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897|回复: 6

建议修复道教胜地--丹阳仙台观,打造“上茅山,廻九里,登仙台”道教旅游热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1 10: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本帖最后由 溪桥人家 于 2012-5-1 11:55 编辑

道教胜地仙台观是丹阳历史的见证者!

历史演变:

东吴-西晋时期:谌母在此修炼飞升
西晋-唐宋:名“黄堂院”,亦名“云阳观”;
宋--改名“仙台观”;
清光绪年间--改名“金台寺”。

历史地位
仙台观:丹阳之胜地,净土之道场也。
丹阳八景之一:黄堂丹井、仙台落照
仙台观:道教圣地,飞茅福地

历史古迹
仙台观古迹:
寺东有:窖经墩;
寺后有:瘗剑函
寺前有:炼丹井无字碑,号“飞茅福地”,
观内有:唐代褚遂良所书的《润州曲阿县云阳观故监斋恒尊师碑文》,
寺南一里有:简渎河(香草河)及东晋简桥,相传为谌母掷简处,简桥下有“简桥神鲤”的传说,“简桥暮烟”也是丹阳八景之一。


建议全力打造“道教旅游热线”:

茅山--九里季子庙--丹阳仙台观

上茅山,迴九里,登仙台!
发表于 2012-5-1 11: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北京
{:soso__5663373028670280397_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2:4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仙台观:原名黄堂院,又称云阳观。位于城南东风新村附近。始建于西晋初年。相传为谌母元君修炼飞升之地,故又称“飞茅福地”。唐咸通十三年(873年)因避宣宗庙讳,始改称仙台观,北宋末年毁于兵燹。时由邑人沃氏舍宅建观。此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多次修建。清光绪时,因主持管理不善,相恶方里,当地施主另聘主持,遂改名金台寺。
  旧时,寺东有窖经墩,后有瘗剑函,前有炼丹井、无字碑。民国时,寺院仍存3进。第一进大殿塑有灵观菩萨、韦驮天尊菩萨;第二进为大雄宝殿,塑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第三进为万佛楼,置有檀木雕凿而成的罗汉佛像约千尊之多。在大雄宝殿前有铸铁炉鼎1只,两旁各植柏树1株。大殿西侧有客堂等9楹,万佛楼东侧有长生殿9楹,西侧有澡堂3楹。寺中文物有唐时褚遂良手书的润州曲阿县云阳观故监斋恒尊师碑。建国后,大殿于1958年被拆除,第二、三两进目前仍为当地农民占居。在大殿前池塘边,今存万年佛七功德碑。此碑左下落款为“民国廿五年二月□成道日本寺退院学载培根率法徒普道、广兴勒石”,碑高约2米,宽0.7米,厚0.15米。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2: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晋代,佛教与道教已在丹阳流行,寺庙与庵观的建筑随之大量出现。明清时,丹阳境内的大寺、大庙有普宁寺、季子庙等20多个。明万历和清光绪年间,天主教和基督教先后传入丹阳。随之丹阳又出现天主堂和清真寺的建筑。

民国35年(1946年)调查统计,颇具规模的寺庙全县共有309座。全县寺庙庵观房屋建筑共有3349间,庙基3937亩。另还有土地庙、五神庙等数百座。
  1、普宁寺
  位于旧县治南1里,今新民西路丹阳丝织厂址。东晋咸康五年(339年)为内史王珣舍宅。初名“显扬”,邑人俗称“大寺”。唐时,因避中宗李显讳改名“朝阳”。宋祥符间始改称“普宁”。熙宁年间邑人王君宜有《春日到寺》诗云:“四廊深静镇春晖,杖策看花信步归;穿树莺啼红日永,倚楼僧望白云飞。”又云:“花褪险阶双鹤舞,怜依琼阁老龙蟠”。由此可见当时寺庙之胜。政和年间,僧慈济、神济擅医,建有药院,为民拯药施医,名噪一时。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南侵,寺舍毁坏严重。旧寺有16院,至嘉定时仅存其半,曰释迦、三圣、华严、尊圣、大圣、地藏、药院、炽盛光。南宋宝?五年(1257年)重建,10年未歇,寺庙粲然一新。咸淳十年(1274年)因雷火两殿俱烬。元初重建,增建法堂、方丈楼。至元末,寺庙大部毁于兵燹,存释迦、大圣、三圣3院。明洪武至正德诸代相继缮葺。清雍正年间寺中楼屋有数百间之多。咸丰十年(1860年)五月毁于兵火,仅存大殿、两廊、山门等。同治修复方丈室、药师楼等80余间。另有僧迦塔、中和铜钟和栖鹤亭,以及戏楼等。民国38年(1949年)春,国民党政府陆军五十四军某部驻扎寺内,引起火灾,大殿被焚毁。建国后,在其旧址建丹阳市丝织厂。
  2、昌国寺
  位于丹阳延陵镇东。西晋太康二年(281年)建。唐会昌五年(845年)武宗敕令拆毁天下所有佛寺,昌国寺亦随之遭劫。大中元年(847年)重建佛殿,故邑人又称“唐寺”。寺内两廊十八罗汉,一云系唐人刘鸾所塑,一云真身来自天台(今属浙江)。后经多次修建,至明末,有正殿、法堂、方丈廊、庑山门等50余楹。
  明时,邑人吴国仁有诗云:“旧邑荒基偏绿苔,独留古刹倚云间;松筠掩映尘难到,烟雾迷漫鹤自迴。”从中依稀感到当年此庙轩恢宏巍峨的气势。
  原寺内有古钟,唐开元年间铸,钟身铸有“开元”年号,惜其不存。并建有放生池,池上筑有万年桥1座。还有宋时著名书画家米芾撰写的《延陵昌国寺碑记》,均久废。
  抗日战争前,昌国寺尚完整无损。民国28年(1939年)2月,毁于日军入侵后战火。
  3、梁宝寺
  位于今皇塘镇丁桥村西,南朝梁大同年间建,因以寺僧志宝禅师得名。此时寺院宏大,为南朝名寺之一。寺内有罗汉松1株,植时年代不详。明正统时重建。清康熙年间增建观音殿,乾隆年间增建地藏殿,咸丰十年(1860年)寺庙被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今废。
  4、妙觉寺
  原位于埤城、胡桥交界经山处,始建于晋初。明建文二年(1400年),僧湛然将寺自经山移建于今乔家巷东,并赐基217亩。正统间扩建。嘉靖初寺庙被毁,四十三年(1564年)重建。隆庆时于殿后增建天妃宫。清乾隆四年(1739年)重加修葺,增建碧霞宫,宫前设有假山,积石高出殿背,下筑有石室,可避暑。咸丰十年(1860年)寺庙毁于兵燹,后虽多有修建,但未能恢复旧时规模。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寺建县公园。
  相传明建文四年(1402年)“清难”之变时,惠帝朱允炆曾潜逃于寺内削发为僧。
  5、慈山寺
  位于陵口镇京杭运河南岸,南朝梁武帝时建,原名萧寺。唐开元年间修,宋徽宗时重修,改名“慈云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倭寇侵犯时毁。后一度修葺。至清康熙初,垣宇颓圮。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邑人景梅忠倡修。民国时,尚有前山门及大雄宝殿、两廊与屋宇100余楹。
  旧时,慈云寺前后共3进。第一进为大殿,弥勒佛居中,两侧列金刚;第二进为大雄宝殿,塑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殿后为南海观音;后进两廊设关公殿、送子观音殿。寺东有洗碗塘。寺内有康熙四十六年“重建慈云寺功德碑”。1958年拓浚京杭运河时,庙宇房舍拆毁不存。
  6、祗林寺
  位于河阳镇戴巷村南,唐清泰间,僧道初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重建。原称云台寺,又称麒麟寺,俗名祗林寺。宋庆历四年(1044年)建玉帝宝殿,明景泰中,寺僧圆晤增建东、西两廊,至明末时有寺舍99.5楹,寺僧84人。时山门外为一广场,东为碾房和戏楼,西为钟楼和更房。山门前有一石坊,其石横梁上镌刻“祗林禅寺”4字,传为明太祖朱元璋亲书。两旁石雕麒麟为宋时遗物。进入山门为天王殿,内有弥勒佛、四大天王和韦驮天尊等塑像;殿东为百灵大王殿,西边为文殊、普贤殿。第二进为大雄宝殿,殿中有如来佛,两侧为弥陀佛和药师佛塑像,十八罗汉分列两旁;大雄宝殿东、西分别为地藏殿和观音殿。第三进为玉帝宝殿,东、西两侧为东西方丈楼和藏经楼。寺中植有银杏1株,地藏殿前有松柏数株,荫复数亩。观音殿前柏树相传为宋时所植,高大如盖,邑人称“观音伞”。第四进为练功房、功得室、寝室和库房等。清咸丰十年(1860年)寺宇被焚,仅存40余楹。抗战时期,又遭日军拆毁,存寺舍30余楹,寺僧10余人。
  寺内原有石碑两块,一是《封吏部郎中殷时之父行庆状母王氏诰命碑》,原竖于大雄宝殿东山墙,1958年拆毁时流失;二是《祗林寺碑记》,砌于山门之东侧,于1949年4月被窃,后不知下落。寺内所有菩萨塑像约毁于1954年春。天王殿、大王殿、观音殿于1958年拆毁,数十株大树被伐。大雄宝殿于1963年拆除,拆下瓦木用于建河阳粮库。
  7、白龙寺
  位于今埤城镇荒田村南,经山北麓。始建年代不详。初为彭山龙祠,宋嘉泰元年(1201年),帝赐额“显济庙”。寺内有龙池灵异,与山泉相通,终年不涸。时邑士戎姓买地170余亩建庙。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改名“白龙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八年两次重建,敕赐“利济苍生”。原该寺3进1院,前进5大间,中进3大间,两侧为四大金刚塑像,中间为如来佛像;后进5间,中有龙王殿,殿梁悬3匾,两侧置有钟、鼓,鼓径4尺许。白龙寺池置于院中央,池围筑墙,墙中砌有石碑3块。
  在寺门前建有过街蓬,供过往行客小憩。民国31年(1942年)寺宇大部被日军拆除。解放后仅存后进及白龙池。1979年寺宇被全部拆除,改建小学,今存寺池。
  8、崇教寺
  初名经山院,俗称经山寺。位于今埤城镇,始建于东晋咸康年间。唐时重建,宋治平二年(1065年)帝赐额“崇教寺”。明永乐时重修,有寺舍百余楹。清末时,寺舍倾圮,仅存偏屋数间。旧时,此处为古邑名胜之地,其胜景有菩提井、方竹林、晋杏、金牛沿、仙人石、衲衣石、牛鼻泉、讲经台等。今菩提井、金牛洞、牛鼻泉等尚存。
  9、广福寺
  旧名观音院,曾名寿圣院,俗称观音寺,位于丹阳北门外观音山。观音山又名惠山,故又名惠山寺。东晋太元中建。唐开元、天宝年间,邑人皇甫冉曾就读于此。治平末帝赐额 “寿圣院”。南宋隆兴年间更名广福院。淳?七年(1247年)重建,曾移延庆寺内院额揭之,改名广福寺。明正德、万历年间邑人相继资助修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寺殿毁于大火,乾隆二十六年重建。至抗战前夕,尚有寺舍数百间,颇具规模。抗战爆发后,寺舍曾一度作为国民党战后医院。民国26年(1937年)12月3日日军侵占丹阳,寺舍全部被烧毁。
  旧时,广福寺古迹有三,即玉乳泉、望湖亭、铜钟,今玉乳泉尚存,为市(县)文物保护单位。
  10、金台寺
  原名黄堂院,又称云阳观。位于城南东风新村附近。始建于西晋初年。相传为谌母元君修炼飞升之地,故又称“飞茅福地”。唐咸通十三年(873年)因避宣宗庙讳,始改称仙台观,北宋末年毁于兵燹。时由邑人沃氏舍宅建观。此后,元至正九年(1349年)、明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四十三年和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多次修建。清光绪时,因主持管理不善,相恶方里,当地施主另聘主持,遂改名金台寺。
  旧时,寺东有窖经墩,后有瘗剑函,前有炼丹井、无字碑。民国时,寺院仍存3进。第一进大殿塑有灵观菩萨、韦驮天尊菩萨;第二进为大雄宝殿,塑有释迦牟尼和十八罗汉;第三进为万佛楼,置有檀木雕凿而成的罗汉佛像约千尊之多。在大雄宝殿前有铸铁炉鼎1只,两旁各植柏树1株。大殿西侧有客堂等9楹,万佛楼东侧有长生殿9楹,西侧有澡堂3楹。寺中文物有唐时褚遂良手书的润州曲阿县云阳观故监斋恒尊师碑。建国后,大殿于1958年被拆除,第二、三两进目前仍为当地农民占居。在大殿前池塘边,今存万年佛七功德碑。此碑左下落款为“民国廿五年二月□成道日本寺退院学载培根率法徒普道、广兴勒石”,碑高约2米,宽0.7米,厚0.15米。
  11、大同寺
  又名大同庵、同林寺,位于埤城镇夏墅村南。西晋太康初建,元延?四年(1317年)重建,改名为大同古寺。旧时寺院内有井三,即西来泉、南斗井、北斗井。寺后有爪发塔、放生池等。此寺坐西朝东,民国时共有3进,第一进3开间,塑有四大金刚;第二进3开间,为大雄宝殿,塑有释加牟尼、十八罗汉;第三进5开间,塑有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和十殿阎王以及阴间的上刀山、下油锅等情景,另在大殿北边还有偏房,约有宇舍18间。解放后土改时庙产分给僧人与贫下中农居住,后逐步被拆毁。今只存1井,曰北斗井。
  12、清真寺
  位于城内胭脂巷(今燕子巷)北首,坐西朝东。该寺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为4进。第一进为一牌楼式门庭,石门额上镶有“清真寺”3字;在门庭对面是水磨青砖的照壁墙,中嵌“开天古教”字样。民国初,镇江人杨大潮阿訇来丹主持,民国16年(1927年)购得毗连寺处的宝塔弄杨姓土山1座,经平整后增建清真寺大殿。时全县有穆斯林10户,全为回民。每逢登宵节、拜拉特、盖德尔夜、开斋节、宰牲节、阿舒拉目、圣纪等节日,穆斯林教民于此讲《古兰经》,举行宗教仪式和传授宗教知识,祈求真主保佑。民国26年,日军轰炸丹阳,杨大潮阿訇不幸遇难身亡。随后由白阿訇继任主持教务。稍后日军侵占丹阳,强占清真寺作为“菊水军妓院”。翌年,回民计50余人,向日军宪兵队、宣抚班请愿,并向日军司令部发出抗议。在日军被迫归还清真寺舍后,教民募修,并在大殿旁建造水房(沐浴间)两间。抗战后,丹阳共有穆斯林22户,并邀请杨德明阿訇来丹主持教务。“文革”期间,寺舍被占为民房,经书和匾额散佚殆尽,寺内器物用具被毁。1979年,清真寺逐渐恢复活动。1987年,清真寺房屋全部收回,大殿等修葺一新。
  13、季子庙
  在今行宫镇九里村,始建年代不详。据史书载,季子 有3庙,南庙在晋陵东郊外(即今江阴申港),北庙在武进博洛城西,西庙即此。东汉建武年间,为会稽太守第五伦以“禁非正之祀,宣归于一”而废,仅存南庙。后人悉而更复,于南朝宋永初中南庙被焚,时邑人将殷仲堪所书季子墓碑迁于九里季子庙,故是庙得以增建。宋元三年(1088年)九月,帝敕赐“嘉贤庙”。北宋宣和与南宋建炎年间,庙舍倾圮,地方于旧址募修一新。庆元中赠封季子为昭德侯。明清时,多有修缮或重建。旧县志有这样描述:“庙门轩敞,巍殿三重,崇宫崎嶬,杰出云表。仰瞻仪像,披衮衣,列班剑,肃然如生。露台有奉夫子十字碑高,赑赑糺结,丹绀耀日,修廊蜿然,环两旁者九十余楹。厥后又有让王楼,翼以邑大夫斋宫,庖脍周庐,无不毕具。”民国25年(1936年),此庙宇舍完整。整体结构布局由山门、殿院、堂楼院3部分组成。山门分头山门、二山门两进,头、二山门两侧均建有宇舍;殿院建有大殿、献殿、戏楼(进二山门处),院中建有季子碑亭,院的两边为东西两廊;堂楼院为庙后进的建筑,中为兴让堂,东西两边为乡约所和让王楼,兴让堂至大殿有东西两厢,乡约所、让王楼亦分别建有两厢,与殿院东西两廊相接。此庙的东侧另建有崇福寺。该寺由山门、大殿、观音楼3进组成,每进5间,东西两边均有廊厢。寺后为园地,并建有围墙。其时,庙内有沸井4口,每口距尺许,二清、二浊;庙前月台西南隅有消水石,高3尺许,奇巧怪异,传为季子墓子白石,遇大雨经石而泄;庙西首有八字碑,正刻“登览之胜”,反刻“遥碧远明”,字大径尺,笔法遒劲。庙前的季河(奈河)上有一桥,名奈河桥(又名季河桥),为元至正二年(1342年)建,今此桥保存完好。
  此庙民国28年(1939年)春毁于战火,现乡里正在筹资重修。
  14、城隍庙
  位于老西门大街东首,今云阳镇西门小学校校址。北宋宣和年间,僧道渊募建。南宋绍兴初遭兵毁,景定五年(1264年)春重建。明景泰二年(1451年)重修正殿、后殿等。隆庆三年(1569年)再修正殿、两廊、七贤祠等。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光绪四年(1878年)募建,至清末有庙宇100余楹,并建有戏楼等。庙门前有石狮两尊,传为宋时遗物。两侧有楹联1副,云:“面貌终非真,借己形人,由他做作;事情都不假,居今鉴古,要你思量。”额匾书“你来了吗”四字。此联为邑人林福源手迹。民国初期,先后在此创办第二高等小学堂和县立初级中学,后又为西门警察分驻所占用。解放后被撤建西门小学。
  15、慈感庙
  原名龙母祠、慈感殿,俗称白龙庙,位于皇塘镇小界沟村附近。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年),由里人奉梁武帝旨而建。相传此地有吴女,名善珍。某日,偕其嫂汲水,偶拾路遗卵2枚,揣怀而归,然不知所去,遂孕。于五月十八日夜,忽产一青龙飞天而逸。旋腹中乃呼:“我白龙也,当升天,应从胁出。”果破胁而生。白龙令母闭目,负以凌云。母闻空中雷雨大作,甚惧,睁目视之,堕地而死。白龙见母殁,悲伤欲绝,即着地跳跃,陷数十里为塘。时天下大闻,武帝感事,下诏赐塘地廿亩建庙,并敕封“慈感”额名。明正统间重建。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乾隆八年(1743年)重修,乾隆十三年帝赐“普天行化”金字大匾,并旨冬至加祭1次,永为例。咸丰十年(1860年)遭兵燹,后重修。1960年被拆除。1996年9月筹资,次年修复大殿、长廊、天井等,改名白龙寺。
  16、都观庙
  位于司徒镇谭甲村北白云山南麓,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募修,民国初续修,增建地藏王殿、昌福院等。山门首有“敕赐都观庙”金字竖额1块,山门内有一座3间的大戏楼,东、西两边有36廊,分别列财神、雷震、龙王、阎王等36司。第一进为正殿,塑有南宫大帝;中间为天井,可容五六千人;第二进3间为大佛殿,有释迦牟尼盘坐塑像,四周塑有形象各异的十八罗汉,脚下饰以彩云。殿东为观音楼,楼下有观音殿,楼上为大帝娘娘寝室;殿西为藏王殿,再前则为昌福院。此庙有庙宇70余楹,时为丹阳西门外一大寺庙,解放后拆毁?
  17、窦庄庙
  位于窦庄集镇,原为南宋著名理学家窦从周(字文卿,官居尚书)的书院,其死后葬于此并建墓。清咸丰十年(1860年)窦庄庙毁于兵燹。同治二年(1863年),其后裔和里人于旧址建东岳庙,颇具规模,时为丹阳境内名刹。民国2年(1913年),有正殿、前殿和花楼,东西两侧分别有阎王殿、阴廊中室、道士宿舍等,共有宇舍99.5间。次年,正殿、前殿两次焚毁。民国29年,东侧厢房为日军所毁。抗战后重建前殿。建国后为扩建窦庄小学拆去花楼。1970年前殿被拆除,建造公社大会堂,现为窦庄供销社仓库。1995年后,以公社大会堂改修大殿,并塑佛像。原庙舍仅存一角和阴阳井1口。
  18、太霄观
  初名灵应观,宋治平年间改名太霄观。位于皇塘镇丁桥村,南朝梁大同间建。时庙宇规模宏大。嘉定年间修葺,邑人刘宰于南宋端平年间清明时作《太宵观记》。观内有丁令威祠,并建有戏楼1座,近观处有仙人墩,相传汉代丁令威曾在此炼丹。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乾隆十四年(1749年)增修。清末时渐废。
  19、归真观
  初名东?B079?观,后改名为清虚观。位于蒋墅镇,唐开元十四年(716年)建。宋大中祥符中始名归真观。清康熙、雍正年间,两度修葺。相传此观为焦光真人炼丹处。旧时,观建有丹池、丹井、飞升台、迎仙桥、望仙墩等。今废,观舍移作他用。
  20、凝真观
  旧名集真道院,位于城内白云街。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建,明正统十年(1445年)募建山门、两廊、法堂和装塑圣像。天顺元年(1457年)改名凝真观。清顺治年间建通明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缮真武殿。雍正二年(1724年)购观前民房,拆修白云街。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山门5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建真武殿3间。民国16年(1937年)冬,被日军战火所毁。今无遗迹可辨。
  21、天主堂
  初名圣母无玷始胎堂,位于旧城东河路段,今千家乐市场对面处。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时意大利教士利玛窦传教曾一度侨居丹阳,并由教徒康治泰筹建。清咸丰十年(1860年)教堂被焚,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光绪十七年(1891年)农历四月廿五日再度烧毁,成为震惊全国的“辛卯教案”。次年再建,主要建筑有圣堂、耶稣圣心花园、圣心亭、圣若瑟山等,占地数十亩。清道光后,属法国耶稣会上海教区。
  圣堂:坐东朝西,正面为人字形尖顶,上置铁十字架,下为粉白砖墙,墙正中镌有“天主教”3个金色大字,下嵌一荷花瓣十字彩色玻璃大圆窗,两边有金字长条对联,曰:“看万象森罗,奇奇妙妙;唯一元默运,浩浩渊渊。”再下为3个拱形大门。中门较高大,半圆形额顶,嵌有彩色玻璃,左右两侧门额分别书有“万有”、“真原”金字。圣堂屋顶建有钟楼,上设铜钟1只,每日早中晚,铜钟敲起,声闻数里。
  圣若瑟山:山高约10米,有32级台阶,上有圣若瑟亭。亭高约5米,六角,内供圣若瑟木雕彩像,亭正面上嵌彩色玻璃,双扇门,正对面为砖墙,其余四面为半腰砖墙,内外均呈白色,上盖高翘青黄色琉璃瓦顶。
  耶稣圣心亭:顶呈圆尖,上竖一小十字架,下面4脚,亭中存放耶稣圣心石膏彩像1座。
  清末,教堂曾设立私塾。民国16年(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抵丹后,一度为第五纵队指挥官赖世璜占住。民国19年创办丹阳天主堂光明小学校,后又增创女子小学校。抗战胜利后,于民国37年夏相继创立了以著名教育家马相伯命名的相伯农业技术学校。“文革”中,教堂神甫被逐,教堂及其附属房舍部分被拆除,余移作他用。1984年政府拔款修缮。1991年迁址北环路考场附近重建。
     
发表于 2012-5-5 11: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顶!
发表于 2012-5-28 12:2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领导们还没想到呢{:soso_e144:}
 楼主| 发表于 2013-1-5 09:06: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香草河--这一地名的本身就蕴含这浓浓的道教文化色彩,丹阳的宗教旅游开发远远落后于邻近的句容、金坛等市,为何有资源不利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4-26 13:06 , Processed in 0.0527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