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加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有感
上周末应邀参加了由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经济参考报》、《半月谈》、《中国名牌》、《参考消息•北京参考》、新华网六家主流媒体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论坛。有幸与多位国家领导人、优秀企业负责人共同探讨新形势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令我获益匪浅。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周锡生出席了本次论坛
和谐之道,始于责任
在这次论坛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石广生、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新华通讯社副社长周锡生等领导和上百家知名企业负责人就企业自身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及如何在新形势下履行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演讲。这让刚刚从西藏高原的孩子们身边归来的我,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慈善有了新的深入的思考。
运作一个专业的企业慈善基金,便是企业善尽社会责任的价值体现。不可否认,企业舍弃一定的利润,积极参与到社会责任的实践中,可以赢取更好的企业商誉和一定“软”实力,将给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而这同样也将给企业慈善基金提供更坚实的保障和支持。也就是说,企业社会慈善事业做得越多、社会责任尽得越多,企业的品牌力量就会越强大,企业的社会价值就会越高,然后企业从中受益回馈社会的就会更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但,我认为企业做慈善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
一直记得温家宝总理今年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一个企业善尽社会责任,做慈善事业,其生命源动力在于发自内心的热爱。只有真正热爱慈善事业,才会清楚认识到慈善的意义,才会坚持不懈把慈善做好做长。
我们为了长久、持续地开展慈善事业,成立了专业的中华慈善总会I Do儿童基金,我们花更多的精力去考察哪里的孩子需要帮助,研究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同时团结更多的力量进来一起去关注和支持儿童的健康和教育。我们对四川灾区伤残孩子进行助养、助学;对地处悬崖绝壁上的 “天边小学”古路村小学的孩子提供助学帮助,帮助他们下山接受正规的教育;给羌族艺术学校送去钢琴和艺术教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艺术。刚刚结束的“2009I Do儿童基金慈善爱心西藏行”,则是深入到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的孤儿院和小学校进行援助,除了物质的帮助,还要对孩子们进行心灵上的引导,包括对外界的了解,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认识,以及梦想的可实现方式。我相信,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可能已经超越了企业尽社会责任,使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做更多的是源自心中的一份热爱。
与会中,有些企业家指出,现在全球经济形势低迷,不少企业效益滑坡,连经营都自身难保,还有何气力去谈社会责任?而很多坚持不懈去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一腔热情投身环保、慈善等事业,结果却被贴上“做秀”和“炒作”的标签,如此,企业动力何在,还有多少愿意拿效益来奉献给社会的企业敢于承担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呢?
不能否认,众多慈善行动中不排除有些人在做秀。但我一直认为,做慈善,是什么理由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事。对于现阶段中国的公益事业的现状来说,只要它是实实在在地做事,做的事情符合国家大势,对人对事对物没有伤害,不管它是不是在做秀,都不要一棍子打死,相反,倒应该多一些鼓励与喝彩。即使它是在“做秀”,这样的“秀”,多做些又何妨?起码这种“做秀”可以带动企业、可以带动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并参与慈善事业,给需要帮助的人带去更多的帮助。在这一点上,我倒很赞同这样一个观点——没有理由的慈善是空洞的,不能持久的,企业发展了才能继续慈善。我们应该理解所有做慈善的人,不管功利性如何,做的事情是不是纯粹,不管钱有多少,至少他们是在做有益他人的事。
这次的I Do儿童基金慈善爱心西藏行,就让我深有体会。从出发前乃至整个行程中,都有无数的网友在支持和参与,那数不清的热情洋溢的鼓励着实让人非常感动,那也成为我们一路坚持下来的重要动力。
在商学院的时候,有位老师曾提到企业家的“鸵鸟精神”。鸵鸟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总是把头埋进沙子里以示安全。这种不敢正视危险的做法在做经营时是万万不可取的,但在处理一些不必要的流言时,却非常奏效。当一个企业连行善都受到质疑的时候,就需要这种“鸵鸟精神”来保护自己。
所以,在做慈善的过程中,只要是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要发挥“鸵鸟精神”,像刘翔一样坚持下去,最后证明自己、超越自己。回顾西藏行这段艰辛但收获极大的历程,我们更坚信,有意义的事情,只要凭心而为,我们不会因为任何理由放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