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文攻武卫历险记(之一)
“文攻武卫”是一个文革时期的专用名词,也是一个口号。表面上看,这个口号的提出似乎是为了规范革命的行为方式,其含义是,在向对方进攻时只能用文的,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但是在防卫时可以动武。这个口号从字面上看是“要文斗,不要武斗”,实际上是为“武斗合理化”留下了伏笔。很显然,任何一方只要为武斗找一个“自卫”的借口,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把武斗进行到底。
知达所在的曲阿县不是什么军事重地,也没有出现什么全国闻名的大造反派,武斗的程度不是很激烈。由于当时知达年纪还小,对于曲阿县在武斗中究竟有没有死人,死了多少人,都不清楚。但是有一点知达记得很清楚,那就是在曲阿县的两大派群众性武斗中使用了真刀真枪。
记得那是一个夏天的早晨,一队人马从曲阿县西门城外浩浩荡荡杀进城来,队伍中的人全都手拿各种武器,从原始的棍棒、大刀长矛、到比较现代化的步枪、机关枪等都有。一个女人边走边振臂高呼口号:
“杀回曲阿闹革命!”
“打倒曲阿的陈在道!”
……
知达当时不知道陈在道是谁。后来才了解到,陈在道是飞夺卢定桥的十八勇士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之一,文革时任武汉军区司令,但在文革中被造反派打倒,是全国被打倒的著名的保皇派之一,当时有一首造反派攻击他的儿歌:
“陈大麻子,坏又坏,阻挠革命造反派。”
陈在道在文革时期成了保皇派的代名词,“打倒曲阿的陈在道”就是“打倒曲阿的保皇派”的意思。
到了中午,这派的人马已经占领了整个县城,并且实施了戒严,城内各街口全部有手执武器的造反派站岗,据说在城门口还架起了机关枪。
知达躲在家里听大人们说,占领县城的是“革联会”,被赶出城的是“红代会”,“红代会”又被称为“保皇派”。这是当时曲阿县的两大派。
据说在文革之初是没有两派之分的,都是响应中央号召起来革命的造反派,“破四旧,立新功”。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造反派对怎样进一步开展革命发生了分歧。比如说,有的造反派认为凡是单位的一把手都应该被打倒,但是有的造反派认为只有不好的一把手才应该被打倒,好的一把手不应该被打倒。再具体到谁是好领导,谁是坏领导就更加难以统一了。类似问题多了,慢慢地就形成了两大派。
两派形成之初,还局限在本单位之内,基本上还是以文斗为主,以“四大”的方式进行,即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据说这“四大”是源于1957年的“反右”时代,到了文革再次兴起。后来,不同单位的两派演变成了全县范围内的两大派,双方的斗争也就变得更加不讲情面、更加激烈了,最后就演变成了两大派之间你死我活的武斗。
武斗虽然厉害,毕竟是“好人打好人”,这是文革后期对武斗的定性,通常情况下并不危及不参与武斗的普通老百姓。老百姓只要躲在家中,并不会感觉到武斗有多么可怕,对于知达这样从小在革命战争影片教育中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反而充满了对武斗的好奇和兴奋。可是就在造反派之间爆发武斗的这一天,知达的妹妹突然生病发烧了。
知达的母亲是被打倒的历史反革命分子,没有资格参加任何一派造反派组织,知达的父亲鉴于知达母亲的历史问题,怕被别人抓住小辫子做文章,干脆哪一派也不参加,做了个“逍遥派”人士,在武斗爆发的那一天,父母两人都在家中。父亲眼见着女儿体温居高不下,着急得抱起她就往医院跑。可是出门没有走多远就被挡了回来,造反派宣布全城戒严了,禁止任何人自由通行,理由是“防止有人穿过封锁线给另一派通风报信。”
(未完待续)
2008/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