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46|回复: 1

找回自己,你不是那张用来遮体的树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9-22 12:28: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人,自从出生、自从用眼睛看世界开始,人们就逐渐地学着“以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长相、外表、行为举止,进而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每个人,不仅是他自身,更是“他者(Others)的期望”,欲望着他人的欲望,承载着父母、家庭、社会等的期望,内化在每个人内心就变成了自我内在的期望,他会在内心对自己说“我绝不辜负所有人对我的期望!”人和人之间随之就变成了自恋的相互投射与强求(强求他人与强求自己)。

“名人”,不是一个具体实在的人,而是众人眼睛聚光的焦点,其实是一个“虚位以待”的“空位”(职位)。“名人”绝不能辜负粉丝们对他的期望,粉丝们强求“名人”必须做到粉丝们想让名人做到的事情(自恋理想化的外向投射),名人也会自觉地强求自己要达到粉丝们的期望标准,一旦他这样做了,名人也就失去了他自身(主体)。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心理能力,人就没有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他就不是人!因为,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就像“资本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格化那样,其实,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就是他的所有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个体化,形成自己的所谓“身份”)。

妈妈对婴儿的关注,成为婴儿的自我存在感。婴儿通过妈妈对他的注视,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婴儿在看妈妈的眼睛时,就已经开始逐渐学着以妈妈的眼睛当作镜子,来关注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举止了。

文明,就是从那片遮盖阴部的树叶开始的。人们越来越看不到自己的性器官的本来所在,误以为那片树叶就是人自身,而且越来越喜欢那片树叶。

自恋,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的异化,个体通过“以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让自己变成一个客体,人对自身客体进行自我控制、自我改造,然后自我欣赏,不断地沉迷于自身的各种行为装饰和表现,这就是“自恋”。

自恋的内容,可以从那片树叶开始,逐步发展到各种衣服、化妆品、人的名誉和社会地位等。其实,“名人”也只是人类极端自恋的代表。不仅“名人”会迷失在自恋之中,其实每个普通人都会程度不同地迷失在自恋中,丢失了主体自我。无一幸免!因为人类一旦走出了柏拉图所说的“山洞”,就再也无法返回到山洞里去了。

我们经常感慨:如果女同胞能够拿出给脸照镜子的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观察自己的乳房,很多乳腺癌原本是可以早期发现的,不至于到了晚期才被发现,失去了早期治疗的机会。女人以男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女为悦己者容”,女人爱自己的脸超过了爱自己的身体,女人经常会忍受痛苦地去整容,最终就是为了让男人喜欢她的外表,特别是那张脸。自己一个人在家时,女人也会照镜子进行自我欣赏。

男人其实也很惨很自恋。……西方哲学把人区分为两个部分:to be和to have。

“to be”,就是每个人“本来的状态”(在东方文化中称之为“自性”),就是我们刚出生时身体所拥有的那一切。在妈妈生我们的时候,我们本来可是一个零件都不缺少的“合格产品”啊。但是,自从我们睁开眼睛看世界,我们就被眼花缭乱的外部环境所迷乱、所诱惑,我们想拥有更多的“好东西”、排斥所有的“坏东西”,比如:“好妈妈”、“高贵的家庭出身”、个人的“好成绩”、周围的“好人缘”、“好学校”、“好学历”、“好工作”、“好爱人”、“好家庭”、“好子女”、“好房子”、“好车”、“好名声”、“好地位”、……,所有这些我们出生时所没有的,我们被环境诱惑而使我们想要拥有的心理内容,就叫做“to have”。

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自身的to be,越来越想to have,想拥有更多更好的东西,贪心不足,欲壑难平,苦苦追求,执迷不悟。

科学及理性,能够帮助人们达成很多愿望:比如,拥有好车好房等。科学帮助人们提高控制环境及他人的能力(把别人当客体),人们也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控制自己的各种表现(把自己当客体),以取悦于他人和自己。通过科学和理性,人们也越来越把自己当作自身之外的东西,把外在的东西当作是我们自身,因而远离了我们自身主体,失去了自身主体。

当钢筋水泥可以安全舒适地存放我们的肉体时,我们的心灵将走向何处呢?何处是我家?如何才能安放自己的心灵?这些问题是科学和理性永远都无法解决的,因为科学是手段,只有人(的主体)才是目的。

好在,现在很多人去东方哲学和各种修炼中去寻求解决该问题的各种方法和技巧,进行内心修炼。各种东方的修炼方法尽管会有些不同,比如,瑜伽、坐禅、闭关、气功(包括西方的自由联想、催眠)等,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闭眼”。当人们重新闭上自己的眼睛时,人失去的是外部世界的图像及理性,而得到的却是人的感性和整个内心世界。

在人类进化到理性高度发达之后,人,是否应该重新回归原来的感性内心呢?在人们回归感性内心时,是否仍要始终保持一份相对有度的理性呢?

心理学家说,人所获得信息,约70%来自眼睛的视觉。眼睛代表着客观和理性。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每个人都需要被迫做出选择:“睁眼”还是“闭眼”?to be or to have?
     
发表于 2012-9-22 1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不错,又占了一个沙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4-5-3 23:29 , Processed in 0.0527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