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237|回复: 9

人民日报报道张雅琴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1 11: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LAN
张雅琴 金桥村里“架桥人”(上)(时代先锋)本报记者 申琳《 人民日报 》( 2011年05月31日   08 版)




  【阅读提示】
  她一心谋发展,带着贫穷的乡亲修路造桥,想方设法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她真情系百姓,身患重病之时想的还是村里的事,“百姓满意就好”是她的遗言。她是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
  
  一座石桥,跨过村里的南河,一头是小桥流水的新村,一头是厂房林立的工业区。
  10年前,她与乡亲们一起造了这座桥,从此带领这个落后村迈向现代化。如今,当4000多名乡亲尽享10年巨变的成果时,她忙碌的身影却一去不返,给人们留下的是一座幸福的“金桥”……
  张雅琴,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已故党总支书记,一个辛劳的“架桥人”。
  创业——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
  10年前,南河上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小桥,那时的村子还叫木桥村。63岁的村民范琴芳回忆说:“那时候落后得很,村不像村、路没有路,一个企业也没有!”
  2000年7月1日,时年45岁的张雅琴走马上任木桥村党支部书记。
  那时的木桥村,通往外界的,只有那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桥,又窄又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5000元,而周边大多数村早已在万元左右;集体更穷,村里账上不但没钱,还给张雅琴留下28万元的欠债。
  张雅琴明白木桥村的出路,一上任就四处引进工业项目。本村一个叫崔洪昌的能人在外办汽配厂,听说他准备开办新厂,张雅琴急忙登门拜访。一次、两次……由于崔洪昌早出晚归,张雅琴扑空了七八次。一天早上7点多,张雅琴终于在崔洪昌家门口“堵”到了这位能人。
  一听到在木桥投资办厂,崔洪昌一笑而过,“没桥没路,咋能办厂啊?”“我把路修好,桥造好,你答应回来投资行不行?”张雅琴态度诚恳。
  张雅琴迅速行动起来,村里一穷二白,她就到处筹集捐款,自己一家带头捐了8000元。
  造桥时,为节约成本,张雅琴带着一班村干部在工地上义务劳动。当年的妇女主任姚步云记忆犹新:为节约材料,张雅琴带着村干部到周围毁弃的房舍挑废砖,扁担咯吱咯吱响,汗水湿透了衣衫;为抢进度,寒冬腊月,河水冰冷,张雅琴挽起裤腿“扑通”跳进河里,带头挖起了土方……
  桥建好了,崔洪昌找上门来,“有张书记在,我没什么可顾虑的!”
  为了给村集体增加积累,2002年,张雅琴成立了一支村干部园林绿化队,劳动是义务,收入全归集体。“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张雅琴说。
  开发区的香樟、丹阳师范的竹子……张雅琴带着村干部绿化队转战丹阳各地。承揽天工集团绿化工程时,张雅琴的肩周炎犯了,一只胳膊抬不起来。为不影响工作,她服了过量药物,没想到一条腿却不听使唤了。
  烈日下,张雅琴头戴草帽、肩搭毛巾、挥汗如雨。“她拖着一条腿,硬是坚持和我们一起把绿化工程做完,还对我们开玩笑说大家晒成‘煤炭部长’!”当年的村会计、如今的金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建芬含泪回忆。
  发展——
  “不能再错过发展的机遇了”
  木桥的南岸,依次排开建有3座楼:百乐楼、千禧楼、万安楼。一楼是商铺,上面是住户。
  这3座楼,是张雅琴为壮大集体经济而建的。楼刚盖好时,村里没人买,张雅琴就动员丈夫陆荣华带头买。她又找到崔洪昌寻求支持,崔洪昌一下买了好几套。商铺陆续卖了出去,木桥村开始有了稳定的集体收入。
  张雅琴还在不断招商,邻村闸桥在外办汽车灯具厂的郭志强,成了她下一个引资对象。又是几次上门,张雅琴以她的诚恳感动了郭志强。有了崔洪昌、郭志强的带动,木桥村很快引进了十余家规模企业,如今年销售收入基本都在亿元以上。
  乘势而起,张雅琴决定由村集体投资建起一个工业园,吸引小企业入园为大企业做配套。于是,紧挨着3座楼,南河边又建起了一个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的工业园,共有标准厂房300多间。这样,不仅解决了400多名村民的就业,村集体每年还可以收取租金180万元。
  2007年,村里通过合资形式,投资1500万元建起了物流中心。建成之初,生意清淡,村里人看到张雅琴每晚都要跑去查看。昏黄的路灯下,她边看边思考,单薄的身影被灯光拉得很长很长……后来,经过多方调研、求教,村里投资在物流中心建设招待所、饭店等配套设施。功能完善了,物流中心顾客盈门,168间商铺被承租一空,每年村里可收租金160多万元。
  张雅琴以近乎奔跑的速度不断向前:“上世纪90年代我们错过了一轮发展机遇,落在了后面,现在我们不能再错过发展的机遇了!”
  大局——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户掉队”
  2004年,木桥村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不仅还清了欠债,账上还有了140多万元的积累。
  这时候,镇上把更落后的闸桥、八字桥两个村并入木桥村,改名为金桥村,49岁的张雅琴出任金桥村党总支书记。
  木桥村的群众意见大:“刚过两天好日子,又要拖上两个穷亲戚,以后日子还能好到哪?”干部也满心不情愿,“第一次开会,30多个村组干部啥坐相都有,明摆着心里都有气,较着劲呢!”村里干部徐金保回忆说。
  张雅琴大会小会做群众工作:“大家都要一条心,3个‘桥’很快会变成真正的‘金桥’!”金桥村党总支副书记、原八字桥党支部书记何冬生深有感触:“正是因为张书记特别顾大局,合村之后的班子才非常团结。”
  合村之后,张雅琴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用原来木桥村的积累,为另外两个村还清了40多万元的欠债。
  “小康路上,不能让一户掉队。”这是张雅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开门窗加工店的陆步良忘不了张雅琴对他的好:老陆多年前因为工伤截掉了3根手指,很难再找到工作,张雅琴协调了好几个厂子,对方答应优先使用像老陆这样因工伤致残村民的劳动服务。老陆开了一个铝合金门窗加工店,很快接到了企业十几张订单。
  为了带领全村共同奔小康,张雅琴发动全村140名党员开展“党员联户帮富”,帮助35户贫困家庭发展致富项目。全村4000多人除没有劳动能力的,几乎人人都找到了活干。在张雅琴带领下,金桥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不足5000元提高到2010年的1.5万元左右。
  情牵——
  “如果再给我两年时间……”
  2009年5月,张雅琴被确诊为食道癌,依依不舍地离开金桥前往上海治疗。
  她的丈夫陆荣华讲述了在上海治病时的情形:等待手术那几天,她电话打个不停,不住地在笔记本上写啊画啊,全是村里的事。陆荣华把她手机收了,她想到什么,还会恳求丈夫:“荣华,再帮我打一个电话到村里,就一个!”
  金桥的干部永远忘不了2010年的1月2日,那个寒风凛冽的日子。那天,离开医院回村休养的张雅琴带着村干部在本村、邻村转了半天,最后在江边的洪楼村站定:“今天开个现场会,就是要看看我们金桥和别的村有什么差距。各村都在搞建设,发展得都很快,我心里急啊!”陈建芬看到,她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猛烈的江风像要把她刮倒。村干部心疼地建议回村委会再商量,张雅琴的拗劲上来了:“不行,我们就开现场会,回去气氛就不同了。你们不要担心我,金桥今后的发展比我个人重要得多!”
  张雅琴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陆荣华回忆说,有时她半夜挣扎着坐起来,倚在床头发呆。问她是不是不舒服,问了几遍,她才回过神来,轻轻地说:“不是的,我在想村里的事呢。”
  金桥的干部来看张雅琴了,张雅琴问陈建芬:“金桥大厦电梯房入住情况怎么样?村民满意吗?”陈建芬强忍眼泪回答:“入住情况很好,大家都夸村里又做了一件好事。”张雅琴很欣慰:“那就好,百姓满意就好。”
  “百姓满意就好”,这成了张雅琴留给金桥村干部的遗言。
  2010年9月21日,丹阳市委书记李茂川赶来探望,张雅琴以微弱的声音说:“如果再给我两年时间,让我再拾掇拾掇,咱们金桥村就更对得起这名号了,我也就死而无憾了!”李茂川的泪掉了下来:“一个生命垂危、身高1米66但体重只剩下60多斤的弱女子,心中还挂念着全村的事,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
  2010年9月27日,张雅琴的生命之火熄灭了。“春蚕到死丝方尽”,村里人说,“张书记为我们金桥吐尽了最后一根丝!”



(时代先锋)
张雅琴 金桥村里“架桥人”(下)

       几天里,我们在金桥的大街小巷追寻张雅琴的足迹,耳边是村民们娓娓的深情诉说……
   能干——
  “她对问题看得准、看得远,比别人先行一步。”

  沿着南河边一路向东,我们仔细观看着金桥工业园、三座楼、崔洪昌的老厂和新厂、东环路上一家连着一家的规模企业……
  “她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眼光的书记,金桥的发展离不开她的精心规划。”崔洪昌对张雅琴由衷敬佩。当年,崔洪昌的老厂是一片田地,门前的新兴路是一条水沟。“就是这样的地方,她在旁边造了桥,修了路,把我的厂子引来了。”崔洪昌说,自己看重的不仅是张雅琴多次登门,更在于她办事的魄力和效率。
  “造桥修路,还有后来的新农村建设,这些都需要村里出钱。可村里最初没有钱,怎么办?她想尽办法增加村里积累。”崔洪昌回顾着张雅琴的发展思路:先是成立村干部园林绿化队,靠汗水挣来一部分钱;再是建设三座楼、金桥工业园,村集体有了租金收入;后来又是建物流中心,集体的租金收入达到相当水平……
  “她对问题看得准、看得远,比别人先行一步。所以别看金桥发展比周边许多村都迟了好多年,但很快就赶了上来。”崔洪昌说,张雅琴是个大能人!
  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郭志强也表达了同样的钦佩:“拿开办物流中心来说,别说几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这些人也不一定想得到,她的思路很超前。”
  沿着横贯金桥的高压线一路向东,依次是村里的农民公园、引进苗木公司开办的青松园和金桥物流中心。“受高压线影响,过去这里只能种地,现在既有新农村的配套设施,又有土地产出效益极高的企业。这一方面是张书记集约利用土地观念强,更重要的是她有开阔的思路!”村委会副主任李立民当干部多年,他说没有见过像张雅琴这么有大思路的村干部。
  “在张书记的带领下,金桥的变化翻天覆地!”群众心里像明镜一样。
  村党总支副书记何冬生给我们展示了张雅琴主持下全村的科学规划: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金桥村未来的图景已清晰可见。
  “这么有能力、有思路的人,如果自己当老板,事业绝不会比我们差!”企业年销售收入3亿元的崔洪昌话语中,有着几许遗憾,几许赞叹。
  “她把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金桥!”当年的村会计、如今金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建芬和村里的乡亲这样理解和评价她。
  坚忍——
  “当干部要有肚量。肚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我们走在原木桥村和八字桥村的田间地头,眼前依稀有当年张雅琴上任时的影子:一条条河沟、土路纵横在田野,杂草丛生;低矮的平房、斑驳的白墙灰瓦的农舍散落在农田间……
  走进金桥新村,仿佛进了一座公园:沿着干净的景观道向前走,西侧是整齐的农民公寓和别墅,东侧是绿水逶迤、杨柳依依,朱红的亭台点缀其间,三孔的石拱桥下微波荡漾……
  这些年来,金桥村建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农村涉及许多村民的房屋拆迁。“拆迁是金桥近年发展的第一难。”何冬生感触颇深。
  “拆迁就是拆矛盾。”张雅琴扑下身子去做群众工作。金桥村的群众都熟悉她的老重庆80摩托,张雅琴总是骑着它上门到群众家耐心说服教育。
  陆兰芳是金桥村10组村民,新农村建设时她的房子在拆迁之列。眼看着拆迁期限到了,陆兰芳还是不同意,负责拆迁的村干部有些急了。张雅琴赶了过来:“不要紧,群众工作急不得。”
  张雅琴随身带着她的群众工作“三件宝”:知心话、计算器、笔记本。她找到陆兰芳谈心,了解到陆兰芳是因为家里刚装修过而舍不得搬,想让村里给她额外一些补偿。张雅琴拿起计算器算起了账:家里装修是多少钱,老房子是多少钱,分配她的农民别墅是多少钱……“新村环境多好啊,将来房子肯定还要升值,咱们算账要长远些,算大账。”几天后,陆兰芳很爽快地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但也有不通情理、因为拆迁对张雅琴心存怨恨的人。有人曾当众指着张雅琴的鼻子破口大骂,有人春节时在她家门前扔下冥币、在房门上抹上粪便。令张雅琴一家寒心的是,一个老邻居因为自己不合理要求被张雅琴拒绝,竟然痛骂张雅琴。
  张雅琴以极大的耐心承受着人格的侮辱,尽量保持着平和与微笑。她告诉亲人和村干部们:“当干部要有肚量,肚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但是背后,陆荣华也看到过她偷偷落泪,有时难受地不断揉着胸口,“她心里苦啊!但是作为干部她就要忍啊!”
  崔洪昌说:“她这么能干的人,一年就拿那么点工资,为村里的事累得要死,还有一些人反对她、骂她……”
  79岁的老干部陆网根写了一副挽联:“改造旧家园千辛万苦,创建新农村丰功伟绩。”人心如镜,公道自在,张雅琴何憾?
  节俭——
  “当干部嘴不能馋、身不能懒、手不能伸!”
  
  在张雅琴家楼下的杂物室里,我们看到了全村老少熟悉的那辆重庆80摩托:红色的车身褪成淡淡的浅红,破旧的座椅露出海绵,金属脚踏板上锈迹斑斑……
  “她整年骑着这辆摩托走村串户,短短的后座有时能挤坐上两个干部。”村干部说,村集体一年收入五六百万元,至今没买一辆汽车。
  “张书记不让买。她说一是花钱多,另外容易让群众感觉疏远。”何冬生说,张书记给他们算一辆车的账,油钱、保险、过路费,还要养一个司机,村里不能在这上面浪费钱。
  物流中心建招待所,张雅琴布置李立民采购空调彩电:“到镇江和丹阳多看几家商场,货比三家不吃亏!”
  “当干部嘴不能馋、身不能懒、手不能伸!”张雅琴律己甚严,对金桥的村干部也严格要求。走进张雅琴位于公寓楼二楼的家,一个朴素的11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普通的家具、家电,折射出主人简朴的生活。
  当年的妇女主任姚步云回忆当年村干部园林绿化队义务劳动的情景:冬天时,天黑收工了,大家半是开玩笑地给张雅琴建议:“喝碗羊肉汤暖暖身子吧。”张雅琴微笑着回答:“还是到我们家吃热汤面吧。我家老陆做的热汤面好吃着呢。”姚步云眼圈发红了:“我们都知道,她是舍不得我们千辛万苦为集体挣来的钱啊!”
  然而,对待生病的村民和村里困难家庭,张雅琴却非常大方:范琴芳被摩托车撞了,她上门送上200元慰问;村民黄金梅的丈夫患了癌症,她上门看望并掏出500元钱;陆步良创业之前儿子上大学家里没钱,张雅琴从银行取出1万元和丈夫一起送去……
  陆荣华给我们讲述了陪张雅琴在上海治病的一些事。每当看到一些农村病人因为没钱而早早出院,张雅琴都会跟丈夫商量能不能接济他们。“我告诉她我也确实很同情,但是因为要给她治病,我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去帮这么多人啊!”
  但是,陆荣华之后还是帮了一家。一次他用轮椅推张雅琴出去散心,看到一个徐州农村的病人,医生开了3000多元的药,他们却只有1000多元,没办法正准备只拿一部分药。“雅琴就不停地抬头看我,拿一种乞求的眼神看我。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是希望我帮帮人家啊!我就跟她说,‘你放心,我帮他们交剩下的钱’,雅琴就很满意地笑了!”
  讲完这些,陆荣华已是泪流满面。我们仰首望天,眼前是张雅琴家窗外那排笔直的水杉,朴质,挺拔,直指云天……
发表于 2011-5-31 11: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哦也~~
     
发表于 2011-5-31 11: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回复 1# daily


    新华社等也发稿。一个说2010年人均收入超2万元,一个说“提高到2010年的1.5万元左右”。要对对表
     
发表于 2011-5-31 14: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LAN
各单位都在学习哥的偶像
发表于 2011-5-31 20: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5_136:}
     
发表于 2011-5-31 22: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479:}
     
发表于 2011-5-31 23: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4_418:}
发表于 2011-6-1 09:5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1_51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2:43: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时代先锋)
张雅琴 金桥村里“架桥人”(下)


      几天里,我们在金桥的大街小巷追寻张雅琴的足迹,耳边是村民们娓娓的深情诉说……
   能干——
  “她对问题看得准、看得远,比别人先行一步。”

  沿着南河边一路向东,我们仔细观看着金桥工业园、三座楼、崔洪昌的老厂和新厂、东环路上一家连着一家的规模企业……
  “她是一个非常有头脑、有眼光的书记,金桥的发展离不开她的精心规划。”崔洪昌对张雅琴由衷敬佩。当年,崔洪昌的老厂是一片田地,门前的新兴路是一条水沟。“就是这样的地方,她在旁边造了桥,修了路,把我的厂子引来了。”崔洪昌说,自己看重的不仅是张雅琴多次登门,更在于她办事的魄力和效率。
  “造桥修路,还有后来的新农村建设,这些都需要村里出钱。可村里最初没有钱,怎么办?她想尽办法增加村里积累。”崔洪昌回顾着张雅琴的发展思路:先是成立村干部园林绿化队,靠汗水挣来一部分钱;再是建设三座楼、金桥工业园,村集体有了租金收入;后来又是建物流中心,集体的租金收入达到相当水平……
  “她对问题看得准、看得远,比别人先行一步。所以别看金桥发展比周边许多村都迟了好多年,但很快就赶了上来。”崔洪昌说,张雅琴是个大能人!
  企业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郭志强也表达了同样的钦佩:“拿开办物流中心来说,别说几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这些人也不一定想得到,她的思路很超前。”
  沿着横贯金桥的高压线一路向东,依次是村里的农民公园、引进苗木公司开办的青松园和金桥物流中心。“受高压线影响,过去这里只能种地,现在既有新农村的配套设施,又有土地产出效益极高的企业。这一方面是张书记集约利用土地观念强,更重要的是她有开阔的思路!”村委会副主任李立民当干部多年,他说没有见过像张雅琴这么有大思路的村干部。
  “在张书记的带领下,金桥的变化翻天覆地!”群众心里像明镜一样。
  村党总支副书记何冬生给我们展示了张雅琴主持下全村的科学规划:工业集中区、农民集中居住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金桥村未来的图景已清晰可见。
  “这么有能力、有思路的人,如果自己当老板,事业绝不会比我们差!”企业年销售收入3亿元的崔洪昌话语中,有着几许遗憾,几许赞叹。
  “她把生命无私地奉献给了金桥!”当年的村会计、如今金桥村党总支副书记陈建芬和村里的乡亲这样理解和评价她。
  坚忍——
  “当干部要有肚量。肚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我们走在原木桥村和八字桥村的田间地头,眼前依稀有当年张雅琴上任时的影子:一条条河沟、土路纵横在田野,杂草丛生;低矮的平房、斑驳的白墙灰瓦的农舍散落在农田间……
  走进金桥新村,仿佛进了一座公园:沿着干净的景观道向前走,西侧是整齐的农民公寓和别墅,东侧是绿水逶迤、杨柳依依,朱红的亭台点缀其间,三孔的石拱桥下微波荡漾……
  这些年来,金桥村建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农村涉及许多村民的房屋拆迁。“拆迁是金桥近年发展的第一难。”何冬生感触颇深。
  “拆迁就是拆矛盾。”张雅琴扑下身子去做群众工作。金桥村的群众都熟悉她的老重庆80摩托,张雅琴总是骑着它上门到群众家耐心说服教育。
  陆兰芳是金桥村10组村民,新农村建设时她的房子在拆迁之列。眼看着拆迁期限到了,陆兰芳还是不同意,负责拆迁的村干部有些急了。张雅琴赶了过来:“不要紧,群众工作急不得。”
  张雅琴随身带着她的群众工作“三件宝”:知心话、计算器、笔记本。她找到陆兰芳谈心,了解到陆兰芳是因为家里刚装修过而舍不得搬,想让村里给她额外一些补偿。张雅琴拿起计算器算起了账:家里装修是多少钱,老房子是多少钱,分配她的农民别墅是多少钱……“新村环境多好啊,将来房子肯定还要升值,咱们算账要长远些,算大账。”几天后,陆兰芳很爽快地在拆迁协议上签了字。
  但也有不通情理、因为拆迁对张雅琴心存怨恨的人。有人曾当众指着张雅琴的鼻子破口大骂,有人春节时在她家门前扔下冥币、在房门上抹上粪便。令张雅琴一家寒心的是,一个老邻居因为自己不合理要求被张雅琴拒绝,竟然痛骂张雅琴。
  张雅琴以极大的耐心承受着人格的侮辱,尽量保持着平和与微笑。她告诉亲人和村干部们:“当干部要有肚量,肚量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但是背后,陆荣华也看到过她偷偷落泪,有时难受地不断揉着胸口,“她心里苦啊!但是作为干部她就要忍啊!”
  崔洪昌说:“她这么能干的人,一年就拿那么点工资,为村里的事累得要死,还有一些人反对她、骂她……”
  79岁的老干部陆网根写了一副挽联:“改造旧家园千辛万苦,创建新农村丰功伟绩。”人心如镜,公道自在,张雅琴何憾?
  节俭——
  “当干部嘴不能馋、身不能懒、手不能伸!”
  
  在张雅琴家楼下的杂物室里,我们看到了全村老少熟悉的那辆重庆80摩托:红色的车身褪成淡淡的浅红,破旧的座椅露出海绵,金属脚踏板上锈迹斑斑……
  “她整年骑着这辆摩托走村串户,短短的后座有时能挤坐上两个干部。”村干部说,村集体一年收入五六百万元,至今没买一辆汽车。
  “张书记不让买。她说一是花钱多,另外容易让群众感觉疏远。”何冬生说,张书记给他们算一辆车的账,油钱、保险、过路费,还要养一个司机,村里不能在这上面浪费钱。
  物流中心建招待所,张雅琴布置李立民采购空调彩电:“到镇江和丹阳多看几家商场,货比三家不吃亏!”
  “当干部嘴不能馋、身不能懒、手不能伸!”张雅琴律己甚严,对金桥的村干部也严格要求。走进张雅琴位于公寓楼二楼的家,一个朴素的110多平方米的三居室,普通的家具、家电,折射出主人简朴的生活。
  当年的妇女主任姚步云回忆当年村干部园林绿化队义务劳动的情景:冬天时,天黑收工了,大家半是开玩笑地给张雅琴建议:“喝碗羊肉汤暖暖身子吧。”张雅琴微笑着回答:“还是到我们家吃热汤面吧。我家老陆做的热汤面好吃着呢。”姚步云眼圈发红了:“我们都知道,她是舍不得我们千辛万苦为集体挣来的钱啊!”
  然而,对待生病的村民和村里困难家庭,张雅琴却非常大方:范琴芳被摩托车撞了,她上门送上200元慰问;村民黄金梅的丈夫患了癌症,她上门看望并掏出500元钱;陆步良创业之前儿子上大学家里没钱,张雅琴从银行取出1万元和丈夫一起送去……
  陆荣华给我们讲述了陪张雅琴在上海治病的一些事。每当看到一些农村病人因为没钱而早早出院,张雅琴都会跟丈夫商量能不能接济他们。“我告诉她我也确实很同情,但是因为要给她治病,我们家哪有那么多钱去帮这么多人啊!”
  但是,陆荣华之后还是帮了一家。一次他用轮椅推张雅琴出去散心,看到一个徐州农村的病人,医生开了3000多元的药,他们却只有1000多元,没办法正准备只拿一部分药。“雅琴就不停地抬头看我,拿一种乞求的眼神看我。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是希望我帮帮人家啊!我就跟她说,‘你放心,我帮他们交剩下的钱’,雅琴就很满意地笑了!”
  讲完这些,陆荣华已是泪流满面。我们仰首望天,眼前是张雅琴家窗外那排笔直的水杉,朴质,挺拔,直指云天……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2:4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人民日报同时配发了评论《做百姓满意的好干部》,赞扬:“张雅琴用单薄的身躯和非凡的毅力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做百姓满意的好干部

    10年间,张雅琴夜以继日地工作,带领一个落后村走上了富裕之路。而当乡亲们尽享发展成果时,她忙碌的身影却一去不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没有留下什么闪光的话语,“百姓满意就好”,是张雅琴留给金桥村干部的遗言。张雅琴用单薄的身躯和非凡的毅力承担起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张雅琴是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造桥,修路,建设新农村,增加村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她带领大家建起了一座迈向幸福生活的“金桥”,也架起了一座通往百姓心间的“心桥”。为了筹资建厂,她带头捐款;为了使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她发动党员开展“联户帮富”;为了节约开支,她宁可过着简朴生活也不肯多花集体的钱。张雅琴的感人事迹充分说明,只有把乡亲们的冷暖放在心中,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爱戴和支持;只有把乡亲们的利益挑在肩上,才能凝聚起成就一番事业的力量。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奋斗史。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成果由人民共享,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党安身立命的法宝。不论时代发生怎样的变化,像张雅琴那样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人民,做百姓满意的好干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更加牢固,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9 16:13 , Processed in 0.0586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