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夏夜 项志明 故乡在丹阳导墅镇,童年的我便是在那座古老的江南水乡小镇度过的。那种年代,小镇的家庭是绝没有空调、电扇之类的“奢侈品”的,亦没有如今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可看。因而,每当日薄西山之后,摇着芭蕉扇,三五成群纳凉的人们便组成了小镇一道独特的风景。记忆中,那时小镇的西面有一座废弃的老桥,横跨于运河两岸。夏夜,桥下波光鳞鳞,桥上清风徐徐,老桥便成了小镇人们纳凉的绝好场所。 夜幕初降,一切收拾停当,各家各户的人们便会夹着凉席、扛着躺椅之类的物什,三三两两地来到桥面纳凉。劳作了一天,此刻躺在凉席或躺椅上伸几个懒腰,舒展一下筋骨,间或还能享受几阵夹杂着水面潮气的夜风,浑身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所有的劳累和闷热也就自然消失于夜风中了。纳凉时,男人们自然最好海阔天空地乱侃一阵,偶尔还会冒出几句粗话,或者对哪家俊俏的小媳妇开几句虽粗俗却无伤大雅的玩笑。女人们则多半舍不得让这宝贵时光在家长里短、油米醋盐的闲扯中白白浪费,大都会带上只鞋底什么的,就着桥头昏黄的路灯“闲里偷忙”地做些针线活,那“哧啦——哧啦”的拽线声,伴着周围此起彼伏的昆虫鸣叫,顿时组成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整个纳凉的人群中,最快活的还当数那些大大小小的孩子们了。他们可以在路灯下逮蚱蜢、斗蛐蛐,或是听大人们讲些天上地下、古往今来的故事。记忆中,那时最善讲的故事的当属补鞋的“老蟹”。这“老蟹”的外号从何而来,一直无人去考证,但当时小镇的人们都这么称呼,久而久之,其真名反倒鲜为人知了。那时,“老蟹”是那么地受欢迎,每次他一到,孩子们便会立刻停下手中的游戏围上去,七嘴八舌地催着“老蟹”快讲。而此时,“老蟹”照例是不会马上开讲的,通常要摆摆谱:让孩子们给他打打扇,或是回家沏壶茶来什么的,然后咳嗽一声,清清嗓子,这才正式开讲。讲至精彩处,连大人们都禁不住围拢来听。 月亮升得很高了,耐不住瞌睡的便会收拾东西,回家睡觉;一些兴致高的则还会继续神侃;更有些人则会在桥面上搭个简易床铺,清风洞户,一觉至天亮。 一晃30多年过去,故乡的老桥早已不在,那条曾经孕育了我们无数梦想的老河也早已是死水一潭,接近干涸了。听说补鞋的“老蟹”倒是还健在,只不过不补鞋了,改开花圈店了。也许是有了空调、电视机、电脑的原因,亦或是歌厅、电影院、酒吧等现代娱乐场所越来越多之故,如今晚上纳凉的人群是难得一见了。 然而,空调的舒适、电扇的凉风似乎远不及故乡夏夜的自然舒畅;那纷繁众多的电视节目好象也不如“老蟹”所讲故事那般引人入胜。每逢夏日来临,故乡夏夜纳凉时那份悠然自得的情趣,仍会从记忆深处向我姗姗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