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溪桥人家 于 2012-3-20 23:35 编辑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朝诗人辛弃疾描写荠菜的诗句。荠菜虽是野菜,但因清香味鲜、能增进食欲,又有营养和保健作用,所以是人们最喜爱吃的野菜之一。 荠菜吃法很多,可以热炒、凉拌,可以炸春卷、包馄饨。但最好吃的还是荠菜饺子。我家对面有一家“哈尔滨水饺店”,那几位东北大嫂常对我讲:“每天最早卖完的就是荠菜饺子,来迟了只能吃白菜和韭菜的了。”苏、浙、沪地区还最爱吃荠菜咸肉元宵了,白绿相间,香而不腻,清香可口,真可与宁波汤圆比美。
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及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重糖、多油、高脂肪,导致了不少“富贵”病的发生,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疾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身体的酸碱失衡。现在提倡“绿色食品”,粗细搭配,即便是宾馆、饭店的餐桌,也已回归自然,野味、野菜、杂粮都登上了“大雅之堂”,如荠菜、香椿头、菊花脑、马兰头、枸杞头、金花菜等。在丰盛的宴席上,来一盘荠菜炒肉丝、荠菜炒冬笋,或者荠菜水饺、荠菜春卷,那是最受欢迎了,总是“一扫而光”。
荠菜耐寒力强,野生于路边、田头,吸尽天下之精气,所以荠菜有很好的营养、药用价值。它含有荠菜酸、生物碱、氨基酸、黄酮类等成分,可以补充和平衡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荠菜还是一味良药。《名医别录》中记载:“荠菜,甘温无毒,和脾利水,止血明目。”它具有宁神补血、止血降压的作用。传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始创的“东坡羹”,就有补血的功能。(据老人讲,东坡羹是由荠菜末、嫩豆腐、肉末、香菇和生粉等配制而成)。现代医学用它来治疗吐血、痢疾、胃炎等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就是民间治疗和预防头痛病,流传了几千年的一个偏方。前几年曾有报道,荠菜还有防癌的作用呢。
假日,一家老小去郊野挑荠菜,那真是最有意义的休闲了。荠菜,有的肥硕,绿中透黑;有的鲜嫩,清翠欲滴。这边是一片片绿油油的麦苗,那边是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远离大城市的喧嚣和压抑,释放出工作和学习中的紧张和压力,呼吸着沁人心肺的清新空气,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一家人寻寻觅觅,当找到一棵大荠菜时,全家人爆发出一阵阵欢乐的笑声。每个人真像置身于一幅巨大的、美丽的油画之中。这在大都市里能享受得到么?
上世纪70年代,我所在的部队驻守在一个小山沟。这里的土地湿润、肥沃,到处长满了又大又嫩的荠菜。我利用星期天发动战士们去挑荠菜,又有部队养的、腌了几大缸的咸肉,经常吃咸肉水饺。他(她)们吃得高兴极了,说比夫子庙的“老正兴”、“奇芳阁”的小吃还好吃!但也闹出了不少笑话,那些城市兵、干部子弟、小女兵哪分得清荠菜和野草?在几十年后见面时,他们对那几年有意义的部队生活总是难以忘怀,说至今他们的餐桌上还总少不了荠菜这道菜肴和点心呢!
上世纪70年代末,荠菜还帮我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我和妻子常到农村去挑荠菜,为两个女儿改善生活。妻子跟我生活了30余年,跟我吃荠菜也吃出了感情、吃出了水平。特别是用荠菜、咸肉、香菇等做的元宵,可是一绝。每年冬春来我家做客的朋友,总是电话“预约”:“不要买什么菜了,只要有荠菜元宵就好!”妻子开玩笑说:“退休后到夫子庙开个荠菜元宵小吃部,一定会招来许多食客,丰富南京的饮食文化,为夫子庙美食添一个风味小吃!”可惜,她劳累了大半生,体质差了,还有培养两个“第三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在身,只能说说而已。
荠菜食用和药用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是,吃的人多了,菜农的一条致富门路应运而生:采集荠菜花籽,把它移植成“家”荠菜。早几年回丹阳城郊的老家,一时兴起,把邻居家韭菜地里又大又嫩的荠菜挑了个精光。大姐知道了,说:“那是六斤叔种的家荠菜!”真是闹了一个大笑话。但是,不比不知道,荠菜没有了“野”性,味也就不那么鲜、纯了,不是纯天然的“绿色野菜”了。现在,哪个主妇买菜时都不忘问一句:“这是家荠菜还是野荠菜?”其实内行人一看就懂,野荠菜绿中透黑,肥硕而有沧桑感;家荠菜则是清翠欲滴,娇嫩水灵。不管怎样,卖荠菜的人总是说:“野的,野的!”
|
评分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