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阿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39|回复: 0

你被微信绑架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30 19: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镇江
曾经,一篇《不好意思,你死在我的朋友圈里》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说的是朋友圈里朋友间的互相屏蔽,看似是“朋友”,实则已经“死”在彼此的通讯录里,不点开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个人,也不知道他的动态。这篇文章之所以这么火,或许就在于它戳到了很多人心里的痛处:你是否也在朋友圈里把谁屏蔽了?有不少人干脆留言说,把微信卸载得了,就不会有这些烦心事。只是,你敢删除你手机里的微信APP,不再使用它吗?

事情的真相是,你不仅可能已经“死”在别人朋友圈里,你还被微信绑架了。
1[size=1em]微信转移了你的关系圈手机互联网时代,在全民皆微信的语境里,我们进驻到几乎每一个熟识的人的微信里。亲戚好友自不必说,甚至是陌生人第一次见面,也是拿出手机扫一扫,先加个微信。不夸张地说,微信复制了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

不过,当微信方便了你与他人线上的即时联系的同时,也弱化了现实生活中彼此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由于人们对社会化媒体平台的依赖,使得线下实际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都大大减少,原有的现实关系弱化和疏远。相反,人们更愿意将精力用在线上圈子关系的维护上。最鲜明的例子是老同学好不容易相聚一起吃个饭,可菜一上桌,第一件事是拍照上传朋友圈,没聊几句就开始刷朋友圈。网上有不少人晒过年时同学聚会的场景,一群人坐在KTV沙发上低头刷微信群聊......

这就造成了转移效应,就像word文档的编辑功能,不仅仅是复制,而是剪切。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以缺席,可微信上的交往却必须在场。就像同学聚会时,每个人都低头在微信群里聊得正high,如果你出现在现场,但你没有微信,你反倒像缺席了这次聚会;反之,即便你没有参与聚会,但你也与他人在微信群里谈天说地,你反倒是“在场”的。当微信转移了你的社会关系网络,一旦你没有微信,那意味着你将与他人的生活脱节,他人与你的关系也很可能渐渐疏离。
2[size=1em]微信塑造了你的形象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他人形成某种印象,往往取决于面对面的社交。可一旦我们将社交关系转移到微信上,我们对彼此的印象和评价,也将受到微信的影响,甚至你的微信直接塑造着你的形象。

按照法国学者德布雷“中介化”的说法:在以往,我们常说先有了人,人再去使用媒介;可是现在,人这个实体是存在的,但人的身份和各种面貌却由微信这一中介传播得以呈现。换言之,微信不再只是为人所用的工具,更成为“塑造”人的中介,主体必须在微信的交往、话语、传播中才会存在。因此,你必须在微信中保持一定频率的发言或更新,否则你可能成为一个“不存在的人”。

这就是说,在微信中的你,才是你。人们对你的印象、认知和评价,会受到你发表在微信上的文字、图片或者转发的文章的影响,尤其那些素昧平生或者“浅交往”的人完全依赖于此。假设你天天在朋友圈发一些感伤情调的语录,那么你的朋友可能会给你贴上“多愁善感”“文艺”的标签;假如你天天发美食、乐于探索各色偏僻的小吃店,有人就会将你归纳为“吃货”;假如你晒名包、名车或周游世界的美图,有人就会认为你是“壕”或者是“官二代”......

这意味着在微信里,你根本无法随心所欲,不仅被迫发言,还得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冷不防给他人留下什么糟糕的“刻板印象”。于是,人们纷纷是对朋友圈进行分组。在仅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可见的分组里,多发些在图书馆看书的照片,做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少年;在仅同事可见的分组里,深夜时晒几张写得密密麻麻的项目表,做个热爱工作的好员工;在朋友可见分组里,吐吐槽说说段子扮扮“逗比”,做个“无公害”的人......
3[size=1em]微信上的压抑机制在微信上说什么话,你不仅得掂量它是否给你的形象减分,你还得注意,你的发言是否触碰到了哪个朋友的“雷区”。

社交的负面效应之一就是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被堵塞了随心所欲地说真话的通道。当你与某个人建立某种关联,往往也意味着你们之间存在着一重禁忌,每一重禁忌都是一个压抑机制。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这种压抑机制是一对一的,你不能对A说的话,或许可以对B说;但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的关系却是一对多的,你不能对A说的话,也不能对所有人说。假设你的某个重要客户是某个女明星的忠实粉丝,你恰恰是该明星的黑子,你会在朋友圈开诚布公地吐槽她糟糕的演技吗?假如你的上司转发的某篇名人语录明明是网友杜撰的,可是文章下面是众多同事和其他领导的点赞,你会说出事实吗?于是,我们看到朋友圈的互动,多半由点赞和褒扬组成,一片和谐。你的白眼请翻给自己看,有什么怒气也请自己私下消化。

分享是人的一种本能,这也是微信朋友圈如此流行的根本原因。但中国是个充满人情世故、普遍缺乏界限感的国度,我们不仅活在别人的目光之下,更活在别人的嘴里——你永远避不开别人的“关切”的询问和评价。很多人不得不自我压抑,尽量隐藏任何可能引起他人异议的情感与观点。于是,无公害的“晒幸福”(是否真的幸福就不得而知了)成为朋友圈的主旋律:晒吃喝玩乐、晒成绩,晒孩子;偶尔听到轻描淡写的抱怨,但局限地在某个范围内(不破坏正面形象、不逾越大众主流标准、不违反政治正确等)。

这显然不是每个人的真实状态。笔者曾在某场合听到这样一则对话:

A:诶,XX朋友圈晒的蛋糕,看上去特别好吃啊,说烤箱是你带去的啊。什么牌的,小小的,看上去挺便携的?

B:哦,那是某某牌的。哎,XX最近状态太差,她老公莫民奇妙要求离婚,都搬出去了。她打电话给我,哭得太伤心了。刚好她之前想学烤蛋糕,我就想还是让她做点其他事转移下注意力。

A:啊,天啊,我都没听说啊,我还以为你们做蛋糕做得很开心啊……

也许明明与丈夫关系紧张、小孩闹腾不听话、工作不顺心天天被老板骂,你会在朋友圈毫无保留地吐露伤心事吗?很多人不会,因为要维护和谐、幸福、体面的姿态。那就打碎牙齿和血吞,一边强忍着泪水,一边在朋友圈发条状态:今天的蛋糕烤得真香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丹阳新闻网(https://www.dy001.cn) ( 苏ICP备05003163号 )

GMT+8, 2025-1-23 00:47 , Processed in 0.0513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Template By 【未来科技】【 www.wekei.cn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