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0|回复: 4

新疆菜农送20余吨滞销萝卜 市民坚持批发价收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10: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北京
2011年12月09日02:00 来源:亚心网 作者:索蓉芝 胡淼 马国喜
  
图为12月8日,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一队。昌吉市隆源超市的员工正在装运王琪院子里最后几吨萝卜。亚心网记者 朱翊 摄


  图为12月8日,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一队。鑫都大酒楼新民路店员工正在往采购车上搬运萝卜,这是他们第二次来拉萝卜。亚心网记者 朱翊 摄
  
       亚心网讯(记者 索蓉芝 胡淼 通讯员 马国喜 )“青萝卜终于全送完了。两个月来,我悬在嗓子眼的心也回到肚子里了。”12月8日14时许,看着温室大棚里最后一袋青萝卜被搬到车上,61岁的新疆昌吉菜农王琪松了一口气。让他更高兴的是,新疆双龙腐植酸有限公司承诺的10余吨肥料送到了,还决定提供来年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

  王琪在昌吉市六工镇下三工村一队承包了30亩地,今年他种的17亩青萝卜收成有20多吨,但由于错过销售时机,青萝卜价格猛跌,按照目前市价出售,收入基本与出售环节的花费相抵。为了不让这些萝卜白白浪费掉,王琪决定免费送人。本网从12月7日起持续报道了此事。

  报道见报后,短短一天半的时间,本网共接到近百条单位、市民的热线电话,表示要去取青萝卜。截至12月8日18时,仍有不少市民打电话咨询萝卜的情况。王琪滞销的20余吨青萝卜中,有近10吨是企业、市民坚持按批发价收购的,10吨萝卜王琪共收到2870元。另外10多吨青萝卜全部免费送给了福利单位和市民。

  这两天,王琪在免费送萝卜的同时,也得到了不少企业、单位、市民的支持,不少单位都有和王琪长期合作的意向。“我们在哪儿买菜都是花钱,如果能给农民们带来更多收益,我们也愿意在周末下地买菜。”不少市民表示,希望和王琪等广大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周末的时间到农田里摘菜,不光能分享农民收获的喜悦,还能吃上无公害的蔬菜。


发表于 2011-12-9 1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菜农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发表于 2011-12-9 11:2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萝卜干~萝卜大骨汤~凉拌萝卜~炒萝卜~
发表于 2011-12-9 11:5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soso__18160568513232998262_2:}我喜欢吃萝卜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17:0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菜摊无人售菜村民自助投币 菜农几十年从未丢菜
2011年12月09日09:26 来源: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莫小松

  一把把扎好的青菜,一捆捆红薯叶,放在干净的菜篮里,上面挂着一个塑料袋和一块标价牌,买菜人根本见不到摊主,只要投币,即可拿走喜欢的菜,而菜钱哪怕24小时放在那里也从未丢失过。这是《法制日报》记者近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百合镇罗凤村菜市看到的场景。前来买菜的陆尔泉大爷向记者介绍,自己今年90岁了,他十几岁的时候,无人菜市就已形成。对于自觉投币取菜,早已习惯。

  “几十年没少过一元钱。”常年在此“卖”菜的罗凤村村民韦海梅说。记者在现场观察了半小时,发现一拨又一拨村民到这里选菜,看中了就把钱投到菜农留下的钱袋里。

  “对于投币取菜,顾客都很自觉,几十年来没有谁丢过一把青菜。”临时过来看看青菜是否卖完的菜农邓崇良说,她到这里卖菜已有30多年了,没有发生过顾客拿菜不给钱的情况。“我每天早上去菜园摘菜,8点左右把菜篮子放在村口菜市就去干农活了,中午时来看看青菜还有没有。要是没有了,我就再去摘一些放在这里,晚上把菜篮子和钱袋拿回家。”到上午10点半,邓崇良当天的红薯叶、芥菜已全部卖完。把钱袋里的纸币数了数,邓崇良告诉记者:“今天得了12元。”

  在罗凤村,村民们说起无人菜市都感觉非常自豪。75岁的村民陆世文介绍,她16岁时就跟着祖母这样“卖”菜了,“大家都很守规矩、讲信义。”

  据了解,罗凤村现有1000多户人家、20多个姓氏,他们有部分姓氏村民是逐步从外地迁至罗凤村聚居的。一位在罗凤村开铝合金装潢店的店主说,他家是外村的,到罗凤街做生意以来,每天基本上都是到无人售卖菜摊买菜。

  罗凤村党支部书记邓享朝告诉记者,罗凤村民风淳朴,村民卖菜与买菜都是靠自觉与相互信任,“你信我,我也信你,才能形成互信”。

  受罗凤村无人菜市的影响,周围一些村庄也开始尝试这种做法。从罗凤村往东走过一座小桥便是钦州市灵山县丰塘镇榃朴村,在榃朴村记者同样见到了无人菜市,也是青菜论把卖,而且分量充足。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周安敏认为,无人菜市的存在,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在当今时代确实显得弥足珍贵,值得弘扬。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这么长时间,是因为当地居民形成了一种默契,谁要是破坏这种默契,就会遭到谴责、遭到“白眼”,但如何把这种精神提炼出来加以推广,需要从制度上来保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22 16:43 , Processed in 0.06189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