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车师傅
我们小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建的一所较老的小区。那个年代,自行车是大家重要的代步工具,自行车修理也是一个较为热门的赚钱行业。
最早进驻小区修车的是许师傅一家,刚开始许师傅一家蜗居在一间40平方米的出租房内,靠着他们的勤劳和热情,他们很快在这里扎下根来,没有几年,许师傅就在我们小区买了房,两个孩子也从乡下接到了城里。
许师傅的发迹史很快在村上传了开来,于是村里又出来一批进城淘金的大军,小陈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位。
尖巧、活络的小陈师傅,一来就把自己定位为斑鸠的角色,他直接在许师傅的斜对面租了一间房子也开始了他的创业史。市场是开放的市场,大家都可以自由竞争。只是大家觉得小陈师傅这种做法有点不厚道。
都说“同行必妒”没多少时,两人家很快就从口水战上升为肢体摩擦。别看老许一家长的五大三粗的,但在刁钻、泼辣的小陈夫妻面前就显得很老实,根本就赚不了便宜。于是就在小陈的店铺开张不到一年的时间,老许师傅的修理铺就悄无声息地关了。
在挤走老许家之后,小陈修车就把小区修车给垄断了。他的一些做法也霸道了起来。对待一些新老顾客也是“脸难看事难办”,原来免费打气他要收5毛或1块钱。可以修补的轮胎他偏要你换,几块钱的零件,他要卖给你10几块钱。可恨的是,经他修理的车对他都有依赖症,有时一天要光顾小陈修理铺好多次也很正常。时间一长,大家就越发怀念起老许师傅来。
没多久,城里好多企业改制,一些懂修理技术的下岗人员也加入了修车大军。老李师傅在小区的后门口也摆起了修车的摊位。也许是老李师傅心态没调整过来,到老李师傅那修车总感觉是在跟当代祥林嫂对话,时间一长人们也就厌倦了他,躲着他。
大概有大半年的时间,老许师傅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他在小区前面,租了一间临近主干道的商品房挂起了“摩修、电动车修理”的牌子,当然自行车也顺带修理。据说老许这段时间是去学了半年多摩托修理。市场也离不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条定律。大家想老许师傅久了,修车自然就会想到老许。
一向门庭冷落的小陈修理铺有一阵子又热闹了起来。人们会经常看到一些来历不明的人推来好多车来往于小陈师傅的车铺,也有好多的人去小陈师傅家淘一些便宜车,一时间小陈师傅生意倒也十分红火。以至于他修车这一费时费力的老本行也不做了,用小陈的话说,死脑经,做笨事的人永远赚不了大钱。话间,他总会用眼睛时不时地瞟一下远处埋头苦干的老许师傅。
但好景不长,小陈师傅的修车铺——不,准确地讲是旧车交易铺火红了一阵子就从我们小区消失了,据说他的旧车买卖做出了名气,以至于把警察叔叔也给惊动了,于是乎就连人带车一起被请到那地方交流心得与体会去了。
生活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也升级了,电动车、摩托车开始逐渐取代自行车,中国也从一个自行车王国进入了电动车的王国。人们都为老许师傅的成功升级感到高兴。其实,给人感觉木讷、本分的老许师傅早在小陈师傅跟他抢生意时,他就从林林总总的摩托、电动车市场嗅到了未来市场走向的气息,于是自掏腰包接受“就业再就业培训”才有了今天的成功转型。
再来说说我们的老李师傅,虽然车修的不是很好,但房产中介的兴起为生在这个城市、长在这个城市且喜欢读书看报的他提供了舞台。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几张房产信息也使他把修车铺顺利过渡到房产中介上来,每天一杯茶,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也使得老李师傅体面得多,有脸面得多。当然,更多时,他更喜人称之为“李老板”而非“李师傅”。
昨天,在老许师傅处修车,许师傅又让他那技校毕业的儿子去学汽车修理,用他的话说, 以后人们出行的代步工具将是汽车,我现在年纪大了,学不了东西了,但我希望我儿子能学好修车技术将来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养活一家。 |
|