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因地踞雄势、扼守长江,故名“镇江”,自古即为江南渔米之乡和商埠重镇;北接扬州,南邻常州,西衔南京;拥有十分优越的区位条件、是江苏南北之交通中枢。现辖京口、润州、丹徒三区,代管句容、丹阳、扬中三市。另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镇江新区行使市辖区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镇江全市总面积3848平方公里,人口311万人。经济发展情况:在江苏经济大潮中排名倒数第二,处于垫背状态。镇江处于南京经济发展圈与苏锡常经济发展圈中间,其经济发展的一直相对滞后,虽然镇江处于苏南,但是人家苏锡常不跟你玩,因为在苏锡常经济圈里,一个强烈印象就是苏锡常言必称世界。这并不是苏南人的狂妄自大,而是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濒临,环抱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地级巢湖市于1999年7月9日正式设立,至2011年7月13日一直是地级市内,下辖居巢区和庐江、无为、和县、含山四个县,全市总面积9423平方公里。经济发展情况:巢湖夹在合肥与芜湖两个相对强势的城市之间,它的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压制。2011年7月14日,国务院在以国函[2011] 84号文下发给安徽省名为《国务院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地级巢湖市。撤销原地级市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县级巢湖市。以原居巢区的行政区域作为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的县级巢湖市由安徽省直辖,合肥市代管。原地级巢湖市管辖的庐江县划归合肥市管辖。无为县划归芜湖市管辖;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市鸠江区管辖。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 最近,在镇江、丹阳论坛上针对镇丹同城的话题很多。支持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为此我专门做了个课题。这里有二个很好的例子:1、浙江台州兼并黄岩,黄岩由市改区之后,在丧失绝大部分独立审批权和人事任免权,在财政上除了上缴省里的不变外,还必须向市里上缴地方财政。而台州的建设资金主要向地级市中心倾斜,而县级黄岩老城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则大大滞后。黄岩区迅速没落的教训在告诉我们:说到底,在并和被并者之间,相互博弈的最大利益,无非就是事权和财权由谁掌握的问题,离开了这两者,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扯蛋。2、萧山、鄞州撤市建区的模式,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是合并它们的都是副省级城市,而且都具有足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能力;其二是杭州和宁波在撤市建区时,都作出了事权和财权不变的承诺。事权和财权不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萧山和鄞州仍然享受着省管县的待遇,即:强县扩权的所有政策通吃,财政只交省里不交市里,并享受“两联一挂”的优惠。这样的政策与撤不撤市、变不变区根本没什么区别。最最主要是杭州和宁波还具有强大的辐射效应,如宁波市这几年随着人口、交通压力的增大,老城区出现了自身不可逾越的发展瓶颈,促使宁波主城区产业向鄞州转移,使鄞州迎来难得的发展际遇,这也是鄞州区近年来GDP和财政收入成倍增长的原因。这种辐射出效应,我们同样也可以在萧山得到印证!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苏南大都市---镇江,镇江既不是副省级城市,也不是财政单列市,又没有国家政策和资源上的优势,无论从财政实力、辐射能力,还是溢出效应,与杭州、宁波相比明显不在一个档次。因此镇江、丹阳---市县合并不可能借鉴萧山、鄞州的模式,既然这种模式行不通,那么镇江同城的模式那就只能是黄岩模式,而实际情况是:镇江自自身难保,镇江要补的漏洞实在太多了,十只瓶子八个盖,甚至可能只有六个盖,非但产生不了辐射效应,还将以牺牲丹阳近二十年来发展成果代价,来保证镇江城区中心城市的建设。人家杭州、宁波是大马拉大车,而镇江是小马拉大车,如这样将对我们丹阳经济建设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诚如此,丹阳没有未来。这也是我们90万丹阳人民不会答应的。 2013年是丹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重要之年,能否抓住机遇,重新点燃丹阳人失去多年的荣耀感,能动而为,率先发展,这将考验着90万丹阳人迎接挑战的智慧,也是丹阳能否突出重围,再筑地域性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重振历史雄风的关键之年。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后的丹阳,敢问路在何方?路在我们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