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6|回复: 1

《光明日报》报道张雅琴先进事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31 22: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跌倒了也要为群众抓把泥”——追记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上)
这是5月21日翻拍的张雅琴在村委会的工作照(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沈鹏摄)



    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划破了寂静的夜空,按照当地风俗,江苏丹阳市金桥村的村民们知道,这是他们的好支书张雅琴要走了。大家纷纷穿衣起床,看张书记最后一眼。送葬的人群挤满了路口道旁,弯弯曲曲一眼望不到边……
    张雅琴生前是金桥村的党总支书记。是她,用十年时间,带领这个曾经叫木桥的穷村子走上了繁荣富足的康庄大道。
   勇挑重担:“穷家也要有当家人”
    2000年7月,时年45岁的张雅琴被任命为木桥村支部书记。那时的木桥是有名的贫困村,停电后连买柴油发电的钱都没有,老百姓只能摸黑过日子,被戏称为“黑木桥”。村集体负债20多万元,先后十任村支书都没能摆脱贫困。
    此时担任新桥农业公司副主任的张雅琴,本可以“内退”回家过逍遥的日子。丈夫陆荣华深知穷家难当,何况一个女人。面对劝阻,张雅琴不为所动:“穷家也要有当家人。我是一名党员,带领家乡群众致富我有一份责任,不能辜负了组织和群众信任。”
    上任伊始的张雅琴发出了“新时期的村党支部,最关键的任务是要发展经济,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越攒越多、生活越过越好”的号召,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迎难而上,这一干就是十年。
    为了修路造桥,她磨破了嘴皮子筹集资金;为了邀请企业家回村投资建厂,她早出晚归,一次次登门拜访;为了给村集体挣收入,她成立了绿化园艺工程队,所有村干部不拿报酬。前4年,木桥村还清了20多万元欠债,集体收入突破了140万元,一跃成了富裕村。
    就在此时,考验再次到来:镇党委决定将木桥村与经济基础更薄弱的闸桥村、八字桥村合并为金桥村,任命她担任党总支书记。
    三个村子被形象地比喻为一根藤上的三个苦瓜。合并前,木桥村已有了起色,村民们不愿意,怕被拖了后腿;闸桥村和八字桥村的一些老人眼见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子被合并了,也有情绪。然而张雅琴二话没说,欣然受命。
    艰苦创业:十年时间“木桥”变“金桥”
    那个时候,村里处处是一种当地叫“支沟”的田间小道,“骑摩托车一不小心就会跑到臭河沟里去,去镇上仅有一座年久失修的木桥”。现在是当地一家电器公司老板的村民陈国华告诉记者。
    造桥修路成了张雅琴的头等大事。舍不得花钱买材料请建筑队,她就带着村干部四处找旧砖、捡材料,到河里挖土方。“寒冬腊月,张书记卷着裤腿在冰冷的河水中挑土方,干得热火朝天,一点儿不比男人差。”
    曾与张雅琴共事的姚步云聊起他们的张书记,仍是泪眼婆娑。时任村妇女主任的姚步云是村绿化园艺队的一员,她清楚地记得,当时没有钱买树苗,张雅琴就跟村干部们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扛着锄头,顶着烈日到周围村的田埂地头、边角旮旯,寻找可以培植的苗木。
    通过整治荒地和废弃河塘,金桥建成了拥有300多座标准厂房的村级工业园。张雅琴瞅准了在汽配产业发达的新桥镇发展物流的潜力,又拍板建起了物流中心,现在每年为村集体创收150多万元。
    如今的金桥村形成了村民向社区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的良好态势,村里南河两岸,居民社区、物流中心、工业园整齐有序,道路四通八达。全村规模企业20多家,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90%的家庭住上了楼房或别墅,56%的家庭买了汽车,“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发展是为了让老百姓得实惠,这是张雅琴始终坚持的信条。在经济好转后,村里将老九曲河金桥段改造为景观河,建起了“生态园”和农民公园。
    一心为民:“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富”
    在金桥村采访,问及张书记,“好”是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字眼。
    张雅琴担任村支书的10年,是金桥村经济发展最快的10年,也是党群关系和谐发展的10年。
    “村干部首先要有创业的能力,才能带领群众创业。”在她的号召下,村两委11个委员和全村80%的村民小组长都办起了经济实体。有了示范效应,全村100多家企业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超过1/3的家庭有了经济实体。为了不让一户村民掉队,张雅琴动员全村140名党员帮助贫困家庭发展项目,让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人人有事做、个个有岗位、天天有收入。
    “原来种地累死累活一年到头也就是个温饱。”午后的金桥村安安静静,正在河塘边钓鱼的村民万前程说,现在他家住的是130多平方米的楼房,一家四口都在村里的企业上班,一个月纯收入10000多元。
    2006年村里发展汽配物流产业,张雅琴了解到村民周美珍想创业,就安排她在村里的物流中心边学边干,并帮她办起了自己的公司。如今周美珍的物流公司开拓了山东和辽宁两条线路,生意越做越红火。
    村电工徐志春回忆,2008年年初的一天晚上下了大雪,他早晨五点多起来查看线路,碰到张书记一个人扛着长长的竹耙子,去看村里刚建起来的大棚,说是怕被雪压趴了。“原来村干部头天晚上开会开到十二点多,张书记没忍心叫醒他们,就一个人冒着严寒出来了。”
    村里一年产值十多亿元,而她却一直骑着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买的一辆“80”摩托,为村里的事情跑前跑后。如今,物是人非,那辆摩托车静静地立在家里的角落。
    “3650个日日夜夜,她从早上出门就一直忙村里的事,每天都到很晚才回来。”丈夫陆荣华说,儿子8个月大时,就放在无锡的婆婆家,几个月见不了一面。如今孩子结婚生子,孙女都一岁多了,身为奶奶的张雅琴也很少能抽出时间来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她却一直照顾着村里的4位孤寡老人,直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她就是这样一心为民的干部,就是跌倒了也会为群众抓把泥。”金桥村村民说。(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刘有才)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22: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追记张雅琴(下):一位村支书的最后时光
发表时间:2011-06-01   来源:光明日报
  2010年9月27日,罹患食道癌的江苏省丹阳市金桥村党总支书记张雅琴走了,走得干干净净,走得洁白无瑕。即便是患病治疗期间,甚至是弥留之际,张雅琴都没忘记自己是一名党员,仍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十年前上任时的承诺。
  临终前的心愿
  长期满负荷的工作,让张雅琴的身体不堪重负。“一开始查出的肿瘤不到两公分,属于中期,活下去的希望很大,可她一直先顾村子里的事。”说到这,丈夫陆荣华悔恨不已。
  手术前后,张雅琴还在用手机不停地询问村里的事情,把工作写在纸条上,让来探望她的人带回去。老陆只好藏起了她的手机和纸笔。
  丹阳市委决定破格提拔她为副科级干部。市里的一位领导去看望她并宣布决定时,瘦得只剩下60斤的张雅琴却说:“我已经这样了,不考虑了。我恳请上级,一定要为金桥村6000多村民和外来职工选一个好的带头人。”
  从“铁姑娘”到“好支书”
  张雅琴老家在附近的裙楼村,父亲很早就去了南宁“支边”,她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妹妹回忆,高中毕业后张雅琴参加家乡水利建设,主动请缨承担了工程难度最大的河段,每天挑挖五方河泥,累得在工地上吐血,被乡亲们誉为“铁姑娘”。
  手术后的张雅琴恢复得很好,人也胖了,面色也好看了,本该在家休养的她却怎么也待不住。2010年元旦刚过,张雅琴召集村干部到长江边上参观其他村建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在寒冷的江风中一待就是一个多小时。吹风犯了养病大忌,回去后病情急剧恶化。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新农村建设先进党支部”、“康居示范村”等奖牌和证书挂满了一面墙。从一个“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家前屋后都是垃圾堆,大风一吹到处都是灰”的穷村子,发展到如今的“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提及张雅琴的辛劳,村民们都禁不住抹眼泪,“雅琴是我们的好支书”。
  “一定要把书记家的大门换掉”
  张雅琴上任的前几年,有群众对她的工作存在误解。张雅琴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村务工作,还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
  她挨过辱骂、受过刁难,家养的狗被毒死、家门上被泼过粪,甚至有人在家门口烧纸钱。但她坦然以对,从不追究,总是告诫村干部“我们是党员,要有心胸,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张雅琴一心为民的满腔赤诚,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她术后回村,广场上的村民自发聚拢起来,合唱《祝你平安》,祈愿她早日康复。
  得知她生病的消息,村民们讲:“我们的心都揪紧了。”那个曾经怨恨张雅琴而把粪泼在她家门上的村民,不敢跟张雅琴当面道歉,怕影响她养病,只好找到她妹妹,“一定要把书记家的大门换掉,这样病就好了”。还有过去不理解她的拆迁户去看望,拉着她的手流下了悔恨的泪,临走时递给她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张雅琴”。(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刘有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7-19 16:15 , Processed in 0.0690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