差异,简单的效仿怎么能成为改革的动力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目前教育改革最关键的是先改革教育制度里的某些不公正。教师的待遇总在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地方执行者间产生并不微小的偏差。教育的行政职能部门胖而不减,做实事的比不上有背景的,权力与个人利益成正比,与责任义务成反比。前面我已经提到,这样的教育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开始潜规则教育的最重要的一个群体——学生了。
再说到学校里,改革总是停留在美化校园外部环境上面。或者是尽可能地搞基建。一会这个楼一会那个楼。分门别类,清清楚楚。然后是教学硬件设备更换频繁。电脑投影,网络音响。有几个学校的改革放在学生的伙食上的。有一个幼儿园园长因大量克扣学生伙食费,让学生每餐的成本只在几毛钱而被网络曝光。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研究者们真正关心过学校里面对学生的伙食问题吗?有哪一个学校敢说不收伙食费而让学生免费午餐的,或者综合成本下来,学校将学生的伙食费完全用在了学生的午餐上的?难道学校将学生的伙食费变成学校额外创收的另一来源已经变得堂而皇之了吗?再比如校服,每个学校都给学生做校服,目的是为了避免学生的穿着攀比,也是为了学校的形象。但是哪一个学校给学生做校服是免费的?甚至校服的成本远低于收取的校服费。再比如,老师办公室有空调,有多少教室装有空调呢?还有,学生课间的活动玩具,比如跳绳,比如球拍,有哪些学校是免费发放给学生玩的呢?厕所的地面安全与卫生保洁如何?课间学生洗手有没有提供肥皂的?有哪些学校的领导,老师们是真正在课间陪着学生一起活动,娱乐的?
事实上,九年义务教育说不收费,却停不了收费的脚步。订阅各类报刊杂志,参加各类兴趣活动,组织参观学习,伙食、服装,课外练习题册。学生的背后是家长,家长的经济是学校创收的来源之一了。这个教育是真正关心学生的教育吗?更不用说转学校要钱,请老师多关心要钱,学生与学校之间变得利益为先,商业为主了,教育的改革关心到这里了吗?
3、教学
教育的基础工作是教学。教学的基本体现从每一个学校,每一位教师的课堂里开始。教学需要教材,现在的教材越来越精致,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可以说,每一个内容的编排都经过了精心的研究,所以,在此应该向教材的编著者们致敬。但教学目标还是有点急,仿佛要让九年义务教育就把中国的青少年全部培养成全能而复合型的人才一样。这也让很多家长在小孩子上到小学高年级时,就不会或者不敢教他们做家庭作业了。
教学其实很简单。“诲人不倦”,做到这个,其实就能教好学生。但当下学校教学之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公开课,研究课太多太频繁了。从好的方面看,这样名目众多的研究课交流课,能锻炼老师的教学能力,但从更深的层面看,如此众多的研究课,表面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事实上课内课外主要研究的却还是教者的表现。甚至有讨论哪个班学生配合些,适合上公开课,哪个班整体素质差,上公开课的老师发挥会受到制约。说到底,以公开课为名义的活动,还是在为老师包括领导,学校提供表现的平台,获得荣誉的机会而已。
有的老师一课成名,却反来复去的抱着这节课到这里表演,到那里再获奖。我们教育者难道不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老师要上公开课时,他要做很多提前准备工作,上完了课还要汇报,交流。另外,一个老师上公开课,就有很多老师来听课,也要参与研究讨论。尤其是一些跨出学校的公开课,有的省市级的甚至一出去就是几天时间。这个时候,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生们,位置在哪里呢?
现在每个学校每学期几乎都有半数多以上的中青年老师,骨干老师都会有机会外出听课上课,学习交流,有的还会有多次外出。这时候,本来应该他负责的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要么是提前或推后完成,要么是由别的老师代替完成。学生的学习地位表现在哪里了?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状态下,能真正成为公开课的受益者吗?
很少听说有哪些公开课是放在寒暑假里进行的,甚至有些学术研讨会都是必须要在上班时间里开。教育的观念,还在这些方面精打细算着。
教育,请放慢你前行的脚步。诚信比智慧更重要,仁义比创新更金贵。古老的国王选择了那个种不出花的诚实的孩子做了继任国王。我们却不断地发现专横、贪婪、猥琐、无义的腐官。不应只怪中国体制不完善,而应该思考中国教育也出了问题。让童话里的诚实成为教育里的现实吧。
     
发表于 2011-12-2 12:2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楼主是教育专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 12: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哈哈,那不敢当。由感而说。
发表于 2011-12-7 13: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_11855073455094646100_2:}
发表于 2011-12-13 19:3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_15204064016289931294_1:}m verybeautifu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2-2 01:05 , Processed in 0.05769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