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沐希沐希 于 2016-11-20 10:08 编辑
报告原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取得重大成果,绿色发展成为鲜明特色,资源保护与利用水平大幅提升,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环境风险防范体系、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努力使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多方面齐抓共管,多领域协同并治,着力打好治气、治水、治土三大攻坚战。”这是李强书记在省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部署。报告中,对生态环境的大篇幅阐述、高频率提及,震撼了每一位与会代表。昨天下午,在各代表团分组讨论审议报告期间,记者采访了三位代表。未来五年,他们都将投身到这场必须拿下的“攻坚战”中。
朱铁军代表 朱铁军 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兼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江苏已投入1600亿元治太湖 太湖曾是江苏环境之殇,但经过全省上下的不懈努力,太湖水质得到明显的改善。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铁军说,“李强书记在此次省党代会召开前就曾说过,太湖治理的成效是验证苏南地区全面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准。” 据省发改委统计,太湖水质治理从2007年至今,政府、企业等社会方方面面的投入,已经达到约1600亿元。目前已经完成国家对太湖治理下达的任务“两个确保”——8年中间,太湖确保不出饮用水事故,确保不出现大规模湖泛、大规模黑臭。“8年之间,太湖水质已普遍提高了1到2个等级,从原来的Ⅴ类水质,到现在的Ⅳ类水质,而且其中氨氮等指标已经达到Ⅱ类。”同时,太湖主要入湖河流得到改善。 五年内湖体水质要达到Ⅲ类 但朱铁军指出,现在太湖主要面临总氮、总磷超标的问题,浓度仍然偏高,大面积发生湖泛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十三五期间,太湖水质的治理只会加力,不会放松,五年之内,湖体水质要从现在的Ⅳ类提高到Ⅲ类。”朱铁军说。 首先该退出生态红线的,一定要退到位。“目前还没有退干净,化工、印染、养殖等行业依旧存在。比如一级保护区内,到2015年底,光养殖场还有160至170家。”朱铁军说,搬迁落后产能工作一般都非常艰巨,“但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一定要完成,省委省政府已经制定了方案。” 第二是调结构,太湖上游要建立生态引领区,引领的包括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生态文化,全面转型升级,这个区域包括武进、金坛、溧阳,甚至溧水、高淳。
高振宁代表 高振宁 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主任、党组书记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 当前关键是摸清土壤污染底数 “由于我的办公地点在江苏,按照属地管理,组织关系也落在这里,所以参加江苏省的党代会。”高振宁告诉记者,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负责华东七省(市)的环境督查工作。在他看来,江苏在生态保护上虽然任务重,但很多工作已经走在前面。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而在今年年底前,江苏也将会出台江苏省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全省土壤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记录,是“十三五”期间江苏治理土壤污染的主要工作。“现在关键就是要把土壤污染的‘底数’摸清。从环保部掌握的情况看,江苏一直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高振宁说。 降低开发强度、降低排污保环境 “江苏打好治水的攻坚战,除了长江之外,就是两大湖泊——太湖、洪泽湖。”高振宁解释说,太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经多年达到“两个确保”。但目前,总磷、总氮的控制还比较缓慢。洪泽湖方面,则面临生态保护的问题,现状是非法采砂的情况比较多。此外,淮河干流的情况比较好,但是支流的水质比较差。“均要按照水十条的要求加大力度治理。”高振宁说,从技术层面上,就是两个降低:降低开发强度、降低排污。“比如划定生态红线,江苏在面积这么小的情况下,还划定了22.8%的生态红线。江苏是人口密集的经济大省,降低开发强度尤为重要,而且要继续加强,因为面积小,环境容量有限。” 长江“大保护”,江苏将做好示范 高振宁发现,此次党代会报告中,关于环保的篇幅之大非常罕见。“我们要真正把报告落实好,从领导的口惠,变成百姓的实惠。” 高振宁认为,江苏沿江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对江苏GDP贡献非常大,但带来的环境风险也不小,问题不得不使大家考虑。“平衡点怎么找?就是要按照长江经济带规划中,‘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思想,控制开发强度,推动沿江两岸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腾出高端产能的空间,让长江母亲河永葆青春。”高振宁表示,如果江苏做得好,将对长江沿岸其他省份,起到引领作用。“江苏是个‘龙头’,做好了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他认为,产能改造提升是一个很好的切口,“转型升级的时候已经到来,江苏也有能力、有基础调整好。”
孙立新代表 孙立新 南通市环保局局长 做好长江生态保护 将出台沿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过去有人说发改部门踩油门,环保部门踩刹车,我不赞同。”昨天下午,在南通团小组讨论现场,孙立新道出了藏在心头许久的这句话。孙立新说,南通新一届市委班子成立后召开的第一次常委会就是专题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南通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围绕长江共抓大保护,南通将出台沿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并在沿江企业数量上做减法,严守生态红线。 “我们站在高楼上,向北向西都看得很通透,就是东南方向总是雾蒙蒙的。”南通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张兆江的这句话引发在场许多代表们的共鸣。孙立新解释,南通得益于长江,在环保上又受制于长江:“我们在长江北部,而两岸的重工业基本都在沿江,我们的主导风向是东南风,所以沿江的污染直接影响南通。”南通环保部门此前专门数了数,沿江共有140多根大烟囱。 低排改造效果显著 “10场雨中8场酸”降到了2场 近年来为了提升南通的生态环境水平,南通环保部门多措并举,划定60个生态红线保护区,尤其是在全省率先实施化学品生产的负面清单制度,将74种化学品拦在门外,在全省最早开展沿江化工企业减量。沿江所有火电全面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使燃煤排放指标基本能达到燃气排放标准。 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南通的环境已经出现了明显改观,“过去10场雨中8场是酸雨,现在10场雨中的酸雨量下降到2场。” 空气质量实现了一升三降,优良率提升了5个点,PM2.5平均水平和重污染天数、酸雨频率下降幅度全省第一。但是与国家标准仍有一定距离。最令孙立新感到担忧的是,长江上环境隐患大,区域供水后最大的问题就是长江上游水污染问题。 落实最严格环保制度 调、整、守、治,保护好长江生态 孙立新介绍,接下来南通要进一步落实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围绕调、整、守、治四方面做好长江生态保护。 调结构,重点深化拥江靠海,推动产业重心从沿江向沿海转移。引导体现绿色发展要求的项目,推进传统产业改造。 整岸线,优化整合港口岸线,统筹规划好岸线资源,对工艺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兼并重组、要素整合、退出市场,更好地将岸线还给生态和生活。 守红线,守好三条红线。南通将对化工行业实行更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守住准入红线,将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作为将来项目准入的强制性门槛。 治污染,多领域协调共治,系统对接综合治理。开展重点行业的专项整治,以城市带动城镇,推动城镇雨污分流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石小磊 张可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