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清香一瓣 于 2012-7-27 17:55 编辑
闲来无事,我翻开旧相册。一帧帧照片,把我的思绪链接到一九八九年。 那一年,我师范毕业,与本校十二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富三角的后巷。那是一方心远地偏的乡镇,是因为当时我们仅仅知道丹阳有个后巷镇,却无人知晓后巷的方位。 上了汽车,一路颠簸,我们的心逐渐悬起来。汽车渐行,我们的陌生感与时俱增,不知行了多少时间,我们才到了目的地——后巷。我们一行提着铺盖行囊,一路打听,那窘酸样,现在思来哑然失笑。 在一条清澈的小河边,几排低矮的平房,就是后巷中心小学。我们几个顿时傻了眼,这就是中心校?与我心中的中心校相去甚远。我们就要在这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理想。 我们四人留在中心校,其他同学被分到各个完小。在这里,我认识了美丽善良的兰,我俩成了如影随形的好朋友。我们同住一个宿舍,我担五年级的班主任,她任我班音乐老师,课余时间,我弹琴,她唱歌跳舞,她是当年丹师舞蹈队的主力队员,优美的舞姿至今萦绕在眼前…… 傍晚,我们住校的几个人,一早就吃过了晚饭。男同学(老师)在校园内打球,我则和兰到校外散步,漫步在美丽的田野里,空气中弥满着泥土的芳香,时而飘来蚕豆花、油菜花的幽香,蝴蝶在花儿上翩翩起舞,在夕阳的余辉里,我们边走边谈,谈师范里的学生生活,谈人生,谈理想,从田野到小街,从老街到新街……处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 接下来的日子是平淡而快乐的。那时不讲什么素质教育,教师也没有什么学习任务,学校里也不开什么兴趣小组,除了教学还是教学。因此,我突发奇想,在本班成立一个电子琴乐队和舞蹈队,兰表示赞同,报名的学生有十来位,兰选了几位适合跳舞的学生,我选了几位练琴的。电子琴都是学生自己带的,每天放晚学后,我便教学生识简谱练指法,兰教学生舞蹈,等学生学会了简单的旋律后,我便组织学生演奏给本班学生听,当然还有音乐老师兰。必要的时候请兰指点。这样,我班的电子琴乐队便发展起来。在庆“六一儿童节”的大队活动中,我班的电子琴乐队成功地演奏了《老师的脚印》,舞蹈队表演了现代舞《青苹果乐园》。令老师们刮目相看,但我没感到怎么样,只是用我的兴趣去培养学生的兴趣而矣。 那时的星期天只有一天时间休息,我们住校的老师都不回家,一是因为时间短,回家转车来去不方便,二是因为当时的工作热情高涨,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精力充沛,不知什么叫累。兰是埤城人,有时,兰带我们到她家去打打牙祭,大部分的星期天,我会和兰还有搭班的年轻老师带孩子们到长江边去玩,来去都是步行,我们用照相机留下了欢乐的瞬间,留下稚气未脱的童真和风的激情。在江风的吹拂下,放眼茫茫江水,心胸变得开阔起来,觉得什么都是美的,江水是美的,风是美的,风中的芦苇是美的,我们的生活更是美丽的……我们席地而坐,白球鞋上已经水迹斑斑,我们也全然不知、全然不顾。 如今,时隔二十多年,当年的学生都已踏入社会,大部分已成家立业。我也辗转了三、四所学校。兰也调入城区学校工作。重逢的时候,那美丽的大眼睛依旧闪烁、动人,然而岁月已在我们的脸上留下了苍桑的痕迹,我们已青春不在,但我心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