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3-3 17:4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来源:重庆晨报 2011年03月03日04:22
快报昨天报道江宁一名孕妇急等剖腹产,医院却催要献血证一事,引起广泛关注。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许多大医院在手术前都要求患者亲友先要去献血。对此,江苏省卫生厅人士说,在用血紧张的大背景下,手术前动员亲友献血“无可厚非”。而业内人士则指出,应大力推广患者自体血回输缓解血荒。据了解,这种已发展10年的技术至今仍没在南京普遍推广。
□快报记者 赵守诚 安莹
并非个案
大手术用血量较大
五六个学生来献血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位于鼓楼区的一家大医院,在内科大楼一楼的血液中心献血点,记者看到里面挤满了人。有五六名青年学生刚献完血,每人拿着一个红本本,一名老先生连声向他们道谢,并将学生们一直送到医院大门外,送他们上了出租车。原来,老先生的家人要进行器官置换手术,需要大量血浆。医生称,必须多找几名献血者,才能动手术,否则就要择期等待了。于是老先生通过关系找到某高校,动员这些学生来为自己家人献血。
在血液中心献血点的墙上,写着“互助献血流程”,明确写道,为保障择期手术患者的临床用血,临床医生手术前要动员患者的亲友与单位同事献血。
记者从业内人士处了解到,并不只这一家大医院和昨天快报报道的梅山医院,南京多家医院均存在此情形。而除了危重病人,择期手术的病人都可能会被要求家属先献血,病人再手术。
相关回应
动员患者亲友献血
卫生厅称无可厚非
江苏省卫生厅相关人士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年全省特别是南京地区卫生事业发展很快,医保制度不断完善,临床用血量出现大幅度上升。从2000年以来,江苏临床用血量年均递增10%。需求量不断增长,但献血量没有跟上。省卫生厅出台相关政策,推进无偿献血,但总体来看,用血紧张状况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动员患者亲友献血的做法,省卫生厅人士说,在用血紧张情况下,“这样做,无可厚非”。择期手术患者绝大多数都是可以稍微等一等的,倡导、动员他们的亲友献血,也体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友爱精神。这位人士强调,这不是强制性献血,卫生厅也从来没有要求强制性献血。目前全省各地的急救用血完全有保障,但大背景是献血量跟不上,这时就需要更多的人加入献血的队伍。
应对血荒,还有啥别的招
“自体输血”技术已经发展10多年,如果得到推广,至少可减少1/3异体血用量
办法一直都有,让患者“自体输血”
记者了解到,应对血荒还有一种很有效的办法。据业内人士介绍,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在国外已普遍采用,国内一些大医院也在做了,但较少公开宣传,在推广方面不给力。
南京某大医院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实,南京几家知名大医院都在实施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每年都进行逾百例的自体血回输。当然,为确保血液质量,医院必须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而南京许多大医院在技术设备方面都没有问题,面对近年临床用血严重不足,他们都越来越多地采用患者自体输血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最大的好处是基本实现了患者“零输血”,不用再依赖异体输血。“如果自体输血技术能全面推广,至少可减少医院三分之一的异体血用量,前景看好。”
手术出血400毫升,没有输别人一滴血。南京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专家、副院长陈鑫说,目前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的心胸外科手术中60%的手术是采用自体输血。陈鑫认为,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推广,“自体输血”技术已经是十分成熟,如果患者在手术前身体状况不错,符合献血的基本要求,完全可以考虑自体血回输。
“从长远看,自体输血很值得推广。”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傅强说。记者了解到,2010年的下半年,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召集了南京市第一医院、鼓楼医院等医院对自体输血进行调研和讨论,认为大力推广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血液短缺的局面。
名词解释
什么叫自身储血、自体输血?顾名思义,就是当患者需要输血时,输入患者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手术中出现大出血时先收集失血,然后再将失血处理后输入患者体内。
好处其实很多,“自体输血”更安全
三种自体输血类型
手术中如何自体输血?陈鑫给记者打了比方,比如一个手术创面比较大的外科手术,鲜血汩汩外流。这时手术医生用吸引器将这些血输入储存罐,再送入一个特殊的回收血液的装置,经过离心、过滤、清洗,层层处理后,去掉杂质和有害菌的鲜血,再重新输入病人体内。整个过程没用别人一滴血。因为医院的不同,费用也在几百块钱到千元不等。
这只是自体输血的方法之一。另外两种自体血保存的方式则看起来更为简单实用。其中一种方法是,在手术前一个礼拜,先给病人抽出200~400毫升血,在特殊的环境下进行储存,手术的时候再拿出来。不过陈鑫也告诉记者,这种方法目前不怎么使用,因为手术前病人的住院时间无法保证,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血液准备。
最常见的方法是,根据病人的身体情况和血红蛋白指数,在符合献血的条件下,在麻醉之后手术之前这个时间节点进行采血,经特殊处理后在术中或术后根据患者情况将其回输。
自体输血成本不高
记者了解到,比起异体输血,自体输血的成本要低上很多,所以在手术出血量大于500ml时应用该技术更为实惠。
傅强告诉记者,手术前自体采血保存,大多发生在产妇身上。很多医院的妇产科会和血液中心联系,一些稀有血型的产妇或者担心输血安全的人都会采取这样的方法。抽一次血20块钱,血液一天的保存费是10块钱,按照提前一周采血计算,只需要90元的成本。而在手术前从自身采血的方式,成本也不是很高,傅强说,只是增加一些血袋和血液处理的费用。
自体输血更加安全
陈鑫说,其实,目前的血液使用理念是,尽量不用别人的血液。自体输血能避免异体输血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最重要的是能有效避免肝炎、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自体输血,推广咋这么慢
据称最大的担心是,如果公开鼓励推广自体输血,担心医院滥用采血权,钻空子
怕采血权被医院滥用
《献血法》第15条规定,“为保障公民临床急救用血的需要,国家提倡并指导择期手术的患者自身储血,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各大医院及卫生主管部门都在“互助献血”上做文章,却闭口不提“自身储血”的话题。《献血法》明明指出两条解决途径,为何医疗部门关注点都在第二条,绝口不提第一条呢?患者自体输血方式很少见诸报端,外界宣传甚少,更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原因何在?
知情人士透露,尽管《献血法》“提倡并指导”这一方式,但卫生部门对医疗机构的采供血一直管得很严,如果公开鼓励推广对患者的自体输血,担心医院滥用采血权,会钻空子,给用血市场管理带来难题。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第15条规定,对平诊患者和择期手术患者,经治医师应当动员患者自身储血、自体输血,或者动员患者亲友献血,并作为评价医生个人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自身储血、自体输血由在治医疗机构采集血液。患者亲友献血,由血站采集血液和初、复检,并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两种途径采血的主体不同,亲友献血由血站统一采集,自体输血由医院采集。“就是考虑到推广医院自行采集后,个别医院会打擦边球,随便自行采血,引发用血市场的风险,所以卫生主管部门一直对自体输血持谨慎态度,并没有做过多宣传和推广。”南京某大医院相关人士说。
不少人暂时无法接受
老百姓有这样的观念:生病了,还能抽血?
“在国外,大部分临床用血都是靠自体输血解决的,这项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展20多年,澳大利亚“择期手术”患者60%选择自体输血,日本则高达80%-90%,美国自体输血已占总用血量的15%。而在我国却很少有人知道。”南京市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难道还可以这样吗?”面对记者“自体输血”的提问,不少患者很惊讶。昨日,准妈妈孔女士对“自体输血”的概念表现得很陌生,她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一直都认为要用血就要去购买别人的血。记者随机调查了近20位患者,19人都说不出“自体输血”的定义,只有两三个人听说过,身边没有一个人用过。
傅强介绍,自体输血推广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老百姓的观念还无法接受。很多人会疑惑,生病了,还能抽血吗?其实不然,比如说肾结石、胆结石病人,他们完全可以在手术中用自己的血。傅强也透露,南京一家三级医院的院长在自己动手术的时候,也是自体输血。一般来说,医生也会根据病人自身的身体情况决定究竟是自体输血还是输别人的血。
采血用品采购有点难
“用自己的血,显然是合情合理的。”陈鑫说。傅强也告诉记者,自体输血在法律上没有任何盲点。然而,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推广,“自体输血”技术,尤其是“自体血液回收”的运用情况依然不理想,记者了解到只有少数的医院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那为什么自体输血至今还不为人所知?傅强告诉记者,在操作范畴还需要医院和血站沟通。按照规定,自体输血应该由医院的输血科进行操作。另外,目前国家对血液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一些采血的用品医院不容易买到,比如说血袋,因为有个保质期,医院不可能一次性购买太多的血袋,加上采购途径比较麻烦,这也给自体输血带来了障碍。
代表建言
全国人大代表建言,用制度保障自体输血
频频出现的“血荒”,也引起一些人大代表的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杨蓉娅建议,我国应当建立统一的献血者跨区域享受免费用血制度,以保证献血者可在全国范围内享受足量免费用血,保护无偿献血者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芜湖市委书记陈树隆表示,政府和卫生部门要加大献血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市民知晓率,增强无偿献血意识。“我希望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来。”
在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看来,随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医院手术量增加,使得临床用血需求日益上升,但我国献血量有限,且增长速度无法跟上用血增长速度。刘忠军代表认为,鼓励无偿献血是应对“血荒”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在血及血液制品日趋紧张的今天,大力提倡在手术时采用自体血回输,同样可以为解决血液供应不足问题“开源”。刘忠军代表告诉记者,自体血回输并不是一项新技术,在我国已使用10年左右。“自体血回输在北医三院骨科已成为常规使用技术,70%~80%的手术不再需要异体输血。”谈及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推广,刘忠军代表认为,这不仅需要改变临床用血观念和用血习惯,还需要卫生部门尽快制定相关条例,尽量减少异体血液的使用,以制度或法规的形式保障临床用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临床用血“开源节流”。新华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