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446|回复: 17

(调查)孩子到底该上什么样的学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22 19: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孩子到底该上什么样的学校?
       孩子小学该上什么学校?初中又该上什么学校?是在施教区范围上还是去择校?高中呢?除省丹中提前招考外,我们又该如何选择?……眼下又到了升学考学的关键时期,不少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究竟要上什么样的学校伤透了脑筋。欢迎广大网友对此发表看法。

参与方式:
      登录丹阳新闻网“曲阿论坛”(http://bbs.danyangnet.com),进入“民生关注”版块发帖讨论,不熟悉网上发帖者也可以致电:86983011联系,由工作人员代为录入。
      读者意见和建议经整理后,将在本报《网事天地》中刊登。
     
发表于 2009-5-23 1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还孩子童年、童贞和童趣


           还孩子童年、童贞和童趣

               ——浅淡孩子到底该上什么样的学校


    一年一度暑期临,又是一轮择校时。

    社会上曾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说。持此观念的人以为,人,只有功成名就,才活得精彩、活得滋润,出人头地的人生才有质量。笔者不敢苟同。人生的过程并不完全是长跑比赛,气喘吁吁地过日子。这样,人活得太累了。人生,首先是快乐的。可想而知,在竟枝场上,从‘各就各位’到发令枪响的那数秒钟的紧张气氛,让人生刚刚开始的稚嫩孩童去领略、感受和经历是不是有点残忍。那种在人生起点就以不要输的心理‘逼’孩子去打拼委实如同拔苗助长一样可笑。

    快乐,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尤其是孩子。人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他们过足童年瘾。人生是由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那一个个阶段组成的。童年、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任何一部分缺憾都是一生的缺憾,尤其是童、少年。不少人的一生不幸福都源自他童、少年的不辛,或受到伤害;或者追求幸福的权利没有受到成人们的应有的尊重;或提前‘成人化’。少者之勇,老者之谋是讲青年以后的人生,而童、少年,孩提时代更要紧的是心情的快乐,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养成,人品的塑就。

    现实社会似乎给芸芸众生开了一个大玩笑。有钱、握权之人都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了,市井社会为子女提供理想教育亦然无可厚非。择校之风折射出的只是家长的无奈。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盼女为凤。做父母的都想为子女的未来人生撑出一片蓝天,展开一条大道。奢望子女个个都能春花烂漫之后得秋实以丰硕。于是乎,他们不顾远道,不惜重金,不择手段地寻名校觅名师。同时,社会的现实也似乎给大家出了一道大难题。社会转型期,谁都有苦衷,要做到千帆竟发无侧船,万木春后少病树难啊。因教书解惑不是立竿见影的简单劳动,于是乎,一校两制、校中校、重点班、应运而生。校校办辅导,人人学数奥。这是学校的无奈、老师的无奈。因守望尊严,在乎别人的评价,去做别人期待的事。虽增长了知识,却失去了趣味;虽拿到了学历,却丢失了纯真。这是孩子的无奈。生活的课堂告诉家长,文凭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石,知识是出人头地阶梯,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压在孩子瘦小的肩膀上,这沉重的希望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自由时间与空间。学校要提高升学率,老师们要收获绩效,希望也还在孩子们身上。也不得不瓜分孩子们的课间、午休、放学几乎所有可利用时间。殊不知,学生需要自由活动时间,如同健康需要空气一样。填鸭式教育可以休矣。

    剖析目前教育之状况,笔者以为,不可乐观。应从还孩子们的童年、童贞和童趣开始,还教育其本来面貌。‘人生识字忧患始’,‘十年寒窗苦读书’,上学读书自然是件苦差事。学校不能创造幸福,但也不要制造痛苦。现在,进了校门如同进了战场,应试不断,‘火药味’很浓。孩子牙牙学语进幼儿园就开始背上求学负担了,有时礼拜天上、下午都得去上兴趣班。进入“普九”,负担更重。你留心一下,书包越来越沉,孩子成了小大人,笑容少见,一脸凝重。有点小孩近视度数见长,小小年纪就早早戴上眼镜。老师们一身的匠气,孩子们一身的书气,家长们沾满了俗气。

    笔者不谙教育,说不出什么所以然。以为教育是至神至圣的大课题。能铸造灵魂,能光大文明,能根除愚昧,能改造人性。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能使人解惑、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学校应当是真、善、美人类精神气质兼具的孩子们的乐园,照亮学校的永远不是名和利的哪些功利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做人精神,是对儿童不染一丝世俗尘埃的博大的爱。家长、学生、老师乃至全社会都要持平常心对待教育。兴趣,才是知识的源泉,才是求知的动力,才是成才的基石。让学生做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还不到人类的千万分之一,在中国像华罗庚、陈景润这样的名人凤毛麟角,孔子几千年才出一个。人才金字塔的组成,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占绝大多数。“普九”的宗旨就是让广大少儿享受普及、平等的教育。教育,要强调普及性,淡化选拔性。





[ 本帖最后由 筠之 于 2009-5-23 13:54 编辑 ]
     
发表于 2009-5-23 14: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认为不必去择校。
    所谓的好学校是好学生打造出来的。好学校就能让所有学生取得好成绩吗?肯定不能。
    我认为幼儿园、小学一定要在父母身边生活、上学。初中、高中根据家庭经济情况、孩子的现实情况、孩子的意愿综合考虑。
    上学只是成功的一条路而已,不要对孩子的学业过分的强求。
    有人统计30年来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获得大的建树。
     
发表于 2009-5-23 15: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回复 2# 筠之 的帖子

童贞?好象应是童真的吧
发表于 2009-5-24 10: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就近原则嘛就好了为,方便!!
发表于 2009-5-24 17:03: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个人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再好的学校、再好的学习环境,孩子学习兴趣不高的话也白搭!
发表于 2009-5-24 23: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唉,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有能力择校还是愿意做的。
发表于 2009-5-25 16: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择校是生活富裕的副作用之一
引诱家长用钱为孩子选择教育资源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悲哀
发表于 2009-5-25 16: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家长也是无奈的选择
发表于 2009-5-25 19: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现在是城里好的老师去民校,乡下好的老师去城里再去民校,普通老百姓不泽校行吗?最起码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嘛
发表于 2009-5-25 20: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丹阳的择校是变味的择校。
    择校,是家长选择民办学校,而丹阳的做法是,将我市优秀的教育资源空出来提供给那些有钱人去择校。这是对广大群众的极大的不负责任。须知,原本大家上学还可以维持相对公平,但这些带有优质教育资源的民校的出世,使得大部分家长(除非实在没钱的)都被迫多出钱去选择民校。如:实验小学、正则实验小学、华南实验学校、实验初中。
    上述这些学校有哪一家是真正的民校?全部是打着民校的招牌,执行民校的收费, 而学校却享受着公立学校的待遇,那些老师的身份还是公办教师,这不奇怪吗?是谁允许他们着们干的。
     为今之计,应该立即对那些民校的老师进行身份置换,让他们全部变成企业人,空出大量编制,节省大量财政支出,给那些真正的公办学校,尤其是那些农村学校,绝不允许民校打着民校的幌子收钱,却享受着大量公立的资源,占用大量民脂民膏。
     如果这件事情解决了,群众择校也就坦然了,也就清晰了。
发表于 2009-5-25 20: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转帖

择,挑选。择校,挑选学校。近年来,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择校有那些利与弊呢?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我们不妨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
      初步分析,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流动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工作、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原单位解体或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子女随迁,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条件发生变化,要求在新住所附近就学。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能总是单身一人,有家庭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要受教育,受教育就要找学校,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在借读费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当流动人口,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校的目的。  
      2.家庭变异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婚姻家庭的关系比较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家另住,不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年轻的夫妻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托付别人照料。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的双亲(特别是有监护权的母亲)寄希望于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产生择校倾向。住房私有化以后,人们在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附近购买高价房,也是变相择校。  
      3.生活富裕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大家享受平均的教育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先富裕的人们不会满足现状,在生活的消费中必然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包括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富裕的人在解决温饱之后要上新层次,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产生择校愿望也是情理之中的。有人把子女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舍得花钱择校。
      4.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在过去,人口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每家生4个以上孩子不嫌多。人口多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过去,全国文化比较落后,一个乡见不到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周围环境适应,孩子初中毕业就不错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过去,找工作对文凭的要求不算高,如今,就业对学历的要求悄然上升。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过去反对过择校的人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负责治理择校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也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

  二、择校有哪些利与弊呢?
      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择校的利与弊如下:
      1.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学校也反映了垄断特征。没有竞争必然导致倒退乃至消亡。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大批转出,特别是尖子学生转出,校长和老师都脸上无光。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2.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办学单位,社会投资较少,学校经费不充裕。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代价,用高于教育成本的投入赢得入名牌院校的机遇。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改善办学条件。  
       3.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分配靠调令,教师本身没有就业自主权,学校也没有用人权,人员难于流动,收入上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在择校过程中,真正的人才价值得到体现,水平高的教师受到应有的尊重。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择校也有弊端。主要是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

三、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
  我以为,择校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给孩子寻找一方成长的净土,不惜三迁其家,最后定居在学校附近。
我以为,择校说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去,商品供不应求时,大家排队还担心买不到,很少考虑到选择。教育也是如此。大家择校,说明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大的发展,人们摆脱了“饥不择食”的贫困,开始走向小康了。
      我以为,择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不是我们的过错。大家选择学校,今后还会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宿舍,选择其他条件。正是择校,才促进政府和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推动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
我以为,择校是永恒的话题。社会上的人们收入水平不能一样多,社会地位不可能一样高。社会上的人们消费能力不可能一样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能一样高。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也不可能一样高。学生们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教育供给永远跟不上教育需求,因此,择校是永恒的话题。
要解决择校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大局出发,积极推进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扩张教育资源总量,提高全体人民受教育的档次。
      1.从大局出发认识择校现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教育也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教育的发展是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的。贫穷是难于提高教育层次的。建国50年,我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我们只具备解决教育温饱的能力。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具备使国民普遍享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能力。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就应允许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子女择校。我国法律规定: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投入的福利性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当政府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时,必然导致教育资源萎缩。如果长期萎缩,不要说享受优质教育,就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难以保证,大面积、长时期拖欠教师工资就是证明。如果不是为了子女的高水平教育,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会慷慨解囊的。择校费的投入,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存量,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禁止择校生对全社会教育不利。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对择校生应采取允许的态度。
      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了防止和减缓义务教育的两极分化,政府可用政策引导的办法从择校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改造薄弱校,用减少对重点校投入的部分用于改造薄弱校,以推动学校建设的均衡性。政府应明文规定,择校费只能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专款专用,不得用于给教职工工资福利的支出,违者,全额收缴并预以惩处。但是,这可能只是权宜之计。
      3.可以探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教育券”的概念来自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当政府集教育的“资助者”与“提供者”于一身时,由于在生源及经费上很少受到来自私立学校的竞争,导致公立学校以较高的教育成本提供较低质量的服务,教育资源浪费。而由于垄断,家长和学生也不能采用挑选学校的方式来促进学校的竞争。弗里德曼指出,政府资助教育但不一定直接提供教育服务,可以将投入教育的钱以“教育券”的方式直接发给家长,帮助家长实现跨地区、跨学校选择教育。参照这一理论,我国已经有些地方积极探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湖北省监利县就是榜样。改革将令教育经费的流向出现转变,以前是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下拨,此后则是通过学生流向学校。 计算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和生年均教育成本,计算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承担的生年均教育经费,由城市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直接发给受教育者,专款专用,由受教育者直接与学校结算。这样,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基本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各级政府不再向学校拨付教育经费(也叫断奶)。政府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定级,公布于众。学校自行确定收费标准,由社会评价其价格是否合理。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选名牌院校的,家里再添点钱,选普通院校的,可能学费还能有点剩余,留待以后再用。这样改革,可改善学校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学费标准,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促进全体受教育者义务教育阶段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  
        4.扩张教育资源总量。应破除政府包办教育的陈旧办学模式。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教育。应打破“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的限制,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办学。应破除“公办学校是社会福利”的陈旧认识,破除“只允许民办学校高收费”的陈旧规定,每个县[市]可以选最好的公办学校供人们择校(按教育成本收费),既满足富裕居民的择校愿望,又节省政府教育经费。也可以由政府投资,专门建设供择校用的“特殊学校”。应破除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只能逐步提高的陈旧认识,使高中、大学的学费按教育成本一步到位。政府对非义务教育的成本补差拨款改为奖学金和助学金项目,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暗补改为明补,即学生全额向学校交学费,学校用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向学生“返还”,促进全社会转变观念。应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陈旧模式,允许进入高考录取资格对应分数段的学生有偿择校、择专业,价格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政府不予干预。这叫做政府给不起钱给政策,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抉择,尊重人民的意愿。只要教育资源总量扩张,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就应该坚持。
发表于 2009-5-25 20: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唉,都是钱惹得祸。我认为,上小学,如果施教区范围内有好的学校,那就上公立的,不然非择校不可,明摆着,其他学校老师不行。
上初中,在当前形式下,云阳、三中已经不再辉煌,只能上华南、实验。
上高中,能上丹中最好,不然就随遇而安吧。
发表于 2009-5-26 15:4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我为儿子选择幼儿园

转眼孩子到了入园的年龄,年轻妈妈们开始感到迷茫,不知该让自己的宝贝上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孩子0-6岁的童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决定了他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幼儿园的选择确是一件需要慎重考虑的事情。为了使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让他们渡过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我四岁的儿子也面临着上幼儿园的问题,因为我是一名幼儿园教师,所以我在选择幼儿园时考虑了几个因素:
1、根据孩子和家庭的情况



首先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幼儿园是孩子将生活的地方,选择不合适,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很难弥补。孩子非常弱小,缺乏经验和阅历,因此无法选择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幼儿园的经历和感受,更无法思考自己的目前生活状态是否对自己有利。所以家长就更要从多方面考虑如何为孩子选园。孩子的情况可以从(性
格,能力,发展需要几个方面)来考虑。如果单纯为孩子的将来考虑,成人的确应该不遗余力为孩子选择一个最适合发展的幼儿园。但如果家庭情况实在不允许,却硬要上最好的幼儿园,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家庭危机,也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所以在选择幼儿园时还要考虑到家庭情况(经济,距离,父母意向)在选择幼儿园时,家长可根据自己对教育的认识,选择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幼儿园,这样才能使孩子身边的成人用统一的观点、统一的方法对待孩子,不至于给孩子造成迷茫和混乱。所以孩子入园前,家长一定要思考自己选园的意向是什么,然后去考察幼儿园,这样目标才比较明确。根据对幼儿园的了解,给孩子选幼儿园的时候,首先要了解家庭周围都有哪些幼儿园,本地区最好的幼儿园是哪所,然后选中几所进行考察和比较。

2
、幼儿园的考察:

考察时可从下面几方面入手:办园者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整体教育素质,幼儿园的硬件



第一部分:充满人情味和文化味的氛围!
幼儿园是孩子长期生活的地方,孩子会自然地吸收环境中的讯息,所以幼儿园的氛围是第一关键的因素。
第二部分:充满大自然气息的院落!幼儿园的院子里应该设有可供儿童选择的各类户外工作区,如木工区、种植区、游戏区等,多样的活动可让儿童的探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儿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区工作后,其能力都会朝着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这个院落应使儿童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可以自由决定在户外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第三部分:大型活动器械!幼儿园为孩子肢体活动所设置的大型器械,应该尽量地保持自然本色,使儿童在活动中不但获得肢体活动的需要,也可享受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和快乐。
第四部分:幼儿园的生活材料!包括厨房用具、睡眠用具、洗漱用具,这些用品都从环保的考虑出发,选择朴实舒适的材料,使儿童在使用时有家的感觉。
每一个儿童都按照自己的生命轨迹渡过每一天的生活,幼教工作的任务紧密地围绕着儿童的轨迹运行,复杂的组织管理会带来拖沓和不灵活的弊端。所以良好的幼儿园组织管理应该是简化的,直截了当的。老师和孩子是幼儿园的中心,幼儿园的所有课程安排都以老师的反馈信息为基准,老师也是管理者之一。此外,由于家长在儿童成长承担着比幼儿园更重要的职责,幼儿园应该是学校、家长一体化的管理,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和活动计划。幼儿园负责组织家长进行共同提升和联谊。
     
发表于 2009-5-27 12: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孩子该上什么学校要尊重孩子的意见,老师的意见,而不是家长一人的意见,我觉得必须考虑孩子的实际,根据其兴趣、意愿来决定,当然也要看其成绩,如果盲目跟风,孩子学习一旦跟不上,反而是误了孩子的将来,一句话,孩子择校,一定要实事求是,不择校,也许是自然而不错的选择;另外,还要依据家庭实力,如果没有这个财力,举债上学,不但给孩子以强大压力,无益其健康成长,也连累自己生活,实在是得不偿失。(市行政中心)

[ 本帖最后由 JSYWL 于 2009-5-27 14:18 编辑 ]
发表于 2009-5-28 15:5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择校,想说爱你不容易!

择校,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就称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我们要为“中华之振兴”而读书。如今自己当了老师,接过了恩师的旗帜,执起了恩师的教鞭,展开了自己的教育蓝图,在教书育人的工作岗位上已默默工作了十几个年头,面对“孩子到底该上什么样的学校”这一话题,真是让我这位小学一线教师感到既陌生又是那么的熟悉。
说陌生,那是因为孩子上学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九年制义务教育确保不让一个达到上学年龄的孩子失学,全面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书本费,从而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免费义务教育,促进农村教育工作发展,这样一来应该不存在择校呀!再回想自己上学的时候,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农村幼儿园、小学生活令人难忘,挑灯夜战、奋发图强的初中生活刻骨铭心,最后统招进了师范学校,因为父母亲和自己都觉得“没本事在家种田,有本事出去上学。”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压根儿就没有“择校”这一观念,再说了,从哲学意义上来说,择校那是客观因素,属于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孩子自身的努力才是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说熟悉,那是因为现实当中“小学入学面试”、“初中电脑派位”,那择校的一幕幕情景又清晰的浮现在我的眼前,随着经济的发展,小康生活的实现,家家户户都把孩子的读书摆在首位,因为大家明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在一人之下,用在万人之上”的道理,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可渐渐的变了味,成了攀比,从幼儿园开始,孩子是放在乡下上,还是在城里上呢?可到了城里,是放在机关幼儿园?实验幼儿园?正则幼儿园?……到了小学,是上实验小学?还是华南实验学校?还是正则小学?……初中呢?高中呢?一股脑儿的事情摆在了面前,令人烦透了脑筋,有些家长说,如今乡下的一些优秀老师都进了城,农村学校在师资、教学水平及硬件设施上可能不够完善,明显落后于城市,而且城市里从幼儿园就开始学英语,农村却要从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英语,咱可不能让自家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就算砸锅卖铁、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进城念书,听到这话,让我真的挺感动的,于是有亲戚朋友为“择校”的事情找到我,我尽自己的全力帮助他们,父母亲为孩子的上学问题跑上跑下,可我们的孩子又能明白多少、体谅多少??上期话题“家长看到孩子骂长辈,该如何教育”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总而言之,我认为择校,择的不应该是名气,因为现实生活中,每所学校都在不断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硬件设施的改善优化,我们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孩子送进名校就等于进了“保险柜”,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接受能力怎么样、适应环境的状况又如何?正确的择校,应该是顺应孩子的发展,只有适合孩子的学校才最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无论怎样,孩子有出息、成大器才是我们不断努力的目标呀!(丹阳实小    袁军辉)
发表于 2009-5-28 23: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大道理都懂,但事情在自己身上就难说喽,我家孩子马上中考了,省丹中是不抱希望了,正为上哪个学校烦呢!
发表于 2009-5-30 11:5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要上就要上最好的,家长是不会在乎孩子教育投资的.再说现在的民校良心太坏,价格定得相对大众化,如果价格贵族化,我想家长次会真正进行理智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7 06:37 , Processed in 0.07391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