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木材 于 2011-12-23 22:29 编辑
提到罂粟,我们往往会想到鸦片,想到所谓冠以“鸦片”名义的战争,其实鸦片是无辜的。那场战争到今天来看,是应该诅咒还应该赞许呢,相信太多有世界眼光的人都会另有一番见解。这里我们要提一个名人,乾隆年间号称一个对天朝之外了解颇多的学者,可以得出天朝的男人与外朝的男人睾丸不一样多,外国男人的睾丸是三个……可见当时天朝人对外部了解是多么的可怜。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想,那场贸易战是应该发生的。同样一个时期,一个外国佬通过武力登上倭国,虽然倭国深受天朝灿烂文化的熏陶,却与天朝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即“倭寇”开始一段光彩的历程——明治维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还是坚船利炮不来的好,封闭着过,也是有一种“痛苦”的幸福。 其下,我们讨论一下,所谓优秀文化为什么在那个年月会被另一种文化打败。 任何的药物都是毒药,譬如罂粟、杜冷丁。所以,面对物量要有一定的警戒与认识。按道理说,东方天国有“中庸之道”之说,何以对“度”变得较为的反应迟钝呢?为什么我们的思维通常都会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的概念呢? 不过,感性思维中,也有诸多例外,但理性思维始终以异端的方式出现,终不能成为主流,在此举两个例子。 我们优秀的会计天才、十几岁可以登上讲坛的学者、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党员、新四军中的财务专家顾准先生(吴敬琏先生的恩师),在他的反思著作里谈到:东方天朝似乎脑子有问题,或是睡得较为深。两次鸦片战争敲不醒它、中法战争敲不醒它、只是甲午战争让它有点感觉,到了辛丑战争才让开始醒过来,可是最让它真正清醒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可是,清醒之后,又走上了一段曲折……不过,顾准坚定了他自己的看法,临终时告诉他的得意门生吴敬琏先生,十年或是二十年,中国肯定会走上英美之路,而且后发优势惊人。历史证明了我们这位思想家的预见,同时更让我们对他运用数理的逻辑思维推演出社会运行的方向而感到由衷的赞叹。 另一个思想才子遇罗克先生,他仅以三个字的标题就令我们感到他的伟大——血统论。看看我们身边或身处的世界,无一不在验证他的这一结论:相对多的官二代、富二代、农二代、皇二代、太子群,与其相对的民二代、贫二代、农二代、奴二代……。这些不是符合世界潮流的,但就活生生地摆在世界人们的面前;这也说明封建主义还在天朝或是某一范围暗流涌动。 在1840-1940那样一个年代里,全部或部分渐渐接受了一个影响力人类发展进程的思潮,如一些国家还是农奴制(俄罗斯),一些国家(德国)处于封建制,一些国家(英国,中国)君主制。 人是充满理想的动物,当困苦与苦难遍身周围时,总想摆脱这一所认为的恶劣环境;当人在生病时,总想找到一个偏方或是一剂良药来迅速解除病痛的折磨;当人在极端被人瞧不起时,总想着忽然之间可以光彩地站在众人面前,露出灿烂的微笑;于是似乎,人类的冲动与理性的思维进行了激烈的对决,于是乎在世界各地产生了风暴。这当中,泱泱大国尚居其中,所有自以为豪的东西、所有赖以炫耀的资本、特别是最让自己骄傲的传统文化都失去了光华,都成了一种包袱,强烈的自尊受到强烈的打击,于是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想找到十分快捷的方法或是道路,赶上上世界的潮流——五年赶英十年超美,于是走过了一段梦魇之路。是不是可以这样讲,当我们回头去审视的时候,我们发现由极端的保守到极端的激进,就发生于那样一个百年,中国似乎走得更远些。这一切是不是中国文化的罪过呢,显然不可完全否认。 处于无论从何种角度看,中国文化曾是世界上相对优秀的,影响了并造就了它的两个伟大朝代——汉唐。可是,西方另一个伟大国家依靠着科技慢慢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引领着世界潮流一1000年,还在引领着,那就是大英帝国(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倡,逆之者亡”。客观地讲,在这个段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曾经伟大民族、辉煌的国度与灿烂的文化相较之下,越来越暴露出它的某些弊端,同时它曾经优秀的部分也更要亟待发扬,而它的弊端则更需要及时清理,即需要与时俱进,采取的方式就是“扬弃”。 不过,在这里我们要重点谈我们的感性思维。其实,文化或是文学更需要感性的思维,诗词曲赋,都充满着感性认知。从人的角度讲,人具备双面性,即感性与理性,对于现代文明来讲,理性相当重要。“现代”思潮,就是理性主义成为主流思维的潮流。 用伟大的哲学家洛克白板论(人心中没有天赋的原则)来解释应该是合适的,如一个孩子刚生下来,放在英国或是中国国家中,长大以后思维就会出现偏差,说话语气与处世方式有许多差异;从种的角度上讲,没有什么,应该是气候土壤问题,如同“枳与桔”。 所以,我们应该思考这个气候与土壤问题,得以顺世界潮流。 东方人与西方人应该是一样的,都有着感性与理性的一面,可是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时,会发现东方人的分配比例与西方人有差异,如果说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感性与理性比是6:4,那西方人感性与理性比差不多是5:5。当然,这是就整体而言,这样的比例还可以用来比作男人与女人思维比例,不言自明,男人相对理性一点滴。 这样分析下来,我们就能够解释像胡兰成等一些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文化有点温柔,应和了中国人感性的思维,于是中国人写的书与文容易引起人的阅读兴趣,适于中国人去读。这又让我想起一本书《大国无兵》,该书主要阐述了一个所谓的大国其实是一个软弱的、懦弱的国家,原因是它的文化造就的。本人没有看过,仅是听说过而已,但可以给出一点想法:儒与懦仅是偏旁之差,“人”“心”变得软弱,整个族群成了羊群;它们没有了剽悍与勇敢,没有了争强好胜,有奋发进取……而且这样还能找出太多的辩解,自尊狂就是例证。 PH值应该不为我们陌生:一般在0-14之间,当它为7时溶液呈中性,小于7时呈酸性,值越小,酸性越强;大于7时呈碱性,值越大,碱性越强。而我们总是跳过一个过程,不是酸就是碱,我们总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而不是认真地去考虑它是如何过渡的。想看看,谈中国的经济,许多人都说,“一抓就死,一放就乱”,难道就是一句体制不健全可以解释得了的吗?看我们中医、经络学总让我们看不清里面的理性数据,同时还有我们的炒菜,关于放多少材料等,许多时候“少许”“一匙”,其不知一匙可以满,可以不满还可以刚好……而不是计量;我们是不是在重视模糊,不精确呢?答案是肯定的。对时间的遵守,就可以证明,我们对“精确”的不太在乎。不过,这一点本人较为的乐观,那就是随着现代文明不断的融入,中国人将会变得越来越精确,如红绿灯面前不精确,你会受到制裁,你自然就会开始精确起来。 对于我们的感性思维理由的探究,用怪才李敖先生的话来讲,那就是二三千年来“悲情文学”惹的祸,动不动感慨万端,动不动离愁别绪,动不动愁肠百结,动不动呼天抢地,以至无病呻吟、矫揉造作、无事生非。如果李怪才讲的有道理,那我们很容易解释中国文学最高峰为什么是《红楼梦》,因为它对人情世故、沧桑变幻写得十分地到位,从生即转眼到死,太多的地方让人伤感,“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人是谁”,“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干”、“泪水做的绛珠仙子成了林妹妹的化身”。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里,充满了太多的泪水、愁苦、哀伤,以至于生活在这个土壤里的人容易多愁善、感满怀悲情。 既然,我们知道自己文化里造就了我们的感性思维成分较多,那我们将尽力克服这一弱点,即我们要努力地乐观起来,打倒悲情、浓化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