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两袖清风 于 2013-2-14 20:48 编辑
春节习俗与淳朴民风 “百节年为首”,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久居喧嚣的城市,春节去我们丹阳乡间确有别样的感受,那就是乡风民俗给人的深深浓情,社会和谐,需要法治和道德并重,而且大多取决于民风淳朴,春节里的一些习俗包含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在春节期间,我们丹阳百姓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农历癸巳蛇年即将来到之前,家家户户为过年忙碌了起来,年复一年,变化的是市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反映在餐桌上的菜肴,不变的是千百年来的年俗。伴着火红的春联、吉庆的福字、震耳的鞭炮,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的春节即将到来。一年的收藏结束了田间农活,人们首先想到的应是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庆祝丰收以及进行祭祀活动,用新米做饭、酿酒,祭祀神灵、祖先,祈求来年再获丰收。祭祀活动多是在新旧二年交替的这段日子之中举行,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规律,这就是“过年”。“年”字有三种含义,其一是表示收成的状况。“年”有收成的意思。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收、藏循环规律的逐渐认识,把一年之中分为四季。在古籍记载中,对“年”的解释是“谷熟也”。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也称“丰年”。可见,年与丰收有很大的关联。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乡间有“腊八”之俗,寓意庆祝五谷丰登,用各式豆类、稻麦萝卜等煮成喷香的腊八粥,闻着味,吃着香,想着美。期间家家户户开始磨豆腐,蒸馒头,蒸年糕,以期新年大发,年年高,我们丹阳还有“廿四团子廿五饭,廿六廿七吃不罢”的美好谚语,这是我们丹阳百姓对丰收的最美好的期望。 大家小户准备过年。在祀灶前后至除夕,例有一次卫生大扫除,此俗起源甚早,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希望新年有个新气象!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春联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民族文化,而且把春节妆点得充满吉祥和喜庆。
团圆饭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企盼家人团聚过年、来年平安的盛宴,又叫“年夜饭”“团年饭”。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相互见面时问候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节气到了得“吃”,端午节“吃”、中秋节“吃”、重阳节“吃”、年年岁岁的春节,无论是寓意红红火火的美酒,还是象征平平安安的汤圆,一年一度的团圆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终于有了结晶。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是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梆敲三更,响炮连天,这意味着开门大吉,也宣告新年开始。整个乡间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看谁家的响声大,响的时间长,看谁家的礼花品种多,各式各样的鞭炮、礼花把夜空映的五彩缤纷。预祝新年吉祥如意,兴旺发达。正月初一至今还保留了一种叫拜茶的习俗。拜茶即以红枣、桂圆、年糕等煮成甜茶谓"红枣茶",取其吉利之意:红枣 --日子越过越红火,桂圆 –合家团圆、平安顺利,年糕--步步登高。"拜茶"分两部分:一是拜祖宗,盛小碗,供于祖宗像前;二是拜灶神。然后儿孙辈须端茶伺奉父母,父母方才在儿女拜见奉茶后起身,以示尊卑有序!此也是一种尊老习俗。接着长辈会发“ 利是”, 又称“利事”,即红包。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这个时刻,因为长辈会给红包。大年初一拜大年,一家一家窜门拜年祝福,不管以前邻里关系如何到了大年初一都要和好如初,即使以前结下仇怨的这一天也要登门问候,这一天人民沉浸在幸福祥和的节日气氛中。 还有正月初五也就是初四零点,家家户户燃放鞭炮接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祀。 尽管有些民俗来源于传说或者有些迷信,但它们都是我们丹阳乃至中华儿女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这些民俗对于净化社会环境,友好邻里关系,和睦家庭风气,确实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道德社会、建设人文社会不无作用,应当予以发扬!(清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